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天之内吸引49名海外院士“落户” 青岛这样打造海外引才样本

编者按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当国之方略和青年的奋斗故事相融,当地区发展和青年的获得感相交,透过这些青春中国的故事,你是否能触摸到时代发展的铿锵脉搏?从来没有哪一个百年,像这一个百年般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巨变。未来中国变化的方向、力量与速度,取决于中国青年每天作出的每个选择。一起轻轻道一声:您好,新时代! 

“您好,新时代”系列报道①:“您好,青岛” 


8月的青岛,海风正盛。位于浮山湾畔的青岛国际会议中心,再次迎来特别的客人——来自全球22个国家的109名院士。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指出,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全部科技史都证明,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 

  

从基础设施一应俱全的青岛国际院士港到已动工的院士港二期,从院士产业加速器到青岛丝路协创中心,上合峰会之后,青岛正以慧眼与胆识吸引全球顶尖人才的目光。 

  

筑巢引凤栖 打通国际人才引进动脉 


2018年8月18日,第二届海外院士青岛行暨青岛国际院士论坛在青岛举行,共有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109名院士出席论坛。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语重心长地说:“我们在科技队伍上也面对着严峻挑战,就是创新型科技人才结构性不足矛盾突出,世界级科技大师缺乏,领军人才、尖子人才不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同生产和创新实践脱节。” 

  

2015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集聚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领军人才。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把《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落到实处,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 

  

青岛李沧区“坐不住”了。彼时,这个曾以传统工业为傲的城区正面临新旧动能转换的瓶颈:一面是去产能带来的区内经济收益直线下滑。仅一汽搬迁,就带走了200家为其配套的企业;一面是转换何种新动能,如何转换新动能的拷问。 

  

什么样的新动能才具备永久的动力和与时俱进的能力?经过深思熟虑,李沧区把目光投向了人才,投向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领军人才、尖子人才。 


2018年8月17日,来自22个国家的109名院士参观青岛国际院士港二期。中国青年网记者 马珊 摄 

  

筑巢引凤,花开蝶自来;栽树招凰,荫散水更流。人才不会无中生有,只有栽树筑巢,才能引得凤凰来。 

  

2016年6月,李沧区启动打造青岛国际院士港。2017年2月28日,李沧区六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关于《关于加快青岛国际院士港建设的报告》的决议,以人大立法的形式明确了院士港的建设。2017年7月,第十届海外高层次人才座谈会暨海外院士青岛行举办,31位院士签约青岛国际院士港。 

  

“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来了,激光权威、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寿桓来了…… 

  

2018年3月,院士港二期、院士产业核心区开工;2018年8月18日,第二届海外院士青岛行暨青岛国际院士论坛签约仪式上,又有包括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世界著名化学和材料科学家丹尼·舍特曼(Danny Shechtman)在内的49名院士签约青岛国际院士港。 

  

“第一届突出外籍院士,本次论坛不光包括院士,而且还有企业、高等院校、金融机构,实现了四合一,就是既招才引智,又招商引资,通过才、智、商和金融四位一体,形成特殊的科技生产力,真正给山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生新动能。” 青岛市李沧区委书记王希静说。

  

助鹰击长空 做科研成果转化加速器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指出,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必须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为我国人才制度建设作出重要指示:“要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 

  

对于青岛国际院士港来说,引才是第一步,如何释放人才活力、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力,才是接踵而至的大考验。 

  

加拿大皇家科学院、加拿大工程院、韩国科学技术翰林院、韩国工程翰林院四院院士帕克(Chul B Park)致力于原位成纤纳米复合材料的研发,研发成果可广泛应用于汽车轻量化、电动汽车、智能高端家电、VR眼镜、高铁、医疗、航空航天等领域。 

  

青岛国际院士港向帕克院士伸出橄榄枝。然而,由于对中国市场并不熟悉,没有相关的推广团队和销售渠道支撑,帕克院士对于入驻青岛国际院士港心存担忧。 


青岛国际院士港精神。中国青年网记者 马珊 摄 

  

为了打消包括帕克院士在内的更多海外院士们的顾虑,青岛国际院士港为院士们量身“订制”了一系列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路径,创造“人尽其才”的体制机制创新架构,帮助其研究落地。 

  

为了进一步加快院士项目成果转化速度,每个院士项目分别由一名区级领导、一名在科技、人才等方面有职能优势的区级部门负责人、一名联络人和一名院士港综管办工作人员组成的“四对一”联络小组负责。小组为院士项目提供从联络到签约、开工建设、项目落地和投产达效等一系列‘妈妈式+互联网’式服务,全力以赴推动院士项目成果实现产业化。 

  

今年上半年,在青岛国际院士港等创新平台效应拉动下,青岛李沧区生产总值达到217.82亿元,同比增长10.5%。到今年底,青岛国际院士港计划累计落地院士项目30个以上,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亿元。青岛国际院士港正成为海内外科研成果转化的加速器。 

  

借他山之石 打开中国创新创业新界面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指出,自主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绝不能关起门来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 

  

如今,未来发展、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人类健康、气候变化等已成为人类共同的挑战,全人类早已结为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会长陈竺在第二届海外院士青岛行暨青岛国际院士论坛致辞中指出,科技创新是推动世界发展的根本途径,国际合作是破解人类共同难题的有效手段,共赢理念是激发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要以核心技术突破、关键问题解决为引领,以成果转化、产业推动为目标,以协同创新、合作共赢为导向,通过发挥国际合作和团队合作精神,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2011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世界著名化学和材料科学家丹尼·舍特曼(Danny Shechtman)在第二届海外院士青岛行暨青岛国际院士论坛上发表演讲。中国青年网记者 张潼 摄

  

汇集全球智慧,才能解决共同的问题与挑战。2011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世界著名化学和材料科学家丹尼·舍特曼是49名签约院士之一。 

  

“我是一名科学家,同时,我也是一名教育家。我来青岛有两个目的,一是科技合作,另一个就是教育合作。我从事教育研究工作30多年,科技教育尤其是早期科技启蒙对青少年、儿童非常重要。教育能让一个国家成为一个科技强国。”丹尼·舍特曼说。据悉,在以色列,丹尼·舍特曼已经建立了相关的儿童科教机构,“我希望能把自己的科技成果和教育经验分享给更多的人。”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培祝·阿尔瓦兹(Pedro Alvarez)也是签约院士之一。作为纳米技术水处理领域专家,培祝·阿尔瓦兹院士了解到青岛在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青岛有110多家工业企业要搬迁,这些企业搬迁后留下的土地,不少饱受污染。在这方面,我可以通过自己的研究,帮助企业降低搬迁成本,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培祝·阿尔瓦兹表示,青岛国际院士港把不同国籍的院士汇聚在一起,沟通了各国的创新发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此次签约的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哈金·琼斯·艾琳(Harkin·Jones·Elieen)是新材料研究专家。“这是一个创新的大会,我的研究领域是新材料,致力于通过研究新材料代替一些工业品,比如石油等。在青岛,我希望能与工业、企业建立更紧密的联系,达成更好的合作关系。我也希望能加强教育领域的合作,帮助更多的女性科学家在科研领域崭露头角。”哈金·琼斯·艾琳说。 

  

天下英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下,引才聚才用才的人才创新发展局面正在逐步形成。 

  

从两院院士大会到风正帆起的浮山湾畔,中国特色人才制度优势进一步释放,中国正成为全球人才、技术创新的智识新港。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a07614blfwv&width=500&height=375&auto=0▲今年8月18日,第二届海外院士青岛行暨青岛国际院士论坛的举办,让位于青岛市李沧区的国际院士港又红了一把。一起看看这些海外院士是怎么评价的!


往期精选

©中国青年网

▎记者:张 潼 马 珊

▎责编:陈 琛

▎审发:吴 楚 

▎中国青年网(ID:youthzqw)综合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长按指纹

一键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