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五星随笔】致敬屈原,在心不在嘴

2017-05-30 五星出东方 五星出东方


【五星随笔】致敬屈原,在心不在嘴

 

开篇之前先放几幅屈原像,如果你觉得看见了清流中的泥石流,不要骂俺,这是祖宗们画的,不是俺画的……

真·祖宗哦,都是古人,古人……固然,一说到审美主观、强调个性,总会有人背谱:“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三闾大夫”,然而,实际上,能不受社会风潮影响的人,只是极少数,不信,看看这100-300年前的画,当时的人,画这些画的时候,可也都是秉持对屈子的崇敬,还不像什么“若不是我投江哪有你三天假”这种玩笑调侃心态嘞……

然而,画风么……

17世纪线装书中的屈原像:


明代陈洪绶《屈原像》:


清代画家任熊《屈原像》(纨扇扇面):


也别以“不同时代不同审美观”来搪塞……实际上,任熊画风就师从陈洪绶,而陈洪绶的另一幅木版画《屈子行吟图》,可谓奠定了后世所有屈原像的基础,妥妥引领审美潮流三百年:


什么是经典造型,比如这些画像,即使不写题跋,观众一看,也会觉得,没别人,这就是屈原:


而这样的造型……你会不会有那么一恍惚,会觉得,这好像是李时珍?


这样呢……你是不是一不小心,又会觉得,这其实是文天祥?


嗯?我想说什么?

我想说,致敬屈原,不在嘴,不在形式,不在把他画成什么样,而在“心”。

因为屈原自己,就是不忘初心,坚持本心;

因为自古以来,人们纪念屈原,致敬屈原,为的都是那颗“心”。

 

唔,在这个以浮躁为傲的世道,讲“心”好像颇为迂腐……

不长心不走心,那当然什么没心没肺的玩笑都可以有——

文字游戏也没闲着,把屈子写成各种小情小调小清新,还有点磨磨唧唧想不开,随便一搜,各种段子满天飞,这里就不举例了。

 

嗯嗯,俺是热爱和平的老实人,其实并不想批判谁,活在这世道,没点幽默感就别混了,哪怕是黑色幽默冷笑话,习惯了也没啥……关键是,屈子是不是要这么脆弱,他的伟大,如果仅凭几个熊孩子的恶作剧调侃就被毁完了,那只能说是整个民族的悲哀与活该——没有伟大人物的民族是可悲的,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爱护的民族,是最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所以,甚至吃不吃粽子都没关系的,倒是这个问题值得咂摸咂摸:屈原之伟大,究竟伟大在哪?

 

一提到屈原,绝大多数世人的第一反应,肯定是“抱石怀沙,自沉汨罗”,殉国而死,所以他是爱国主义的象征。

爱国主义,这毫无疑问,然而这一点,也早被质疑了无数次,并且,那些质疑之所以掀起那么大声浪,恰恰是因为它们不是毫无道理——

譬如说,屈原殉的,是个什么样的国?

稍微翻一下史料,就知道,那时的楚国,乱象杂生,腐败横行,奸佞当道,毫无斗志,为求“和平”,心甘情愿把公主嫁到秦国,对国之将亡,全无警觉……这样的一个国,还有啥好留恋的?不亡都没天理。

并且,从秦国到秦朝,大一统的华夏,大一统的国家,正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文明进步的必然,相比统一的国家,难道倒是四分五裂一地渣,更好些?

话说,节奏党要是再带得猛些,更难听的还有呢,给屈原扣个“妨碍国家统一”的大帽子都客气了。

然而,屈原果然是个“楚独分子”吗?

再追问一句:究竟为什么,我们会致敬屈原,以及后世的许多末世英雄,从田横五百士,到岳武穆、文天祥,这样的英雄举不胜举,而另一方面,却又对各种分裂国家、分裂民族的行为嗤之以鼻?

 

其实,答案都在屈子自己的诗歌里。

屈子写得很清楚,那种情怀,一言以蔽之:爱国主义,关键字就一个:“爱”

之所以要这样强调,是因为太多的人,只在乎表皮形式,却根本不注意内在本质。

结果,在太多的时候,“爱国主义”被耍成了各种浮夸虚张的口号叫嚣,甚至于完全走向另一方面:他们表达的,不是有多“爱国”,而仅仅是变着法子嘲笑、贬低、辱骂其他民族、其他国家、其他一切不进他们那个圈子的人。

如此轻薄态度,如此狭隘心胸,也配称爱国?

 

就读读《离骚》,你能读到屈子的爱与痛,但是,可曾看到他对秦国对齐国等等,有一丝一毫的辱骂和贬低?

真那样,也不配被尊为屈子了。

 

什么是爱国?

爱国之心,来自何方?

爱,来自生于斯、长于斯的体验,来自狗不嫌家贫的眷恋,因为爱,所以迫切希望她更好,能克服困境,克服沉疴,独立自主,不被人欺,拥抱光明未来。

然而她却深陷危机,救又救不得,舍也舍不得……

于是,最终,当她完全陨落,他也没了活下去的理由。

屈子殉国,也是殉情,殉的是自己的心。

那颗心,外人抢不走、买不动、吓不住、杀不死——这也就是文人精神,这也就是中国人的骨气。

 

而那些各种“独”,之所以遭到鄙视和反对,还真不全是因为政治立场不同。

去看看他们都干了些什么——嘴炮倒是喊得山响,什么“独立”、什么“自由”……可是,真要“独”,有种,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你自己争取自己的美好未来哦?

可是实际上呢?毫无骨气、猥琐卑贱,不是拜日,就是舔美,认贼作父,甘心为奴……这是哪门子的“独立”?又是哪门子的“自由”?

这才是各种“独”们最恶心、最令人不齿的地方。

 

真正的、堂堂正正的爱,走哪里,都是直得起腰板的。

美国人爱美国;

英国人爱英国;

没毛病。

阿米尔·汗爱印度,爱到骨子里,全世界都看到了,不但不会嘲笑,还要生出几分敬意来。

 

什么是国家?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你、我、他,爱的不是同一家,然而那份爱,却都是本质相同的。

——顺便:为了堵某些宵小笨蛋的胡乱发挥,特意补充一句:尊重是相互的,我尊重别人爱自己祖国,别人当然也必须尊重我爱中国,否则,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勿谓言之不预也。

 

在这个层面上,屈原真是叫人同情。

什么是悲剧,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撕碎给人看。

屈原的悲剧里,那个被撕碎的美好,就是他自己。

 

一首《离骚》,数次表达“嫉妒”的伤害:

“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

“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

“惟此党人之不谅兮,恐嫉妒而折之”……

 

又有情难自禁的痛苦,数次“流涕”、“掩涕”,其不平,其哀伤,仿佛时隔千年,还能感到那眼泪的苦涩: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

“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

 

这就是个痛苦的人,只不过,他的悲伤,他的眼泪,不是因为那些唧唧歪歪的小情小调,而是为了他的祖国和人民。

祖国虐他千百遍,他待祖国如初恋。

直至被排挤、被放逐,依然初心不改。

为什么,只因为——他爱她。

所以,即使当他已经被迫远离,只能遥遥地看着她,仍然是痴心依旧,而当她已经彻底被毁,他也别无选择,只有一死。

因为爱,

就是这么决绝;

就是这么彻底;

就是这么地老天荒不回头。


所以,《离骚》着墨最多的,是“心”:

“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依前圣以节中兮,喟凭心而历兹”……

 

屈子,就是这样一个人,早早两千多年之前,就将“不忘初心”表达得如此纯粹、如此通透、如此淋漓尽致。

两千年的时光划过,人心,变了吗?

没有。

所以,夜深读史,恍惚间,仍会觉得:那些古人,根本没有远去,仍然在活在我们中间,仍然活在我们心里。

所以,只要人心还在跳动,就会永远致敬屈原。

 

屈原还有另一面:浪漫诗人。

香草美人的比喻,可谓开中国诗歌史先河,那美丽的词句,那迷人的氛围,一代一代,滋养出多少优雅的心灵。

以诗为魂——那才是真正的君子:铮铮铁骨阳刚之至,却又是文质彬彬的浪漫才子,温润如玉,令人观之可亲。

 

把自己比作美人,这种类比,也是风雅浪漫之极,放眼世界,没几个人敢这么玩。

中国文人,并不介意把自己比作女儿,譬如朱庆馀、张籍的应答:

 

闺意献张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酬朱庆馀

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典菱歌敌万金。

 

两首诗,表面看是初嫁的新娘对自己是否能得到公婆喜欢的犹豫忖度,以及回诗中对她的赞美肯定。实际上呢,是应试举子朱庆馀,在面临关系到自己政治前途的一场考试时,那种特有的不安和期待,以及作为当时礼部侍郎对考生的赏识和鼓励。

这一问一答,赠诗写得好,回诗答得妙,可谓珠联璧合,千年来传为诗坛佳话。

 

可惜,到后来,到现代,早就变味了。

先是文质彬彬变成了文弱书生,才子变成了病号,到后来,又成了“娘炮”,再再后来,索性又来了什么“伪娘”……

吐血三斗。

 

整个舆论环境、文化环境已经全变了,即便依稀瞥见古韵古风,也不敢乱说了。

即如那种香草美人风范的男子:文雅的、坚韧的、包容的、和平的、上善若水的、不带侵略性的、柔而不弱、强而不悍的气质,无论是中国人,抑或是外国人,都有,比如……

算了。

免得又生是非,不管点了谁,不知怎么一发挥,就成了娘炮、女人气、同性恋,之类,之类……

哎,香草美人,还是停留在诗歌中吧……和屈子一道,被夹在书页里,留待不忘初心的人,去发现,去体会。

 

甭看我,我很现实,我知道说什么绝对不会错——

“吃粽子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