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痛!探月功臣倒在讲堂,遗言竟是:对不起,项目取得的成果没有讲完...


“我今天身体不舒服,

 对不起,

 项目取得的成果没有讲完……


2018年11月4日17点12分

在合肥做学术报告时,

他说完这句话,

扶着桌子再也没有站起来……

他突发大面积心梗,

送医期间不幸逝世,年仅64岁!


这个生命最后一刻

临终遗言竟是道歉的人

叫王焕玉



也许你不知道他的名字

但你一定听说过他的成果

他是神舟、嫦娥、天宫、悟空、慧眼

等重大航空航天工程设计专家


这是他人生最后一场报告

我们不知道他说这句话时

忍受着身体上怎样的巨大疼痛

我们只知道

在11月4日这一天,

他倒在了学术报告台上,

再也没能醒来……

这意味着,中国又一颗“巨星”陨落



虽然无奈以这样的方式知道他

但今天,让我们认认真真了解他的故事

走近这位倒在讲台上的

中国航天和探月事业功臣

顶级科学家——

王焕玉


耗尽半生心血,铸就天文史里程碑


1954年12月,

王焕玉出生于河北省廊坊市文安县。


1978年,王焕玉

从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毕业,

进入中科院高能所研究X射线。

从那一年直到他倒在讲台,

王焕玉像个战士一样,

战斗到了生命最后一刻!


2001年1月,王焕玉在酒泉卫星发射场执行发射任务


王焕玉生前接受采访时曾说:

咱们国家搞第一颗天文卫星的时候,

我们高能所有一个任务,

就是x射线探测器的设计和研制。

从1978年入所研究X射线

一干就是40多年,

王焕玉从一个小伙子

变成一个白发老人。


这40年里,在他的带领下,

嫦娥一号、二号X射线谱仪、

嫦娥三号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

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慧眼”)、

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

粒子径迹探测器、

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

高能粒子探测器等

都陆续步入太空,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使我国在国际空间X射线及

高能粒子探测的舞台上

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王焕玉的研究工作,

大多是在国外封锁、

国内缺乏参考资料,

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


神舟二号飞船发射前与高能所同事在发射场合影(2001.1)左起:王焕玉,陈和生,何泽慧,李惕碚,马宇蒨,张承模


他曾这样回忆研制

嫦娥三号卫星X射线谱仪的日日夜夜:

我们遇到的困难太多了,

首先要克服月尘和极端温度困难。


月球上温度

从零上100多度到零下100多度,

月球一昼夜是地球上的28天,

仪器要在月夜14天里休息,

又要月昼14天时工作。


月昼高温下要对仪器进行热防护、

热传导,保证热不死;

月夜低温时要保证供暖,

采用某同位素加热,

这些都是世界探月史上第一次采用的技术,

更开启了核探测与核能技术

在我国深层空间的技术应用。


王焕玉(中)获国家人事部等五部委联合授予的“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突出贡献者称号”(2007年)


2012年,他又为了

“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项目启动

鞠躬尽瘁、冲锋在前。

作为项目总指挥,

他亲赴现场实地踏勘,

冒着高原反应穿过10多公里的碎石路,

在过膝的积雪中继续前进。

路上遇到滑坡断路,

他就抡起斧头伐树清理路障。


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上,

他忍受着高寒缺氧的恶劣环境,

而类似这样的艰难跋涉,

不知道经历了多少次,

他从没有任何怨言,

更没把自己当成领导脱离过一线,

而是仅以一个严谨的科研人员做人做事。

他常说,为了项目,

就要敢于做出牺牲。

为了推进科研项目,

他真是什么都豁得出去,


探月工程嫦娥二号、三号X射线项目组(2012.12)


对于他来说,倾尽了半生心血

奋斗了40年的使命,

就是为国铸“慧眼”!


2017年6月15日,

中国成功发射首颗硬X射线

调制望远镜卫星(HXMT)“慧眼”,

王焕玉担任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总指挥。



“慧眼”的升空让空间高能天体物理领域

终于出现了来自中国的“观众”,

该卫星填补了我国空间x射线

天文卫星研制的空白,

实现了我国天文观测由地面观测,

到天地联合观测的跨越。

这是天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慧眼”卫星


2017年6月15日,

慧眼卫星即将搭载

王焕玉团队自主研发的

高中低能X射线望远镜飞向太空。


当慧眼卫星运到发射场时,

王焕玉感慨万千,

他说,那一刻既像是接自己的孩子,

也像是为即将出嫁的女儿做准备,

大家都围着它,

呵护着它,

小心翼翼地从飞机上装到车上……



王焕玉(右三)和同事在卫星装入火箭整流罩现场合影


当卫星已装入火箭,

立在发射架上时,

竟突然下起了大暴雨。


2017年6月15日,在慧眼卫星发射现场


狂风暴雨并没有影响“慧眼”的上天!

在目睹“慧眼”成功上天后,

王焕玉动情地说:

“它其实承载了几代人的期望,

大大地突破了国外对我们的限制,

使我们国家X射线空间探测的技术

有了一个跨越式的发展。”


他更是难抑内心的激动,

当场赋词一首《浪淘沙·雨中情》:

大雨落漠边,雨雹相间。

硬X卫星挂塔尖。

中午星箭对接完,令人心担。

往事36年,气球肇端。

风雨拼搏苦与甘。

成功就在风雨后,星系苍天。


领先世界的新目标和新任务必在中国实现


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成30周年研讨会的展板前(2018.10.22)


在同事和学生眼中,

王焕玉担任高能所党委书记的十多年里,

黑黑的脸庞上总是一副憨厚的笑容,

非常和蔼可亲,一点架子都没有,

说话坦率、真诚、有修养。


他的同事这样回忆他:

他永远都是面带微笑地

与每一位同事、同学打招呼,

他好像认识所里的所有人,

他的微笑令人感到真挚而温暖,

充满了亲和力。

他也是我在食堂碰到次数最多的领导…


参加高能所职工运动会(2008.10.16)


航天项目不比地面项目,

有高风险的特点,

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高风险就意味着作为指挥的

王焕玉要承受比别人大得多的压力。


可不管项目有多难,

困难有多大,

他始终是身先士卒顶住压力,

带领着年轻人,

不知熬过多少个夜晚,

不知忍过了多少次病痛,

才换来了现在的成功。


暗物质卫星在轨测试阶段与学生一起值班(2015.12.20)


他的学生惊闻噩耗,

悲痛地说:

 每次见他拖着疲惫的身躯,

和我们一起在旅途中奔波,

都倍感心疼。

本以为他去年退休了,

可以好好休养了,

谁又能料到今天。


王焕玉曾说过:

终点就在那开始的地方!

今天,王焕玉虽然离开了,

但是他的同事和学生们,

则会继续前行,

将中国的x射线事业向新的高度迈进:

引力波暴高能电磁对应体全天监测器卫星、

增强型X射线时变与偏振空间天文台等

领先世界的新目标和新任务

必将在中国一一实现!



每一个大国重器的横空出世,

都让我们骄傲和自豪,

可这份荣耀对于背后的科学家而言

可能就是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

艰难付出。


此刻,我们更愿意相信,

掠过月球,飞到星际,

王焕玉教授在遥远的那里,

找到了他心灵栖息的地方。



希望科学家们奋战在科研一线的同时,一定要保重身体,有了健康才一切!


同时,我们呼吁各界及相关机构高度重视科研人员的健康!因为,每一个“巨星”陨落都是党和人民的重大损失!是所有中华儿女最心痛的消息!


向王焕玉以及所有伟大的科学家致敬!


©中国青年网

┃综合:人民日报 北洋之家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微信

┃责编:马珊

┃审发:卢冠琼 陈琛

©中国青年网微信(ID:youthzqw),转载相关文章请注明出处。

长按指纹

一键关注

再也不希望看到这样的新闻了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