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揭阳市欲为“苏六娘”申非遗,你有话想说吗?

查看➝ 苏氏信息平台 2023-11-12

天下苏氏信息平台

 新闻回顾:

揭阳:集思广益保护传承省级“非遗”

2017年9月14日揭阳市群众艺术馆组织召开了揭阳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苏六娘传说》研讨会。

参加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实地考察苏六娘故居。涂英鹏  摄

上午9时与专家学者一行近30人来到了广东名村揭阳炮台镇雷浦村(苏六娘旧居),实地参观了苏六娘“四房厅”“娘子楼”“海螺墙”等遗址。10时在东海酒店三楼会议厅召开研讨会,会议由揭阳市群艺馆馆长李锡洁主持,与会专家、学者对非遗名录《苏六娘传说》的挖掘、整理保护、产业化发展等提出建议和意见,并结合揭阳市地方传统文化建设展开热烈探讨。


 苏六娘传说:

       这里,有一个曾经尘封多年的古寨。传说,自从有一个叫苏六娘的女子 ,为追求自己的幸福 ,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 , 从北斗门走出后 , 这门就一直没有打开过 。于是, 就留下一个动人的传说 : 传说这门一打开 , 就会出才情出众的绝世美女 ……     

             

                                                         ——央视《走遍中国 •走进揭阳 •古寨的故事》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d0316chpu6o&width=500&height=375&auto=0

电影潮剧《苏六娘》(老版)字幕版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u05231r5opc&width=500&height=375&auto=0
苏六娘(新版)-广东潮剧院二团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s0378zc4fos&width=500&height=375&auto=0

苏六娘传说发生于明朝中叶 , 是个震撼人心的爱情故事 ,苏六娘与郭继春为爱情献身的故事,在海内外潮人中的流传比起《梁山伯与祝英台》有过之而无不及。 长期以来 , 在潮汕以至更广地区广为传播 , 被称为潮汕版的梁祝故事 。 苏六娘爱情悲剧的产生 , 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渊源:

苏六娘,明弘治年间揭阳桃山都雷浦人。其父系雷浦村四房苏士 ,人称苏员外 , 苏六娘的母亲先怀五胎,尽流产,仅生苏六娘一女,六娘这名字出自其排行第六之意。

潮汕有俗语“欲食好鱼金针鲳,欲娶雅牡苏六娘。”就是形容苏六娘的貌美。传说,古时揭阳炮台镇雷浦村苏员外有一女儿名苏六娘,花容月貌,精通诗书画赋。她从小在榕江对岸的潮阳西胪外婆家寄读,与表兄郭继春私定终身。苏员外因官司贿赂衙内的饶平人杨师爷,胜诉。谢宴时,族长将六娘许配杨师爷之子杨子良。苏六娘母亲和父亲都怕独女远嫁饶平,于是拖延时间,但迫于权势,不得不答应婚事,六娘刺目明志以拒婚 , 又在婢女桃花的协助下,逃婚而去。

杨家迎娶队伍到达雷浦四房厅前 ,因六娘失踪 , 苏士不得不以桃代李 , 将婢女当六娘嫁去潮州 。 岂料杨子良踢轿门时 , 发现轿中人并非六娘 , 怒踢致婢女身亡 , 而后传回消息,只道 “ 六娘 ” 跳崖身亡。

苏六娘与郭继春上省城会考,不第回乡 ,为杨家耳目所见 ,杨师爷勾结雷浦村族长 , 使毒计骗六娘回乡探母 , 使平民宗族祠堂之规 , 以败祖辱宗的淫妇之名 , 将六娘打入猪笼沉于榕江之底。

苏六娘传说自明朝中叶以来  主要是在民间口头流播  凸现了口头传播的民间文学特征 。而在漫长的几百年来  却常为统治阶级所污蔑  为文的某些章节中受阳桃山人谢练在纠偏 :“迺 二百村歌  传诬失实 …… 余悲世俗之不察  与谣奔者同类而非笑之也   饶宗熙大师对此说评价甚高   苏六娘潮中梨园演为淫荡之出 ,失却其实,今谢巢云(谢练)谱之为歌, 为洗数百年之冤,可称六娘功臣矣。 

在民间流播的苏六娘传说  是个长期震撼人心的爱情悲剧,堪称潮汕版的梁祝故事 。其情节曲折生动  人物性格和语言鲜明突出  反抗封建礼教  私订终身  拒婚抗命,相约出走,誓死殉情。起伏跌宕的情节 ,坚贞不屈的形象,令人震撼和富有吸引力 。苏六娘传说真实地反映在封建伦理 ,宗法制度高压下的潮汕妇女的血泪人生旅程 ,催人泪下  发人深思  苏六娘传说融入大量潮汕方土特色的俗语、谚语,如 “好菜格篮样  好嬷苏六娘    欲食好鱼马鲛鲳 ,欲娶雅嬷苏六娘   等等,使故事更加情趣横生,引人入胜。

(苏六娘 雷浦村故居)

苏六娘传说自产生之后 , 即在潮汕地区乃至粤东一带的民间广为流传。除口头流播外,还被编为民歌民谚 , 潮汕歌册 、 戏曲 、 电影 。现在发现最早的剧本是明万历( 1570 年左右 ) 年间刊刻的摘锦十 一出附于 《 摘锦潮调金花女十全 》 上的 《 苏六娘 》 戏文 。 该戏文是 1956 年,著名艺术家梅兰芳和欧阳予倩在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学研究所发现两个潮剧明代刻本之一。 明清以来,《苏六娘》中的《杨子良讨亲》、《桃花过渡》等折,一直在舞台演出。据记载,50年代初民间尚有《继春偷楼》、《官桥待别》、《桃花递书》、《上门相疑》、《六娘思夫》等折抄本。 解放后由张华云、谢吟根据艺人口述及旧抄本重新整理编写 、 著名潮剧表演家姚旋秋主演的潮剧《苏六娘》 ,成为潮剧传统剧目,并被拍成电影, 制成碟片发行 。 2007 年中央电视台的《走遍中国 —— 走进揭阳 》 栏目以 《 古寨的故事 》 为题专门介绍苏六娘传说和潮剧《苏六娘 》 ,使苏六娘传说及其故居雷浦村更闻名海内外 。 2010 年上海世博会广东馆的文艺节目中 , 就有 《 苏六娘 》 的折子戏 “ 桃花过渡 ” ,吸引了五洲四海宾客的倾情欣赏,影响进一步扩大。

粤东潮汕是我国著名的侨乡  海外侨胞达 1000 多万  遍布世界各地  可以说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有潮人的 地方就有潮剧有潮剧的戏台,就有《苏六娘》 。苏六娘的传说传颂 500 多年,传说后来编入潮剧戏文更增强了它的传播力度  成了海内外潮人耳熟能详的故事。 它的每一个情节  每一段唱曲都是海内外潮人的乡音, 每当有潮剧团在潮人侨居地演出, 潮剧  苏六娘 必定成为他们的保留节目  著名的潮剧折子戏  桃花过渡    苏六娘  中的唱段  其诙谐的对白  流畅轻俏的曲调为粤东  闽南和台湾等闽南语系的民众所喜爱。福建省泉州梨园戏、 闽南高甲戏  台湾的闽南语歌曲都保留有《桃花过渡》这一传统折子戏和曲调。 因此保护和传承苏六娘的传说对加强海内外潮人的乡土认同感有重要意义潮人的乡土认同感有重要意义。

(苏六娘 雷浦村故居)

(现东门、南门已修缮一新)

六娘故事之所以千古传唱 , 一个重要原因是 : “ 其志可悯,其情可悲 。 ” “ 其志 ” ,即忠于爱情,矢志专一 ; “ 其情 ” 即为纯情殉情 , “ 殉情 ” 在今天看来 , 不能提倡。 然而,在婚姻爱情已高度物质化的今天 ,要求纯真专一,不为外力所动的婚姻情爱谈何容易。因此坚守情爱忠贞, 为爱情纯洁而抗争的精神 , 在当代就弥足珍贵 , 也可以成为当前忠诚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所以 , 苏六娘传说可以为当前婚姻家庭生活起到良好的借鉴作用, 为促进家庭幸福和谐 , 社会团结安定创造应有的正面影响。


 苏六娘墓:

苏六娘墓

西胪镇南凤村访苏六娘墓你来过吗?

汕头潮阳区西胪镇榕江下游出海口处,有一面积仅0.012平方公里的小岛,名曰:“白屿”。白屿岛虽小,却留下很多趣闻,充满传奇色彩。

苏六娘墓位于厦深铁路榕江特大桥潮阳段东侧,即潮阳区西胪镇南凤村,与翁梅斋墓隔榕江遥相呼应。

苏六娘墓所在是一处小山丘,怪石嶙峋,绿树成阴。墓前是一片宽阔的草地。草地前方是一片池塘。池塘不远处便是榕江。榕江对岸就是地都了。极目望去,便是巍峨的桑浦山。墓地后壁石崖状似乌纱帽,格高境雅,气势恢宏,浑然天成。墓前残留有燃烧过的冥纸和香烛,可见不久前刚刚有人前来祭拜。香火之旺由此可见。

据说,苏六娘古墓在石崖背面,方位与今墓相反。其地势低洼,而且附近有一席厂,比较杂乱。后来当地人才另寻如今这处风水宝地,安妥苏六娘的灵魂。这样,除了风水秀丽之外,或许更能符合苏六娘的愿望——面朝家乡揭阳炮台。我想,苏六娘长眠于此,日夜守住西胪,望着故乡,该能安息的。墓地的变迁足以说明西胪人民对苏六娘的敬仰程度,以及对墓地的保护力度,也昭示了苏六娘的美是如此深入人心。

西胪镇南凤村,往榕江畔一直走,路的尽头,荒郊野外,有座小丘,绿树成荫,芳草萋萋。拾阶而上,十几步之外,乱石下面一座小墓孤零零的凝望着榕江。 六娘,如果地下有知,是否,至今仍然心有余悸?

明妣苏六娘之墓,甲申岁次重修。 60年一个甲申,最近一年2004,远一点是1944,或者1884,具体哪一年,不得而知。

建议和意见

“苏六娘传说”非遗研讨会之余的思考

文/吴望 

   2017年9月14日,应揭阳市非遗中心之邀,到揭东炮台雷浦村参观苏六娘故居,并参加了在东海大酒店举行的“揭阳市省级非物质遗产名录《苏六娘传说》研讨会”,会上被临时指定发言。研讨会之后,整理了这份材料,也算是对这次活动做了交代。


  一、与会前的存疑

 

  从苏六娘传说及戏剧信息中,整理出几点疑问:

  1,苏六娘有没有兄弟姐妹?

  2,苏家及郭家现在还有没有后人?

  3,族长的后人有什么反应?

  如果有,那么这些人对后来有关方面这样的大张旗鼓宣扬苏氏家族里的这些传说(甚至是“家丑”)是什么态度?有没忌讳?

  4,本村人当地人有没有忌讳?毕竟当日六娘所作所为事关乡里脸面问题。

  5,杨子良秀才实有其人无?如果有,几百年来,他们的后代子孙对这段公案,作何感想,有没有感到什么内心的不适?

  6,设立非遗项目意义何在?即研究的目的何在?是弘扬主人公争取婚姻自主,张扬其反封建精神?还是要从文化角度,弘扬潮汕文化的尤其是潮剧的昌明发达源远流长?还是要保护苏六娘的故居,墓地?意义目的何在?

 

  二、与会后的思考

 

  今天参加“非遗”《苏六娘传说》研讨会,有点误撞。我本人是喜欢潮剧,听潮剧,欣赏潮剧,继而喜欢谈点个人的零碎感受,没有事先做什么书面准备。本人不是专家,也非学者。在座的都是专家,学者,老前辈,真是羞于开口。既然点将让我来说,那我也说点个人看法,不一定切题。听了很多前辈的发言,学习多多,获益匪浅。


  首先,谈点这个传说的忌讳问题。


  苏六娘这个传说,我们假设就真的有这样的事实,作为苏氏的后人旁亲,乡里乡亲,尽管故事发生已过去了几百年,他们一般都会不大愿意把这个故事,这个传奇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宣扬传颂。从那个具体时代来说,本身这件事多他们来说,不是光彩的事情,谁愿意这个“伤疤”被人家一代代揭开,一年年流血。从这次参与活动中,没有一个苏姓的人加入其中,甚至管理这座宅子的充当解说员的也还不是姓苏的人,我们是不是从中也可见一些端倪。

  早先发言的几位前辈,如吴主等前辈,似乎也不太赞成这个传说的真实性,是不是有意的虚化?有没有这成分在?再有,据说2012年非遗项目申报之前,苏家故址的荒芜破败达到空前,无人出来整理或没有人愿意去整理,都有可能。连标上苏氏故居的记号都没有,为何?尤其是苏姓人士对这个遗址,对这个传说感兴趣或者乐意去提起的,似乎也没有。至于后来修缮芳名榜上有大量苏姓族人捐资,我想有没有碍于有关部门的出面或者纯粹为维修这座宅子而捐款的成分?

  其实际这种民间忌讳的存在是非常普遍的。尤其是在民间,在乡村,更为明显。这关系到一个家族,一个姓氏的家风脸面礼仪伦理纲常道德风尚的问题。族长也好,员外安人也好,包括到郭继春的长辈也好,他们都深知家规族法的严酷,都知道六娘的所作所为是在当时来说是于礼于规于理于法都不能相容的,"不守闺训败家风",她父亲自己都这么说了。这是当时无论如何也无法开脱的,即使二老单生这一人,六娘的死,意味着苏员外就得绝户,也无法开脱。可见其严酷程度。这是时代也是宗法社会小到乡规族法所不能容忍的,正如《苏六娘》中苏母所唱的“怎奈乡规族法逼得人进退无门”。所以,故事结局六娘被装进猪笼沉江是符合当时的事实,即使有人不忍,有人叹惜,也是无可奈何的。这是那个时代不容置疑的结局。即便六娘父母,继春家族也无法翻案无法解救的。除非有个大官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来相救。如陈三五娘,左后是有个做了大官的哥哥来收煞。其实连哥哥也知道那样做有悖法理的。

  当然,到了五十年代,由于时代的需要,反封建争取自由幸福理想生活的主旋律出来了,六娘的结局稍微好了。故事的改编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但是,如果从事实的角度来说,不管如何改编,逃不了原来那个对于乡人对于宗族来说是耻辱的结局和本质。换句话来说,不要说放在时代去说,因为时代有不同的需要与演绎。就说具体人具体事,如果,苏六娘是你家的女儿,你家的亲戚,那么,一个女孩子私定终身,跟人私奔,最终被沉江被处死,作为她的亲人,你作何感想。换位思考,你愿不愿意被人编成故事,传扬千里,传扬千年?大概到那时,你可能就知道忌讳是怎么一回事了。

  那么,退一步说,事情发生过了甚至消逝了,那么就让它过去吧,却偏偏有人拿这事大做文章甚至在家门口在家里再揭起疮疤,使其流血不止,这就是忌讳。对这遗产的保护尤其是利用转化,成为经济效益的载体,反复揭痛,越揭越大越深,那你说,作为传说故事的主体的苏氏后代宗族,他们又作如何想的。

  这就涉及到民间故事传说的忌讳问题。人家回避,你却去挖掘,扩大。假如,人家把你发展传承转化的结果毁于一旦,或者变着法子阻挡传承的进程。这些问题是不容小觑的。我们在启动运作非遗工程的时候,应考虑像这样民间传说的忌讳的问题。

我的看法,潮剧《苏六娘》作为艺术的东西进行流播,其传说即使有些物事查有实据,但在情理上是不是也不必过于坐实。一些脸面上挂不住的东西,属于民间文学的忌讳问题。我的建议是遗址也好,故居也好,坟墓也罢,点到为止。后代近亲的,尽量回避。毕竟在民间,这些忌讳的事情多着,而以脸面为主要缘由。

  如果文字里的东西都要坐实,进行“非遗”以达到传承保护甚至拓展转化利用可以,但要尽量回避、避免人物、风俗的忌讳。以免造成新的矛盾,甚至阻碍非遗工程的发展进程。非遗传承过程中民间忌讳问题其实是非遗传承做得好不好,能不能发展的关键或者前提。


  其次,谈点关于潮剧《苏六娘》的传承创新问题。


  有很多人谈到创新的各种形式,比如故事,小说,戏剧,动漫,雕刻,剪纸各种艺术形式的创新或构思,目的就是扩大影响,使之不致断绝。这点我深有同感,都很好。要想使之传承下去,运用各种艺术手段都很好的。

  我这里特别想说的是,新版潮剧《苏六娘》的传承问题。观看完广东潮剧院二团的演出,觉得非常不错,这个传承应该说是比较成功的。比其它的几出经典潮剧都传承得要好。首先是一些唱词,无论雅的还是俗的,都能处理得更加圆融,完善,明白。其次,是女主角陈立君老师的唱做令人欣慰:看到潮剧的正确方向,继承有人的希望,不因某人误导而滑向深渊。这位演员的声线柔美,恰到好处表演到位,优雅,克制,自然,娴熟,唱腔,吐字都显得圆润温婉,听起来非常舒服,是正宗潮剧方向。这是这出戏传承成功的最关键地方。第三方面,几位丑角的出色表演,增加了喜剧的气氛。这部戏虽然一开始是悲剧,但因为结尾的处理,成了才子佳人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结局。她是一出雅俗共赏的戏,相对《陈三五娘》来说,更有浓郁的乡土民俗文化气息,像女丑曾惠刚扮演的乳娘,项扇丑谢继顺扮演的杨子良等丑角的稍微滑稽表演以及苏父吴少龙的夸张表演都加入了喜剧的成分,又不因此显得浮滑,倒是不错之举。另外,苏六娘出嫁前夕梦中表兄拜堂一节,悲喜交织,悲中插喜,使悲更悲,具有逻辑依据,且舒缓一下紧张气氛,吊一下观众胃口,结构上有向影视借鉴的影子,可视为创新。另外,舞美也要大加点赞。

  总之,个人觉得此新版潮剧《苏六娘》改编创新成分不少,也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应该说,喜剧成分的加入,丑角的活用,情节的补充完善,剧情的圆满,语言的明晰化,尤其是接地气的口白,插科打诨等动作的适当运用,使这部剧除了老年人能接受之外,青少年也能够比较顺利接受,这就是很好的传承。


  第三,谈点“桃花过渡”这个序幕的看法。


  《苏六娘》这部潮剧,通过现代文化官员张华云先生的改编,更接近现代人的欣赏习惯,尤其是主题的变化,结局的美化,赋予了这段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以反封建抗婚姻争自由的时代主旋律,符合时代特征。戏文也很典雅,而整个故事也比较完整。作为戏剧序幕的“桃花过渡”,就我本人认为,可以单独成戏,比如折子戏。而没有必要一定跟《苏六娘》全剧绑在一块。从结构上说,她是游离于主体的;从语言的色彩来说,“桃花过渡”》相对粗俗一点,俚俗成分较多。整体上讲基调似乎不协。所以有无它都无关整个故事完整。

  也有专家提出喧宾夺主,也有专家提出它不是正宗潮剧,是高甲戏,是畲(族)歌来的。总之是与主戏关系不大。但“桃花过渡”的影响力比《苏六娘》潮剧或故事的传播更为广远。我的补充建议是,“桃花过渡”可以再精细雕琢一下,拓展成为一个独立的长度适当折子戏。从而从《苏六娘》独立出来,未为不可。


  第四,谈点《苏六娘》这个传说的发展传播情况。


  从明朝到现在,尽管几百年过去,而且即便传到东南亚一带华人(潮人)地区,但实质上《苏六娘》还是传播不远不广,影响力不强,还需想方设法进行传播。有专家这么提出来。我觉得提得好。为什么有这种情况?这与民间文学的传播途径路径以及地域性时代性特征有关系。毕竟传奇故事的产生有其时代和地域的限制。

  同样处于明朝资本主义萌芽之后产生的开放时代,明朝相应时代产生了许多白话小说,传奇,尤其以《三言二拍》《金瓶梅》等思想意识形态比较开放的市井文学为盛。它们之所以能大面积以及迅猛的速度传遍大江南北,是因为它们产生的地域主要是在当时的资本主义市场意识比较浓厚的市井和都市。人群的活跃度高,流通性强,开放性的空间和活跃的思想意识氛围浓厚,这就决定这样的故事的流传特点。

  而《苏六娘》传奇故事,一是产生于僻处乡野一隅蜗居海滨一角的潮汕,受阻于传播的路径,一是苏六娘的不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私定终身行为,正是封建正统思想所不能容忍的,毕竟明清时期的潮汕,封建礼教特别严格,思想禁锢特别厉害,所谓“家丑不宜外扬”,这些原因,加大了苏六娘传奇无法扩而广之且传播缓慢的程度。


  第五,谈点与会专家提到的本地区另外一出民间传说。


  这里说到与苏六娘出生地不远有个小山村,同样是民间传说,那里的“风雨圣者”的庙食香火非常旺盛,而苏氏的传奇故事受欢迎的程度远远比不上这个“风雨圣者”的传奇。为什么?

  我倒是可以明确回答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差别。“风雨圣者”庙香火旺盛,人们趋之若鹜,苏六娘的故居荒凉,破败,其实,道理很简单,这是民间传说的功利性特征决定的。民众实惠性选择,是最关键因素。不管什么朝代,不管在朝在野,谁对人民群众有益有利,谁就被捧为大爷。比如妈祖林默娘,大家都非常清楚。“风雨圣者”一样,能给当地人带来福祉,大家自然是敬奉有加,庙食香火,祭祀不断。而苏六娘又能给人们带来什么?加上其行为本身有悖于礼教纲常,民众的心理也清楚,我们应该体谅,下层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当然无法跟得当今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的脚步。


  第六个问题,是我们必须明确,非遗工程的目的何在。


  传承的是什么,保护的目的,转化利用的是什么?我的理解是这里面既有《苏六娘》的传说故事,包括戏剧口头文学等文字声音影像部分,也有苏六娘故居一系列的实物。那么,对于文字文艺形式的内容,我们要如何去传承去保护去创新发展,对于如故居这些实物,又该如何去保护去转化去利用,要明确,是一个大工程,不容易,但我们必须明确目的何在?

 

  三、意见建议

 

  前面说过,本人并非专家,学者,只是一个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业余作者,但对于地方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自认是谁都有责任和义务。基于此,本人对这个非遗项目的建设,提几点建议。

  第一点建议,有兴趣的有心人,可以做这样得论题,从讨亲而不抢亲这个词论杨子良形象的可爱性。

  第二点建议,“桃花过渡”在《苏六娘》这个戏中,属于序幕部分,有人说它喧宾夺主,原因是其影响流播比《苏六娘》故事深广。我感觉它其实可以析出,把它扩充成一个长度有40——50分钟的折子戏。檄文内容多选取有关潮汕元素的风物,习俗等,用戏剧形式宣传弘扬潮文化。

  第三点建议,苏六娘的故居,是在破败到已经很难收拾的地步才稍微修理起来的。所以,里面几乎什么也没有,也很难看出到底要保护什么?传承什么,更别说转化为旅游资源还是其它什么场所了。如果真要做,必须有这方面内容的充实。

  第四点建议,榕江对岸郭继春的家,现在还有没有存在,如果有,可以进行挖掘,发现,尤其是六娘与继春表兄同窗共砚的书斋以及互定终身的后花园,必须纳入到这个非遗项目中来,做大做强这个潮汕传统文化宣传的建设。

  第五点建议,可以不单单考虑苏六娘故居的修缮,保护,转化,利用,而从整体上进行考虑,把整个雷浦古村落进行非遗工程处置,不知如何?

  实地察看了雷浦这个村子之后,感慨良多。像这样保存有比较多古迹的村子,潮汕这方面的村落不是很多,是很少了。这个雷浦的名字,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文化有历史意义的村名。村子里有许多古迹,可以证明这个村子的年代的古老。除了苏氏几座厅房的格局完好,另外还有其它房子门口有旗杆夹,村里有锣鼓石,有老寨墙,有一座宋代风格的石桥,还有一座虽破败但墙体还好的蚝壳墙房子。

  尤其是与苏六娘故居并排的那座五房厅,格局与苏六娘故居这座是相同的,据介绍,它也是苏父兄弟的房子。那座房子由于一直有人居住,还颇有人气。尽管很老很破败,但基本结构,还有各种原材料,如楹柱檐石,门槛等等木石的建筑材料完好,保存更多明代建筑原貌。只要稍加修葺,应该不比苏六娘故居逊色。如果真要保护,不如把那座也收拾了。使之变成一个有建筑研究价值,有较高展示价值的古村落。

  如果以整个此作为保护对象,进行修缮,整理,保护,同时把苏六娘故居包含在里面,作为一个有机的部分,进行保护,传承,利用。再弄出一些潮汕特色的小食一条街,把门前那条小溪打造成一条如苏州一带那样的小桥流水,让把“桃花过渡”这个折子戏作为一个表演项目,让桃花与渡伯在船上给人演戏,让人看寨墙,看有特色的房子,看有故事的厅堂,看有历史的古迹风物,坐渡船过榕江北岸,看郭家旧址,六娘与表兄活动的场所,游览榕江风光,然后有坐船回到雷浦古村落,坐在大榕树下休憩,听潮剧看演戏,食小吃,喝工夫茶……打造成一个以古村落为主要内容,传播潮汕文化吃、玩、游为目的旅游项目。

 

  四、前景期待

 

  到那时,以整个雷浦村作为古村落的非遗项目上马建设成功。蚝壳屋,老寨墙,宋桥,苏六娘故居,明朝建筑风格风物的五房厅古民居,雷浦桥,绕村绿水,还有不远处的桃花过渡的那个京北渡口,榕江两岸风光,打造成古村落旅游线一日游项目。潮汕小食,工夫茶,潮剧故事,以“苏六娘传说”系列故事为蓝本的各种文艺形式如木雕,剪纸,动漫,戏曲,甚至炮台本地有名的抽纱刺绣工艺等等潮汕元素,在这个古村落上展现,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以及国内外民俗工作者学者专家等等的考察研究,潮汕文化,潮汕古村落,苏六娘的故事,传遍海内外。那么,这个非遗项目,便是大功告成。


初稿于2017年9月15日,再稿于2017年9月22日

 作者简介

吴望,本名吴美端,以吹水求鱼游走网海,生于潮汕平原榕江之畔的普宁南溪。职业教书,业余读书,听戏,有时写点文字。中学时代开始练笔。三十年来,习作无数,作品可数。有长篇人物传记《芳林美叶》、散文集《书头戏尾》、(诗合集)《十一人诗鈔》问世。现为中华诗词学会、广东散文诗学会会员等。 

看完本题的所有内容,请大家也谈谈自己的看法吧!请在留言处发表意见!

如果你姓苏,留言说说你的地址、字辈并在留言处互动交流!

投稿方式微信号:QsgrQ138033389 邮箱:138033389@qq.com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或网友提供,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我们不对其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合法性负责,也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版权属原作者,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关注我们

点击微信右上角的“+”,会出现“添加朋友”,进入“查找公众号”,输入“天下苏氏信息平台”或ID号“TXSS138”搜索,即可关注!查看历史消息请点击标题下面的“天下苏氏信息平台”进入,请大家分享本平台资讯,请订阅今日头条《天下苏氏信息平台》多谢!

天下苏家古今事,尽在苏氏信息台。欢迎投稿、阅读、写留言、转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