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乱吹500年】1688年,在英国——“光荣革命”成功,“颜色革命”失败(下)
【西风乱吹500年】1688年,在英国——“光荣革命”成功,“颜色革命”失败(下)
光荣革命前夕的英国,倒霉事儿不断,瘟疫、大火、败仗,一件接一件,而那时的王室,状况也不太美妙:
1. 在天主教国家法国流亡多年、深受天主教洗脑、最终复辟王位的国王查理二世(Charles II of England, 1630-1685),娶了来自天主教国家葡萄牙的王后凯瑟琳(Catherine of Braganza, 1638-1705),然而凯瑟琳不育,始终没有生下孩子;
2. 英国国王权力十分受限,立法、行政大权都掌握在议会手中,而大多数议员都是新教徒;
3. 查二在外风流无数,弄出一大堆私生子,但是私生子没有继承权,所以也就一直没有王储;
4. 查二拒绝离婚(按当时的规矩,是“废除婚约”)再娶。
把这几条综合起来看,没准,对于王后的不育,查二这厮心里是轻松满意的:祸不及子孙嘛,他自己心里有个天主教,却要坐在新教国家的王位上装模作样,已经够累了,反正又不是没有自己的骨血,不继承王位更好,免得被洗成新教徒。
查二平时,也没见什么雄才大略,玩的花样倒是一套一套的,成天花天酒地,寻花问柳,各种享受,人称“快活王”,果然甩手掌柜就是过得爽。
嗯,他是作得快活了,结果呢,压力都传到了他的弟弟詹姆斯(James II of England, 1633-1701)那里。
詹姆斯先是娶了安妮·海德(Anne Hyde, 1637-1671),又一个苦命贵妇:23岁嫁人,34岁去世,11年的婚姻生活里生了一堆孩子:8个,养大到结婚的,却只有两个,都是女儿:
生于1662年的玛丽(Mary II of England, 1662-1694);
生于1665年的安妮(Anne,Queen of Great Britain, 1665-1714)。
哎,医疗卫生条件实在太差了,国王家也不好过呀!
对于议会来说,这才是关键:查二哥俩在法国待得久了,思想信仰都已经成形,显然不会随便听人摆布,然而出生在英格兰的公主就没说的了——都被送到修道院,养成新教徒。
查二那里呢,在1672年4月,公布了一个《信仰自由宣言》(Royal Declaration of Indulgence),宣布新教各派以及天主教,都实行宗教自由。
其实这是专门给天主教开绿灯,因为其它新教流派早就不受限制。
并且,这也是给第三次英荷战争打前站——查二要联合法国国王路十四,共同打击荷兰,就要给天主教送个面子。
泱泱法国,也并不会满足于只挣个面子。
联手的另一条件,是“国王密约”——当然,隔了三百多年,也早不是秘密了,关键词就一个:“天主教”,查二要在合适的时间,公布自己是天主教徒的事实。
《信仰自由宣言》公布之后不久,查二向荷兰宣战,第三次英荷战争爆发。
这一打又是三年:1672-1674年。
尽管国王密约没有公布,但议会显然也察觉到了国王的不对劲。并且,查二想要的,都是议会不想要的:天主教信仰,倒向法国,还有,要增强国王的权力。
1673年,议会出手反制国王,通过了《宣誓法》(Test Act),规定:一切公职人员都必须宣誓效忠“作为国教会至尊管理者的英国君主”,必须服从国教礼仪领取圣餐,斥责天主教的圣餐变体说(后面这两项是什么鬼?不就是无聊教派党同伐异的刻板形式嘛?)。
议会并且声称,国王无权中止法律,要求撤回《信仰自由宣言》,否则就不批准荷兰战争拨款(这才是杀手锏嘛!什么王权教权,最终都是财权政权)。
结果,这一来,被掐住死穴的查二被迫让步,撤销了《信仰自由宣言》,并批准了《宣誓法》。
然后呢,他的老弟詹姆斯,后来的英国国王詹姆斯二世,这时的封号还是约克公爵,也是王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彻底暴露了。
詹姆斯拒绝宣誓,并且公开宣布自己是天主教徒,还因此不得不辞去海军大臣(军权!这可不是闹着玩的)的职务。
脑子灵活的小伙伴,可能要纳闷了:一个宣誓多大事,动动嘴皮子而已,他怎么就不会装装样子呢?
呵呵……你必须要看清楚:一神教的本质,就是专制粗暴,一旦信了,那是绝对排他,不能忤逆的——要是敢忤逆,那就是不信了嘛。
就好比,那些死抱着“狗打架打打打”不放的一根筋,一旦自己也承认,不分种族不分宗教,都是人,那就是从XXXX那满嘴猴子野兽鸭子癞蛤蟆的脑残教脱粉了嘛。
所以,认了一神教主子的脑残,真的很可怜,必须是刻板、狭隘、盲目排外、不知变通、一条死路走到底,撞了南墙不回头,打死也不会睁眼看世界的。
譬如这只:
就不说“幸亏”写成“辛亏”——唉,这帮脑残粉,真的很可怜,小学语文也不过关,那错别字,那病句,抓都抓不完,都不会好好的说句人话……可怜,可怜……
更有意思的是——我还真不知道是谁,“被政治正确的垃圾思想弄坏了脑子”,我也不知道这只白痴说的“那个二货”是谁,我倒是知道是谁在讲包容:
呵呵……谁有闲,去掐住那厮的脑袋使劲晃晃?
叫他把脑袋里的水倒倒,叫他清醒清醒——你说谁是“讲包容的二货”?谁被政治正确弄坏了脑子??你说谁???
哈哈哈哈,小伙伴们,你们猜,他会说谁??
当然,其中也有些是装傻,拿人钱财替人办事的,那些人呢,又是人格低下全不要脸的软骨头,为了几个臭钱,能把良心全都卖光光。
不信,小伙伴们可以冷眼看看,俺敢昂着脖子起誓:拿钱发帖死全家——但是那XXXX和那些脑残粉,只会造谣污蔑泼脏水,说别人收钱啦,领狗粮啦,之类之类,自己却是万万不敢赌这个咒的……
毕竟……狗肚子里也有两根弯弯肠子,也是怕说谎被雷劈,从头劈到小鸡鸡,不是么……
也所以,赌咒起誓这种事,在绝大多数人那里,也还真不是动动嘴皮子而已,连这些脑残粉都知道心虚,都不敢乱来,何况詹姆斯嘞,人好歹是个贵族,好歹是王位继承人,对信仰节操的坚守,还是有滴……
再话说,阶级分析法要用好,谁是朋友,谁是敌人,务必要认清……俺虽然没把这些脑残粉当朋友(实在是,智商太捉急,没办法呀!),可也没把他们当敌人……智商水平和阶级属性,毕竟是两回事的嘛,是不是呀~
智商水准是活的,是可能提高的,但阶级属性根本不可改。
XXXX,尤其是背后的撑腰势力,那处心积虑绞尽脑汁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捣乱,失败,再捣乱,再失败的本质,那是改不了的了~
那些人也是些本质虚弱的孱头,是不敢露面的见光死,只敢在网上鬼鬼祟祟乱说乱道,一旦有了实质行动,自有网信办、公安局、法院监狱等着呢,到那地步,也用不着俺多说废话……
——以上,插播完毕。
再说那年英国,《宣誓法》之后,英国政坛变得一片混乱。
前面说了,那会儿英国正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倒霉事儿层出不穷之际,然后,在那时的社会舆论下,新教徒们找了个完美的背锅侠——天主教。
总之一句话:所有灾难都是天主教造成的,一时间,各种荒唐离谱的谣言满天飞。
并且甩锅一直甩到了王后头上——哎,谁叫她来自天主教国家葡萄牙……
这人可能是各路谣言党的祖师爷:泰特斯·奥茨(Titus Oates, 1649-1705);
这事件也可能是舆论战的开山之作——天主教阴谋案(Popish Plot)。
事件的过程,在网上泡久了的小伙伴一定会觉得很眼熟:先有精心策划,文案炮制,后有水军跟进,舆论发酵,一时间各种传单、小册子、印刷品、扑克牌……满天飞,内容大同小异:
伦敦大火是天主教徒的蓄意纵火;并且他们正在筹划下一次更大规模的纵火,意在毁灭整个伦敦;天主教徒制定了阴谋,制订了刺杀国王的计划,他们买通了凯瑟琳王后的私人医生,将要瞄准时机给国王下毒;参与这一暗杀计划的,还包括约克公爵夫人的私人秘书爱德华·科尔曼(Edward Colman)……
造谣一直造到国王兄弟两个的媳妇身上,这胆子,够肥……然而这些谣言,却正好迎合了当时英国社会普遍抵制天主教、反对法国的心态,因此大量英国人情愿相信泰特斯·奥茨毫无根据的说法,却不肯相信自己身边的事实。
嘿……很显然,天主教在英国,玩得不太成功。
他们固然是搞定了国王,可是架不住没有群众基础呀,寡不敌众,可不只能被黑成蜂窝煤了。
多唠叨一句:就事论事,这是历史,历史,历史,鉴古至今可以有,可你要是拿古代而且是外国的事情硬往当代中国套,就是你脑回路有问题了哈,别说我没提醒你……
看历史最大的忌讳,就是代入感太强,不分青红皂白,看见什么事都往自己身上套,或者反之,拿自己的感觉经验胡乱套历史……都是自我中心太盛的毛病,自我到自闭的程度,就一句人话都不会说,一句人话都听不进喏。
观史如观棋,真正的历史学家,必须先把自己倒空,放弃执念,进入“无我之境”,才能达到“天人合一”,摸到几千年文明沧海变迁浮沉兴衰的本质规律。
——这话说得,有点禅意了都……哎,连史学边儿都没摸到,一心只认得“狗打架,打打打,大狗咬小狗”的门外汉,是完全不懂的。
天主教已经被黑成蜂窝煤了,那么,怎么处置已经宣布自己是天主教徒的詹姆斯,议会可就吵炸了锅。
简单来讲有两派意见,一派认为应该剥夺詹姆斯的王位继承资格,将他从王储名单里排斥出去;另一派则表示反对。
然后,他们就这样窝里发炮,吵得不可开交,相互攻击,互相讥讽,给对方扣上各种难听的名称,主张取缔詹姆斯继位资格的排斥派被称作“辉格党”(Whig,在苏格兰指“反叛者”),另一派则被称作“托利党”(Tory,爱尔兰语中是“匪帮”的意思)。
按说两派都是新教,这种争吵不但是错把酱油当可乐——咸(闲)的,而且旁边还有个心怀天主教的国王好么,本来不该是你们新教联手反制国王的么?现在倒好,国王还没动手,你们倒先打得乌眼鸡一样……结果呢,鹬蚌相争,国王高兴死了,赶紧拉着托利打辉格,把托利变成宫廷党,把辉格打成在野党,并且从此把辉格党排挤出权力中心,直到最后彻底解体。
讽刺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 1667-1745),在他的名篇《格列佛游记》中,写到“小人国”的宗教纷争,有“大端派”、“小端派”,把宗教战争的无聊讽刺得入木三分:闹得不可开交、打得昏天黑地,却只为一点儿无稽的纷争——
我们大家都认为,吃鸡蛋前,原始的方法是打破鸡蛋较大的一端。可是当今皇帝的祖父小时候吃鸡蛋,一次按古法打鸡蛋时,碰巧将一个手指弄破了,因此他的父亲,当时的皇帝,就下了一道敕令,命令全体臣民吃鸡蛋时打破鸡蛋较小的一端,违令者重罚。老百姓们对这项命令极为反感。历史告诉我们,由此曾发生过六次叛乱,其中一个皇帝送了命,另一个丢了王位。这些叛乱大多都是由不来夫斯库国的国王大臣们煽动起来的。叛乱平息后,流亡的人总是逃到那个帝国去寻救避难。据估计,先后几次有一万一千人情愿受死也不肯去打破鸡蛋较小的一端。关于这一争端,曾出版过几百本大部著作,不过大端派的书一直是受禁的,法律也规定该派的任何人不得做官。在这一切麻烦纷乱的过程中,不来夫斯库的帝王们经常派大使前来规劝,说我们在宗教上闹门户分立,违背了我们伟大的先知拉斯特洛格在《布兰德克拉尔》(即他们的《古兰经》)第五十四章中的一条基本教义。不过我们认为这只是对经文的一种歪曲理解,因为原文是:‘一切真正的信徒应在他们觉得方便的一端打破鸡蛋。’何为方便的一端呢?依我浅见,似乎只有听凭各人的良知了,或者由主要行政长官来决定。流亡到不来夫斯库的大端派深受其朝廷的信任,又深受国内党羽的秘密援助和怂恿,这样两帝国之间就掀起了一场血战,三十六个月以来,双方各有胜负……
还有呢……那年月,宗教战争固然是大没谱,世俗政治呢,也是特没谱……
1677年,詹姆斯的长女玛丽,嫁给了她的表哥,荷兰的威廉。
摔……什么鬼,英荷战争不是刚打完吗,怎么又联姻?这是闹哪样?
并且还是这样的近亲结婚:
在一片混乱中,历史进入了1685年。
这一年的2月,查二挂掉,临终前接受了天主教仪式,正式承认了自己是天主教,然后,两眼一闭,不管了……詹姆斯二世继位。
詹二这国王当得,煞是麻烦。刚刚继位,就遭到他侄子的挑战,这侄子也叫詹姆斯,封号是蒙默思公爵(James Scott, 1st Duke of Monmouth,1649-1685),是他老哥查二的私生子,声称自己才有权继承王位,叫詹二一边儿凉快去。
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中,塑造了一个忿忿不平的私生子爱德华,其中一段台词,简直就是给这个蒙默思公爵量身打造的:
为什么他们要叫我私生子?为什么我比人家卑贱?我的壮健的体格、我的慷慨的精神、我的端正的容貌,哪一点儿比不上正经女人生下的儿子?为什么他们要给我加上私生子的恶名?贱种,贱种!贱种?难道在热烈兴奋的奸情里,得天地精华、父母元气而生下的孩子,倒不及拥着一个毫无欢趣的老婆,在半睡半醒之间制造出来的那一批蠢货?
嗯……好像还很有道理似的?
然而,不管这厮说啥,詹二既然已经继位为王,要拖他下来,可没那么容易……简而言之,尽管蒙默思各种不服,到底还是被镇压,连他本人也被抓住处死了。
早在1671年,没福做王后的詹二第一任妻子,安妮·海德(Anne Hyde, 1637-1671)去世,年仅34岁。
1673年,詹二又再娶摩德纳的玛丽(Mary of Modena, 1658-1718)。
一个天主教国王,一个偏法国的国王,一个要从议会抢权夺势的国王,已经叫议员不放心了,如果无后,还好,至少等到他死,继位的公主都是新教徒。
然而,老天爷酷爱开玩笑——这个玛丽王后,生了一堆孩子,12个,基本全都夭折,然而,却偏偏活了一个……还是个男娃……
并且这个健康男婴一出生,詹二就摆明了态度:一定要把小王子培养成天主教徒!
这下议员都不干了。
议会各派迅速达成一致:当断不断必受其乱,如果詹二做国王就意味着天主教,那么这二货就可以滚蛋了!
1688年6月,小王子出生,取名为詹姆斯·弗朗西斯·爱德华·斯图亚特(James Francis Edward Stuart,1688-1766)。
1688年11月,在英国议会的邀请下,詹二的女儿玛丽和丈夫威廉率领200艘运输舰,在步兵、骑兵的护卫下,从阿姆斯特丹拔锚起航,直到英国——而他们登陆地点,恰巧是数年前蒙默思起义的发生地。
起初,投奔玛丽夫妇的人很少,但不久之后就有越来越多的大人物背弃詹姆斯二世,其中约翰·丘吉尔(John Churchill, 1650-1722)的变节,可以说是对詹二的致命打击。
补充一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 1874-1965),还有传奇王妃戴安娜(Diana, Princess of Wales, 1961-1997),都是这个丘吉尔的后裔。
最终,詹姆斯二世选择了不战而逃,化装成平民逃离伦敦,直接放弃了王位。
之后,玛丽夫妇正式加冕,是为玛丽二世(Mary II of England, 1662-1694)、威廉三世(William III of England, 1650-1702)。
再次强调:注意他俩的头衔,都是英国国王——这是英国历史上唯一的“双王”时代:夫妇俩同时为王,分别是国王和女王,不是国王与王后,也不是女王与亲王。
王位交接的整个过程中,没有暴力冲突,没发生流血战争,故而被称作“光荣革命”(Glorious Revolution)。
光荣革命使得詹姆斯二世成了最后一个英国天主教国王,也标志着法国试图在英国恢复天主教国教地位的“颜色革命”彻底失败。
詹二带着妻儿,再次流亡法国。
刚刚出生的詹姆斯娃,也没了王位继承权……然而詹二一直不服,娃也一直不服,长大后为了英国王位吵吵了一辈子,所以得了个外号:“老觊觎者”(Old Pretender),之所以加个“老”,是因为这娃的儿子,还在继续吵,所以娃的儿子是“小觊觎者”(The Young Pretender),呵呵,所以,这段狗血案且没完呢,暂且按下不表。
而法国国王路十四的算盘,这时已经打得有点乱套。
那些年,四处树敌的路十四,已经把自己搞成了四面楚歌的孤家寡人,敌人多多的,朋友少少的,以至于不管天主教国家还是新教国家,一说到反法,就有了共同语言——1686年,神圣罗马帝国、西班牙、荷兰、瑞典结成了“奥格斯堡联盟”,共同反对法国。
万事俱备,还差英国……
本来,英国没加入,那也是因为有个詹二,天主教国王兼法国人的儿子,在那里顶着议会的反法大潮,不肯与路十四为敌。然而这下,詹二自己都玩脱了,英国自然也毫不客气,不仅加入奥格斯堡联盟,还直接出动大军打了起来。
1688年,英国加入联盟。
随即,联盟与法国爆发战争,史称“奥格斯堡联盟战争”,打了差不多十年,直到1697年才告终结。
路十四就是骄傲的大公鸡,这一仗,也被薅秃了毛,再也不能神气活现地打着“太阳王”的旗号横着走。
1701年,詹二挂了,而前一年,西班牙的卡洛斯二世(Charles II of Spain, 1661-1700)也挂了,这个史上最悲催国王,上溯N代都是一塌糊涂的近亲结婚,结果到他这里,就是天生残疾,没有生育能力,当然无后。
然后,围绕西班牙王位的继承问题,就酿成了一场战争,史称“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War of the Spanish Succession)。
战争在两派势力间展开:一派拥戴路十四的孙子腓力;另一派拥戴神罗皇帝利奥波德一世的儿子查理。
所以,路十四先忙着帮他的亲孙子打仗去了,且顾不上那表侄子了呢……
这场仗一打又是十多年,从1701到1714年,持续时间漫长、代价消耗巨大,然而也并没打出什么好打,最后,腓力五世(Philip V of Spain, 1683-1746)是继位了,可也通过了和约,腓五和他的后代,永远不得继承法国王位,西班牙和法国也永远不得兼并为一个国家。
战前,路十四想通过这场战争,统一法国、西班牙和尼德兰(荷兰和西属尼德兰)的野心,完全被粉碎,没有实现。
1715年,路十四挂掉,那个悬在法国的英国王位觊觎者詹姆斯,一直也没等到法国替他出头的机会。
而那边英国呢,法律一部接一部。
国王已经架空,议会最大,管什么呢,别的都不管,先管天主教——或者简单一句话,就是必须把天主教排斥在外。
1689年,《权利法案》,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一系列议会的权力,如征税权属于议会、国王无权停止法律或中止法律实施、议员可以自由发表政见、臣民可以自由请愿,等等,除此之外,还清清楚楚、毫无歧义地,确立了排斥天主教的原则:“不允许天主教徒登临英国王位,也不允许英国君主嫁、娶天主教配偶”;
1694年,玛丽挂掉,双王只剩了国王,然而他们没有孩子,国外却还悬着一个觊觎者詹姆斯,于是,立嗣显得尤为重要;
1701年,颁布《王位继承法》,直接规定了王位继承人的排序:威廉若无子女,王位传给安妮公主,安妮若无子女,王位传给詹姆斯一世的外孙女索菲亚及其后代;
1702年,威廉挂掉,安妮继位,是为安妮女王;
1714年,安妮挂掉,无后,斯图亚特王朝正式终结。
说起来也是黑色幽默:觊觎者詹姆斯,活得老长了,王室这边却是大惨案,死得接二连三不说,还连条狗都生不出来……玛丽二世,三次怀孕三次流产,没有成活的孩子。安妮女王更悲催,17次怀孕,16个都没活过婴儿期:要么流产,要么死产,要么早早夭折……最命好的一个活了11岁。
然并卵……能活,王位也不给你,谁叫你是天主教……
最后,王冠到底是花落汉诺威,传给了詹姆斯一世外孙女的儿子,汉诺威的乔治……就被接到伦敦加冕,成了大不列颠国王乔治一世(George I of Great Britain,1660-1727),开启了汉诺威王朝。
这哥们其实很悲催的,好好的生在德国长在德国,这会儿都54岁了,忽然被绑去英国做国王,就因为他是新教徒……
哥们心里是崩溃的啊有木有,这破国王,有毛线意思,一个虚君,啥也不能决定,都得听议会的,还要抛家弃业背井离乡,并且,哥们连英语都不会说啊摔!
接下来发生的事,是不是很好理解了——乔治对国事基本是问都不问,虽然名义上是国王,却把各种具体事务全都交给了首相,由首相执行行政大权,而首相呢,又是从占据议会多数席位的党派中产生。
对……这就是在英国一直持续至今的“君主立宪制”。
理论上说,光荣革命就标志着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然而乔治一世之前的国王们,多少还是会参与一些政事,而这个德国佬是彻底甩挑子,什么都不闻不问,也使得英国国王从此成为一个象征性的存在——至今依然如此。
另一方面,天主教从此在英国成了异端,备受歧视,直到19世纪才争取到一系列天主教解放法案,得到了较为平等的地位。
那说起来,又是一堆新的天雷狗血了……本篇,就到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