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逃避的智慧:慈心之路|《野兽爱智慧》

2017-07-08 陈寿文 心灵自由

撰文:陈寿文

这是心灵自由写作群第八期的第三篇作业。


今天推荐的书籍是《不逃避的智慧》(The Wisdom of No Escape - and the Path of Loving-Kindness),作者是佩玛·丘卓(Pema Chodron),2005年11月心灵工坊出版发行了胡因梦翻译的繁体中文版(该书简体中文版尚未出版)。

一九八九年春天,佩玛·丘卓带领一群人进行长达一个月的闭关。甘波修道院位于小岛一座悬崖上,俯瞰湛蓝的海湾,举目尽是荒芜的美景、嬉戏的动物及狂野多变的气候。人们在禅堂里打坐,感官中充盈了天空和大海的浩瀚,周遭的静谧,交织着波涛、风吼、鸟儿和动物的声籁。每天清晨,佩玛会进行一些谈话;与世隔绝、大自然、静坐与守戒,组合成一种「无可逃脱」的情境。既然没地方可躲,大家也就更容易敞开心胸,来聆听这些坦直的教诲。

《不逃避的智慧》就是这些谈话的精华内容,文字简单易懂,目的是帮助人们减轻痛苦,学会面对自己,学会如何爱自己以及周遭的世界。佩玛一再强调,修行并非要变成完美的人,而是要学会与自己相处,不再逃避生活中的挫折与挑战。她说了一个故事作为譬喻。

有一群人相约去登山。他们发现山非常陡,当抵达某个高度时,有人往山下一瞧,几乎吓呆了;他们克服不了自己的恐惧,只好决定不再往上攀登。其他的人有说有笑继续上路。然而山势越来越陡,于是又有几个人被吓得动弹不得。这座山的每一路段都有人过不了自己的关,而无法走下去,但那些坚持爬到山顶的人,却看见了最壮丽的美景。

在生命旅途中,我们会一次又一次面对各种不同的关卡。在充满压力的时刻,我们必须扪心自问:「我为什么会害怕?我不想面对的是什么?我为何无法再走下去?」那些爬到生命顶峰的人并不是什么英雄,他们只是不畏惧高度而已;而被卡在底层的人也不是失败者,他们只是先停顿下来。不论如何,每个人迟早都要面临自己的关卡,我们需要更多的友爱、勇气及信心,去软化心中的抗拒,并鼓舞自己,继续迎接下一个关卡的挑战。

佩玛·丘卓是很特别的修行者,她的作品《当生命陷落时》经由胡因梦的译介,在台湾引起一股阅读热潮,许多企业家、宗教人士、知识份子…都因她平实、温暖的话语而触动心灵。《不逃避的智慧》则以更生活化的言语,更深刻的洞见,鼓励读者接纳自己的脆弱,探索内心恐惧和逃避的根源,坦然面对生命的难题和考验。

参与那次活动的在家众与出家众所采用的禅修方法,都是这本书里所描述的创巴仁波切的指示。正式的静坐通常伴随着行禅、持钵用斋、保持道场环境整洁以及帮助别人准备伙食。

每天清晨会进行一些谈话,目的是为了鼓舞和启发参与者,以全心全意的精神来觉知每一件发生的事,并善用日常生活的素材来充当自己的老师与向导。甘波修道院是一个座落于自然美景中的佛教道场,这是创巴仁波切在一九八三年为西方的男众与女众设立的;谈话中时常会提到它。这座修道院位于新斯科细亚省(Nova Scotia)布列顿岛的一座悬崖上,底下就是圣罗伦斯湾。周遭充满着荒芜的美景、嬉戏的动物及狂野多变的气候。如果你在禅堂里打坐,天空和大海的浩瀚会渗透你的头脑与心。这个地方的静谧,被波涛、风、鸟儿和动物的声籁所强化,整个充盈着你的感官。

闭关通常都在这所修道院里进行,参与者必须信守五戒:不说谎,不偷窃,不杀生,不饮酒不咳药,也不能有性行为。大自然、与世隔绝、静坐与守戒,组合成了既痛苦又愉悦的「无有出路」的情境。既然没有地方可躲,也就更容易全心全意敞开心胸来聆听这些坦直的教诲。

这些谈话之中主要的讯息,乃是要让参与者和读者学会面对自己,而不带着任何窘迫或严酷的心态。也就是要学会如何爱自己以及爱你周遭的世界。因此内容简单易懂,旨在帮助我们减轻个人和世界的痛苦。


佩玛·丘卓的智慧传承

佩玛·丘卓本名Deirdre Blomfield-Brown,一九三六年诞生于纽约市,在康乃狄克州完成中学教育之后,进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深造。毕业后她分别在加州与新墨西哥州担任过多年小学老师的教职,出家前人生阅历颇为丰富,她结过婚,育有二子,后来因先生外遇而离异,三十五岁左右在阿尔卑斯山巧遇Chime喇嘛,并追随这位仁波切潜修多年。一九七二年佩玛在Chime喇嘛的鼓励之下,与她的根本上师创巴仁波切初次相会,从此坚守三昧耶誓,与仁波切展开了长达十四年的师徒共修情谊。

从一九五九年至一九六三年,创巴仁波切受尊者委任,担负起「青年喇嘛家庭学院」的精神顾问一职。就在这段期间,他开始学习英文,接触西方人士,为日后在西方世界宏法利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九六三年,丘扬·创巴在英国友人的协助下获得一笔奖学金而前往牛津大学深造。一九六七年他在苏格兰创立了第一所藏传佛法静坐中心──桑耶林,一九六九年五月却因车祸而导致左半边身体麻痺。这个事件为他带来了清晰又充满着解放意味的心灵启示,他决定不再囿于莫测高深的僧侣形象,而选择舍戒还俗。一九六九年,创巴仁波切完成生平第一本英文佛学实修著作《动中修行》(Meditation In Acton),分别在英国及美国出版;这也是香巴拉出版社发行的第一本书籍。

一九七零年,丘扬·创巴与英国女子黛安娜·派碧斯成婚,并受邀前往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教授佛法。这时桑耶林培训的一批学生已经在佛蒙特州为创巴建立了「虎尾」静坐中心,仁波切与北美的深厚因缘从此缔结。佩玛与她的根本上师就是在这个年代结识的。

创巴仁波切一生著作等身,总共出版了十四本富有时代精神的现代佛典。他最为人尊崇的才能就是擅长以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来诠释传统佛法的最高旨趣。他融通东西方哲学、宗教、心理学、艺术、戏剧等文化素材,因而摄受了众多知名文艺界人士,诗人爱伦·金斯柏格就是他的追随者之一。七○年代欧美正弥漫着自我放逐式的个人主义氛围,创巴仁波切每每以出乖露丑的「脱稿演出」来勾牵这些散漫不驯的花童,打破他们在上师身上设定的完美标准。

创巴仁波切在一九七四年科罗拉多州建立的「那洛巴学院」,被超个人心理学家肯恩·威尔伯喻为目前全美唯一的一所真正具有整合精神的佛学院。后来在学生及好友铃木俊隆的支持之下,创巴仁波切又设立了「金刚界」这个世界性的组织,来统筹管理全美的直属静坐中心。一九七六年,仁波切开始发展出一种伞状的世界性培训组织,取名为「香巴拉精神战士中心」,并结合了日本书法、花艺、茶道、养生、舞蹈、剧场及心理治疗等课程项目,为的是将艺术融入日常生活的修行中。

一九八一年,佩玛·丘卓在十六世大宝法王亲自主持的中国显宗圆顶仪式中成为正式的尼师,并出任科罗拉多博德市「行动堡垒」静坐中心主任。一九八四年,创巴仁波切在加拿大东岸新斯科夏省远离尘烟的一座小岛上,建立了气质素朴的甘波修道院,并指派佩玛·丘卓为首任院长,这是北美第一所为西方人建立的藏密修行寺院。

一九八七年的四月,创巴仁波切在加拿大新斯科夏省辞世,享年四十八岁,他短暂而丰硕的一生以及精彩绝伦的演出就此划下句点。

佩玛·丘卓承继了这个无惧的智慧传承,她的五本著作使她成为西方世界少数受人尊崇的女性佛教导师。佩玛凭著女性特有的细腻体察,以信手拈来、才华横溢的宏法风格,将藏密大手印直下觑透的立断智慧,融合西方心理学对内心现象的诠释技法,帮助现代人在日常生活中以基进、慈悲而又充满著幽默的无求之智,勇敢面对生命陷落时的悲苦与困窘。

如今正值恐怖主义横扫全球,各种天灾人祸接踵而至,并透过媒体送到每一户家庭,藏密古老预言中的黑暗时代景象,似乎已遮蔽千喜年的乐观愿景。从根本上来看,人类会因为宗教信仰的派别不同而相互残杀,显然是因为执著于自己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及信念系统所致,而似乎也只有超越上述种种意识活动和细微幻象的终极真理,才能帮助整体人类在自心中觅得真正的解脱之道。


修行,是要开始对自己感兴趣

地球上的人普遍怀着一种误解,总以为逃避痛苦、让自己舒服一点,就是最佳的生活方式。即使在昆虫、动物和鸟儿的身上,都可以看到这一点。众生都活在相同的模式裡。

另外还有一种更友善、更有趣、更富冒险精神的生活之道,那就是开始发展我们的好奇心,而不去在乎我们所追究的对象是甘是苦。若想超越琐碎偏狭的生活方式,不再一味地想让事情顺我们的意,并能真的活出更热情、更充实、更快乐的生活,就必须弄清楚我们到底是谁、世界的真相是什么、我们是怎么运作的、世界是怎么运作的,以及什么是「如如」。若是不计一切地想获得慰藉,那么只要面临一丁点的痛苦,我们就会想逃跑;这样我们将永远无法认清那堵墙或我们所惧怕的事物背后到底是什么。

人们一开始学静坐或进行任何一种精神修持,通常都以为自己将会有所进展了,然而这只是一种对自己真相的侵犯,就好像在说:「假如我去慢跑,就会变成一个更好的人。」「如果能找到好的房子,我就会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有时剧情的内容也可能变成找别人的碴,譬如:「若不是因为我先生,我一定会有完美的婚姻。」「若不是因为我的老板,我的工作一定很有趣。」「如果我的念头没那么多,我的静坐一定会很殊胜。」

然而对自己仁慈并不是要去除什么东西,仁慈可能意味着即使修行多年,我们仍然荒唐而颠倒。过了这么多年我们仍然愤怒。我们还是害羞、善妒或充满著无价值感。因此重点并不在于改变自己。禅修的目的不是要把自己扔掉、变成一个更好的东西,而是要学会跟自己的真相和谐共处。修行的基础就是你、我或我们当下的真相。这便是我们的基础,我们要研究的对象。我们必须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及兴趣来认识它。

「自我」这个字在佛教徒的眼中总是带着贬损的意味,但是在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里却有不同的意涵。身为佛教徒的我们可能会说:「我的自我为我带来了许多烦恼。」这么一来我们可能会认为:「我是不是应该去掉这个自我?去掉了它就没有烦恼了。」但事实刚好相反,修行并不是要去掉自我,而是要开始对自己感兴趣,开始去研究和探索自己。

生活之道与修持之道都跟好奇心及追根究底之心有关,而其基础正是我们自己;我们来这里就是为了研究自己,并且要在当下进行这件事。禅修的神奇之处就在于敞开心胸,清醒地面对自己的真相。静坐最主要的发现之一,便是看见自己如何不断在逃避当下的真相、如何避免如实存在着。但这并不意味应该把这个现象当成一个问题来看待;重点就在于去认清这整件事。

追根究底之心或好奇心涉及的是温柔、明确与开放的态度。「温柔」是一种善待自己的态度,「明确」指的是清明无惧地看着眼前的真相,如同科学家毫不畏惧地看着显微镜底端的东西一样。「开放」指的则是敞开心胸、放下一切挂碍。


让你的知觉更敏锐一些

其实静坐、到屋外散步、与人谈天、洗澡、上厕所、吃饭等等的日常琐事,已经足以使我们充分觉醒,活得有声有色,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此外我们所拥有的这具人身,这个正在禅堂打坐的身体,这付在闭关第二天感觉腰酸背痛的色身以及当下这一刻的心念活动,已经足以使我们充分觉醒、活得有声有色、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对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感到满足,乃是活得圆满、无拘无束及兴致勃勃的那把神奇的黄金之钥。传统所谓的解脱最主要的障碍之一,就是嫌恶别人、感觉自己受到欺骗,对自己是谁、身处何种情境、自己的真相是什么抱持著怨怼的心态。

基于某种理由,我们总是无法感到彻底满足,而禅修就是一种逐渐放松的过程。我们要学会信任自己的本善,发现我们早已具备的智慧。我们的智慧已经跟我们的精神官能症混成了一团。我们的才华及盎然的生命力已经跟我们的颠倒和困惑混淆了,因此排除所谓的负向人格并不能带来任何益处,因为在过程中我们也会把自己美好的一面排除掉。我们可以活出一种更能清楚觉察自己的真相和作为的生活,而不需要改善、改变或去除我们的真相及作为。关键就在于觉醒,让知觉变得更敏锐,对自己更加好奇及追根究底。

静坐只是在透过自己来探索人性和各种创造的活动,我们会因此而变成研究愤怒、忌妒和自我抗拒的一流专家,同时也会发展出喜悦、澄明心和洞见。人类所能感觉到的一切,我们全都能感受得到。只要能认识自己和自己的真相,我们就会变成有智慧及体恤人类的专家。

仁慈的基础就是对自己以及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感到满足。解脱之道犹如回复到两三岁的童年,对所有的事物都感觉好奇,对每一件事都充满著质疑。我们心知肚明事情永远无法得到真正的解答,因此这份质疑的精神乃是源自于对生命的热爱及渴望──不是想解决任何事或想把事情总结成一个四四方方的答案。这份质疑的精神即是道途本身。


最糟的马往往是最佳的修行者

佛陀曾经在他的教诲中谈到四种类型的马:最上等的马、上等马、下等马以及最下等的马。根据佛经的描述,最上等的马在鞭子还未碰到它的时候,就已经行动了;只要听到马夫挥鞭的声音以及看到马鞭的影子,它就开始行动了。上等马则是在鞭子打到它的后背时,才开始起跑。下等马则必须等到有痛感时才起跑,而最下等的马即使感到痛彻心髓,也还是站在原地不动。

铃木俊隆禅师在他的《禅者的初心》这本书里提过这个典故,他说当人们听到这个故事时,通常都会想变成最上等的良驹,但是当我们真正在静坐时,是不是最上等的良驹就不重要了。其实最糟的马往往是最佳的修行者。

修行这件事根本与你是好马或坏马无关,却跟发现自己的真实自性,以及如何从自性中产生身口意的活动有关。不论我们拥有什么样的品质,它就是我们的财富以及我们的美;这也是人们会与我们相应的部分。

片桐禅师有一回说了一则故事,他说他自己就是那种最糟的马。当初他从日本来美国时不过是个三十不到的年轻和尚。过去在日本当和尚的时候,生活里的一切事物都是那么干淨、整洁而又精确。可是到了美国,他的学生全都是一些蓄长发、穿破衣、打赤脚的嬉皮,他实在不怎么喜欢他们。他无论如何都无法忍受这些嬉皮,他们的风格触犯了他所有的原则。他说:「白天一整天我都在谈慈悲,晚上回家之后我却哭了起来,因为我发现自己一点慈悲心也没有。我根本不喜欢我的学生,因此我必须很努力地敞开我的心胸。」

我们在自己心地上下功夫也是同样一回事。当妄念生起的时候,我们不需要苛责自已,也不要认为自己在世上的表现就像最下等的马一样。我们应该对自己的情况怀着同情之心,并藉着它来激励我们继续成长,发现我们真实的自性。除了发现真实的自性之外,我们还会认清别人的真相,因为所有人在心底深处都认为自己是最糟的马。你也许认为自己是个自大的人或者认为某人很骄傲,但任何一个曾经有过傲慢感的人都很清楚,我们只是在利用骄傲来掩饰自卑,证明自己并不是最糟的马。

创巴仁波切所承继的藏密噶举派传承,有时也被称为「不幸的传承」,因为其中的那些充满智慧而又倍受尊崇的老师,不时地会出点「差错」。譬如这个传承的创始者帝洛巴简直就是个疯子。他的大弟子是那洛巴。那洛巴的智力过高,以致于花了十二年的时间,不断地被他的老师折磨,甚至被卡车辗过,才真的开始觉醒。他概念化的心智甚至会让他在听到别人的话语之后立刻说出:「是的,没错,不过我确信你所说的那句话其实是这个意思。」他的大弟子则是以坏脾气著称的马尔巴,他脾气大到会打人,对着别人咆哮,同时还是个酒鬼。他的顽固更是令他声名狼藉,而他的学生密勒日巴竟然是个杀人凶手。创巴仁波切说,马尔巴之所以会变成佛弟子,是因为他以为从印度取经回来然后翻译成藏文,可以赚很多钱。他的学生密勒日巴会变成佛弟子,则是因为他害怕杀人会下地狱。

密勒日巴的弟子是甘波巴(甘波修道院的名字就是源自于他)。对甘波巴而言,每样事情都很简单,所以他很傲慢。在密勒日巴和甘波巴见面的前一天晚上,密勒日巴告诉他的弟子说:「明天会有一个注定成为我大弟子的人来找我。带他来见我的那个人将会得到很大的福报。」因此当甘波巴进城之后,便有个老太太跑出屋外对他说:「喔,密勒日巴已经告诉我们你会进城来,而且你注定要成为他的大弟子,我很希望我的女儿能带你去见他。」这时甘波巴心里想着:「我一定是个炙手可热的要人。」于是便得意洋洋地去见密勒日巴,而且心里很笃定自己一定会受到礼遇。没想到日勒密巴居然叫人把他关进笼子里,三个星期不淮见人。

当我们顶礼时,我们要记得这些行为怪异的智者都坐在我们面前。我们可以把他们当成开悟的榜样,但也可以视其为和我们一样有许多官能症的困惑众生。他们从未放弃过自己,也不害怕做自己,所以才发现了自己真正的本质和自性。我们的真实本质并不是一个高不可攀的理想,它就是我们当下的模样,我们必须学着赞美它,与它做朋友。

2017年7月3日,周一,23:56完毕于北京野兽爱智慧居

延伸阅读

脉轮全书:最深刻的爱就是愿意让一切保持本来面目|《野兽爱智慧》

家族占星:从星盘看家族故事|《野兽爱智慧》

踏上心灵幽径:日常生活有如禅修|《野兽爱智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