查看原文
其他

寻得“东”风一缕魂 ——探访松滋市杨林市镇东坡后裔村


新朋友点标题下方“天下苏氏信息平台”查看历史消息

老朋友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寻得“东”风一缕魂
——探访松滋市杨林市镇东坡后裔村

95岁的苏以开老人与珍藏的《苏氏族谱》

苏以开老人家藏的苏以开老人家藏的55本本《《苏氏族谱苏氏族谱》》,,全套为全套为88本本。。

□记者钟磊 特约记者熊华平朱晖

晨雾袅绕,灵秀盘古。松滋市杨林市镇盘古山村,原称苏家坪村。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随着一本老旧族谱的翻开,其尘封数百年的历史慢慢浮出水面。

原来,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后裔定居于此。消息一出,小山村沸腾了。据了解,目前,整个杨林市镇的苏轼后人已达1000多人,当地村民苏振元作为苏轼后裔代表自掏腰包,特在村头立了一块高6米的村训碑,用来激励子孙。

一本族谱揭开山村秘密

苏家坪村的村民善良、质朴,世世代代都生活在这片希望的土地上,但他们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会是大文豪苏轼的后代。

苏振元是苏家坪村的村民,30多年前,他只身外出打工,凭借着聪明的脑瓜子和吃苦耐劳的干劲,如今已当起了老板。

生活富裕的苏振元从没有忘记过家乡。一年前,为了服务新农村建设,为了让生养他的村庄变得更美,他想在村头立一块石碑刻上村名,将此作为村里“村标”。“苏家坪”三个字引起了他的好奇,不禁让他想要弄清村名的来历。于是他开始四处查找资料,最终在一位村里的老人家找到了一本“苏氏族谱”,翻阅之后,不禁吓了一跳。

族谱上清楚地写着“坡公长君迈,于元丰七年支分江西南昌派衍眉山之瓜瓞,九世荣成志成二公于顺帝三十三年冬,迁湖北之荆南卜居此地,名苏家坪”,意思是说,苏东坡的长子苏迈的第9代子孙苏荣成、苏志成因躲避战乱迁徙到苏家坪。

苏轼出生地是四川眉山。根据族谱中的记载,公元1084年,苏轼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现在的鄱阳湖以东一带)担任县衙,并由此衍生出了南昌一脉。640年前,为躲避战乱,苏氏家族大举西迁,公安、石首、监利等地均有人前往。苏轼第七世孙苏荣成、苏志成两兄弟来到松滋,在苏家坪建了上、下祠堂,自此苏姓在这里繁衍生息。

另外,族谱上还清楚记载了每一代的联姻及繁衍情况,脉络清晰。随后,苏振元经多方考证后,发现苏家坪村苏氏村民确属东坡后裔。

一块石碑认回文豪祖宗

这一惊人的消息让苏振元简直不敢相信。“活了大半辈子,才知道自己原来是名人的后代呢!”苏振元掩饰不住那股兴奋与自豪。看看手里如此珍贵的族谱,仿佛村里每个人的头上增加了一个耀眼的光环。面对这样一个突如其来的“身份”,苏振元变得越发谨慎了。他知道村头的这个石碑将会赋予不一样的意义,“苏家坪”三个大字也会变得沉甸甸。他想,不仅这块石头不能太普通,就连石头上的字也一定要刻上祖宗的印迹才有意义。

今年夏天,喜欢研究石头的苏振元来到了四川眉山。在那里他一眼便挑中了一块巨石,高6米、宽2.5米、厚1.2米,重达30多吨,看上去就像一支直立的毛笔,这让他心满意足。正准备打道回府之际,听说成都有个“三苏祠”,苏振元便饶有兴趣地进去看看老祖宗的文化遗留。

一走进祠内,四处摆放的书法作品让他非常震惊,一幅幅作品肉丰而骨劲,笔圆而韵胜、淳厚遒劲仿佛就是出自苏轼之手。后经介绍,才知道是出自四川省苏氏宗亲会副秘书长苏喜亮之手。为了让苏喜亮能亲自为石碑题字,苏振元自费多次往返四川。听完苏家坪的故事,了解到同为苏轼长子苏迈之后,苏喜亮非常欣慰,毫不犹豫就答应了他的请求。

没过几天,苏喜亮按照苏振元的要求将三幅手书寄到了松滋。苏振元请了工匠在石碑正面刻上了“苏家坪”三个大字,背面刻上老祖宗的名作《水调歌头》,侧面则刻着苏家坪村名字的由来。

一串故事描绘平凡生活

58岁的苏传国在松滋市杨林市镇当了一辈子中小学教师。自幼生长在苏家坪,他对村里两座祠堂印象深刻。“可惜文革时被毁”,他有些遗憾。他清楚地记得上祠堂的族长叫苏振坤,下祠堂的族长苏中藩。由于小时候特别爱读书,族长们往往喜欢给他讲一些先祖的故事,这让他终生难忘。

最有名的是孔瞻公,叫苏泗,从苏家坪起家,官至四品蓝翎。他乐善好施,1879年长江溃口,孔瞻公不仅捐出部分家产,还组织了12人的队伍到松滋涴市筑堤抢险。“他修建的老屋场住所,占地约100多亩,有东、西花厅,中间还有抱厅,两边都是五进的房子。”苏传国小时候曾在那里放过风筝,记忆深刻,然而时过境迁,老屋场如今已不复存在。

“除此之外,丹臣公、晓峰公、奉先公等从苏家坪走出的进士,也让这块土地变得小有名气。”谈起祖上,苏传国既激动也自豪。

不过,这些故事已经鲜有人知,村里人还是习惯寻常生活。和普通小村庄一样,苏家坪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里平静如常,以水稻为主要种植作物,沿着丘陵地势散居于村内,摩托车是方便的交通工具,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家里老人和小孩留守。他们的生活并没有因为“苏轼后裔”而有所改变。

一张名片传扬山村新风

据苏振元介绍,以苏家坪村为中心,人口向周边扩

散。目前,整个杨林市镇的苏轼后裔已达1000多人。村头立着的那块石碑,来来往往的村民总会驻足端详,或惊愕,或疑虑,但最终都是一句“想不到我也是名人之后”。

由于农村人思想观念比较保守,起初苏振元有立碑之意时,大家都不能理解。“他们认为我应该把这钱拿去修路补桥。”苏振元说。后来向大家公开了这个“秘密”后,村里人才恍然大悟。现在这个石碑成了他们“身份”的认证,大家感到非常荣耀。

“这个碑不仅成为了村里的标志物,我更希望它能激励小辈,作为苏轼的后代,要好好学习,传播苏家文化,将先辈遗志发扬光大。”苏振元说,也是因为这个碑,让他们与苏喜亮结下了不解之缘。苏喜亮接纳并将他们带到了苏轼宗亲这个大家族中,从此苏轼的宗亲联谊会将少不了松滋后裔的席位。

历史文化遗产、苏轼后裔、东坡文化、村训碑等一个个符号,将盘古山这个古老的山村装扮一新。有了厚重、大气磅礴的历史文化底蕴,杨林市镇积极谋划,准备借苏轼后裔的“东风”,打造东坡文化园,建设文化旅游重镇。“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东坡文化目前已经成为杨林市镇对外宣传和招商引资的一张名片。用好东坡文化,传扬好苏轼遗风,我们的路还很长。”该镇党委宣传委员说。

投稿qq138033389和本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