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上千亿产值,看云茶如何做精做强?戳!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茶叶产业发展,从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基地建设、品牌培育、市场开拓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助推云茶产业再上新台阶。全省15个州(市)112个县(市、区)产茶,茶农达600多万人,涉茶人口1100多万。云南省重点在品种、品质、品味、品牌上下功夫,让茶产业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支柱产业。
虽受疫情等因素影响,但2021年云茶产业各项指标仍稳中向好,呈现健康发展态势。全省茶叶种植面积740万亩,比上年增长2.8%;总产量49万吨,比上年增长5.3%;综合产值1071.1亿元,比上年增长6.9%。2021年毛茶价格稍有提升,比上年每公斤增长2.9元;成品茶价格平稳上扬,平均单价每公斤122.8元,较上年每公斤增长18.6元,同比增长17.9%。茶农来自茶产业收入人均达4708元,较2020年增加658元,产业效益助力乡村振兴作用初显。
全省年产毛茶万吨以上的县(市、区)有19个,其中2万吨以上的有勐海、凤庆、澜沧、思茅、云县、腾冲、昌宁、绿春8个县区。随着“一县一业”示范创建的带动,30个产茶重点县区茶产业综合产值达764.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3亿元,增幅2.7%。30个县区有机茶园面积达88.6万亩,较上年增长21.5万亩,12个县区入选中国茶叶百强县。省级主要茶叶企业699户,其中大型12户。省级以上龙头企业86户,其中国家级9户。全省有初制所7484个、专业合作社3564个、种植大户3260户、家庭农场1020户。2021年,云南省向全国知识管理标准化技术管理委员会地理标志分技术委员会递交了国家标准《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的修订申报材料,起草发布了7个团体标准。云南茶叶评价检测溯源中心持续开展茶叶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先后为40余家茶企、近1000款产品实现“云茶标识”一品一码。
2021年“普洱茶”品牌价值达73.52亿元,继续位居“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品牌价值第二位,仅次于“龙井”。云南普洱茶纳入第一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欧洲联盟地理标志保护与合作协定》互认互保范围,地理标志保护获得新突破。“文化+旅游+科研+康养+特色产业”文旅项目取得成效。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按板镇罗家村入选农业农村部第十一批全国“一村一品”(茶叶)示范村镇,天士力帝泊洱生物茶谷、中华普洱茶博览苑分别成功申报为国家4A、3A级旅游景区,茶产业三产融合发展初见成效。
与此同时
云茶消费线上线下融合加速
据2021年天猫行业店铺数据
排名前10的普洱茶电商
累计销售普洱茶6.6亿元
《云南省“绿色食品牌”重点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年)》明确提出“将云南打造成为世界普洱茶之都、全球规模最大的茶树种质资源中心、中国有机茶第一省、民族生态茶旅融合示范区。到2025年,茶产业综合产值达2000亿元”的目标。全省茶产业“一县一业”扎实推进,以提升规模化、专业化、绿色化、组织化、市场化为着力点,为全省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树立新标杆。目前,全省共建成生态茶园382万亩、绿色茶园54.7万亩、有机茶园105.7万亩。成品茶认证14万吨,占全省茶认证的37.4%,有机茶园认证面积及获证产品连续8年居全国之首。勐海县、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景洪市等茶叶重点县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有序开展,2021年凤庆县48.87万亩茶叶基地达到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要求。
下一步,云南省将拓宽流通渠道,继续完善线上销售。在做强普洱茶的同时,力争“六茶共舞、多茶并举”,实现云茶产业全面繁荣。
全文如下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南糯山村委会姑娘寨村民小组里,两层观景民居别致精美,茶农们激情澎湃投身茶产业,记忆中简陋的村舍,留守老人守着茶园的场景已经成为过去。日益壮大的茶产业铺就了乡村振兴路。
2020、2021连续两年,云南茶叶综合产值均迈过千亿元台阶,实现了“千亿云茶产业”目标。云南有茶农600万人,涉茶人口1100万人,茶产业富民强省的任务位于“绿色食品牌”十大产业之首。接下来,云南要从产茶大省迈向产茶强省,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根据云南省“十四五”打造“绿色食品牌”发展规划,到2025年,云南茶产业综合产值将达到2000亿元,云南要成为世界普洱茶之都、全球规模最大的茶树种质资源中心、中国有机茶第一省、民族生态茶旅融合示范区。就此,本报记者走入茶园和茶企,聚焦云茶产业链,探访产业的发展之机。
晒云茶家底 优势突出但差距尚在
云茶产业规模优势突出。2021年全省茶叶种植面积740万亩,总产量49万吨,综合产值1071亿元,在全国排名第二。
云南种茶历史悠久,茶叶种质资源丰富,茶叶产品质量优势突出。各茶产区致力打造生态茶园、绿色茶园、有机茶园。目前,全省生态茶园占茶园总面积的51.6%;绿色茶园占全省茶园总面积的7.4%;有机茶园占全省茶园面积的14.3%,有机茶园认证面积及获证产品连续八年均居全国之首。
云茶已具品牌基础。2020年与2021年,“普洱茶”公用品牌价值连续两年居全国第二,“滇红工夫茶”品牌位居全国第19位。
云茶产业链完整,企业量多也有“浓度”。云南省有茶企91525家,数量位列全国第三,占全国7.5%。其中,国家级龙头茶企8家、省级龙头茶企75家,销售收入达亿元以上的企业25家。
云茶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也需加紧补齐短板。在种植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全省有五分之一的茶园还属于中低产、低效茶园,亩产值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全省1万多个茶叶初制所,半数以上厂房、设备陈旧老化,机械化水平低;从业人员尤其茶农实用技术培训欠缺,初精加工企业中技术人员和专业技工不足10%。云南特色的茶树良种效益没有凸显,古茶树保护工作压力大,茶树良种推广率低,特色品种资源的优势未充分发掘利用。
在加工端,全省有7000多家普洱茶精制厂,80%为中小茶企,技术力量和经济实力较弱,“品名”多“品牌”少,茶产业链短,综合效益低,茶叶功能性新产品研发尚未系统挖掘,深加工产值不到茶产业总产值的5%。
在市场端,云茶文化虽底蕴深厚但引领缺位,功能拓展还不够,没有形成一批知名茶山景区和茶文化品牌。质量监管体系也不完善,存在以次充好,以普通茶冒充名山茶等影响普洱茶产业整体品牌形象的浊流。
“对比我国茶叶第一强省福建,云南的茶叶种植面积2021年为740万亩,福建只是370万亩,但福建的茶叶产值为1400亿元,将云南的1071亿元甩到身后。”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所长何青元介绍,云南茶农人均收入去年达到5000元,福建已经突破2万元。
云南茶产业必须加快产业升级。近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打造新时代千亿普洱茶大产业和“绿色食品牌”的发展思路,以及建设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总体部署,茶产业发展紧紧围绕茶种资源、生态环境、产业基础、产品特色、民族文化和产业规模等优势,按下快进键。
精耕“第一车间” 优化云茶品种
云南种茶历史悠久,且是最早的茶文化发祥地之一。丰富的古茶树资源不仅为茶叶科学的研究利用提供了广阔的物质基础,也为茶树育种和品种改良创造了丰厚的条件。
“全世界的茶有31种和4个变种,云南特有种有26个,形成了云茶一山一韵、百山百味的特色。”何青元介绍,1983年,云南省在西双版纳州勐海县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建起国家种质大叶茶树资源圃,成为我国最大的大叶茶种质迁地保护基地,通过茶树种质资源发掘创新,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育成34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茶树新品种,促进了云南茶树良种化。
迄今为止,云南省科研人员所育茶叶品种占全省无性系良种种植面积的90%,应用面积200多万亩;申报认定的国家有性系良种(勐库大叶种、勐海大叶种、凤庆大叶种)应用面积300多万亩,占全省近二分之一。云抗10号、紫娟等一批具有特色的良种得到推广利用,促进了茶叶品种的大幅提升。何青元表示,云南省将继续抓住产业科技的制高点——品种,不断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种的研发,打造不同名山、不同地区当家的茶树品种。
清晨的布朗山万亩有机茶园基地云雾缭绕、美不胜收,茶园中一张张黄色的诱虫板和太阳能灭虫灯十分显眼,被笼罩在香樟、小叶桢楠等树阴里的茶芽颇为壮实。基地里养殖的蜜蜂正和茶农一起辛勤劳作。“茶树喜阴,选种一些合适的树木套种,可以遮阴促进茶叶生长。养蜂并不是茶园的新产业,而是通过蜜蜂让茶园生态整体均衡,抑制细小虫类。近两年,通过一系列科技手段,茶园在稳定产量的同时也做到了质量明显提升。”布朗山万亩有机茶园基地副总经理李文顺说。
临沧市临翔区马台乡平掌村同春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古茶园基地里,150余亩茶园在茶叶科技人员建议下与坚果树套种。“套种不仅增加了收入,澳洲坚果长成后还起到遮阴的效果,进一步保持茶叶中的水分,提高了茶叶的品质。茶叶怎么采摘、茶树怎么修剪,我们都进行了科学规范的管理和操作。茶厂还安装了成套的环保设备,确保无环境污染,茶叶完全无公害。”同春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
普洱茶古老的种植方式,如今正在被科技重新定义。近年来,云南省引入科技手段,助力古茶树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西南林业大学教授、古茶树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国家创新联盟秘书长蓝增全介绍,西南林业大学云南省古茶树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中心已经搭建起古茶树科研平台,以茶树大数据为基础、古茶树研究为基点,构建古茶树大数据平台和茶纹链追溯平台、开放的中国古茶树大数据(可视化)平台和重点古茶树实时监测系统,改善了古茶树研究的科研基础条件。
在基本摸清古茶树资源量和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团队受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委托编制的《古茶树》国家行业标准,年内可望颁布实施。今年,中心正受委托起草《云南省古茶树保护条例》,古茶树资源保护与利用正走向科学与法治轨道。
在种植端,对古树茶的保护和利用规范也在茶农中推广。利用生物多样性手段进行茶园保护,增加古茶园物种丰富度,推行标准化采摘,例如要求茶农对新萌发的新叶,一芽四叶只能采三叶,必须留下一片叶子进行光合作用,避免古茶树衰老死亡。
工业化标准化 提升云茶工艺
从传统的师傅手艺支撑到在传承中创新升级,普洱茶的加工环节正在致力于标准化工业化发展。
“消费者认可了这饼茶,企业就要在不同年份、不同自然因素下,保证统一风味,这是个技术活。简而言之,就是从种植到加工都要追求标准化。建厂之初,我们拟定了40年发展计划。现在已经实现了第一阶段——农业普洱,目前处于第二阶段——品牌普洱。农业工业化中我们将实现科技普洱的第三阶段,最后还要实现文化普洱的目标。现阶段,我们将引进智能工厂。”勐海陈升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柳滨说。如今,云南头部茶企已经在生产制作环节,将打造标准化工厂、标准化产品作为发展方向,力求云茶走进更广阔的市场。
勐海七彩云南庆沣祥茶业有限公司拥有制药标准级茶叶工厂、200多个古茶山初制所、全国首个智能普洱茶酝化中心,还有院士专家站共同研发、包装原料表产地年份公开透明等企业制胜的法宝。
大益集团微生物研发中心拥有博士后工作站和院士科研工作站,是大益保密级别最高的技术研发中心。作为中国茶行业的领军者,大益集团在发展中,除了不断对大益茶制作技艺中的研配和发酵进行革新,还引入高精尖科技,探索从勐海茶厂时期以来,积累了40多年的普洱茶酵池的秘密。
如今,大益揭示了普洱茶渥堆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消长规律;掌握了适宜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因子如温度、湿度、溶氧等参数;实现优势共性有益微生物的可培养,并创制成功“微生物制茶法”,将一批具有优势、有益和共性的普洱茶微生物“在握”,实现了大益在微生物制茶领域的商业量产和可推广。
云茶在“十四五”期间的发展规划明确,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临沧市、大理白族自治州、昆明市等州市为普洱茶重点区域,以临沧市、保山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等州市为滇红茶重点区域,做大做优做强加工龙头,分类打造普洱茶、红茶、绿茶等各类茶加工聚集区。全面提升茶叶初制厂(所)规范化建设,推进茶叶精制和深加工设备升级,择优确定重点产区分类建设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加工基地,打造云茶产业集群。
想要云茶走更远,就要以更主动的姿态去满足更广大市场的需求。
何青元认为,在此过程中,应大力实施标准化工程,全面推进普洱茶产业数字化、智慧化,提高茶叶精深加工水平,发展茶饮料、茶保健品、茶日化品等茶叶高附加值深加工产品,延伸产业链,扶持打造“高端云南茶品牌”。用好大数据,将数据采集融入种植、采摘、加工、仓储、销售和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过程中,推进茶叶全产业链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实现茶园管理的“机器代人”,加工环节的“无人加工”,质量控制的实时在线。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的茶叶加工格局。
根据规划,到2025年,云南省将打造产值亿元以上茶企50户左右、规模以上茶企200户以上、茶叶初制所标准化建设全部达标,全省茶产业实现加工产值730亿元左右,将云南茶叶深加工的步伐向前推进。
推动茶旅融合 升华云茶文化
云南有着深厚的民族茶文化内涵,叠加产茶区独特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民居民食等元素,茶香绽放之地,也是茶旅融合的好去处。
景迈山现有5片栽培型古茶林,当地世居民族利用森林生态系统为茶树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形成的传统林下茶种植方式延续至今。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芒景古茶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南康告诉记者,古茶园每年都接待很多游客,有的并非茶客,单纯被茶旅融合这种模式所吸引。张光明在澜沧县惠民镇景迈山翁基古寨经营了两家客栈,“虽然是疫情期间,但两家客栈生意都不错。丰富的茶资源和多彩的民族风情都是我们吸引游客的关键。”张光明说。
看准“茶业+”发展前景,茶旅融合在云南多点开花。匠炉·南糯山酒店是一座深藏山中的“云中小筑”,哈尼族生活、农业、植被等在地文化元素被巧妙地融入酒店的外观和内饰之中,“匠庐”禅悦惹人欢喜的度假氛围也让人眼前一亮。这个以“高端精品酒店+特色化体验场景+定制化旅游产品和线路”为标签的半山酒店现已成为当地有名的网红打卡地。
近年来,云南各茶产地以旅游产业提升茶产业附加价值,推动茶旅一体化,促进茶产业与特色旅游、民族风情文化、绿色餐饮、大健康等第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茶产业的生态、休闲、文化和非农价值。
“十四五”期间,云南省将打造“美丽茶园+经济”的茶叶休闲旅游模式,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绘入蓝图,计划打造100个茶叶特色小镇、茶庄园、美丽茶乡、秀美茶园,10条茶旅观光道路,把茶区建设成为最具特色魅力的康养休闲之地。
业内人士表示,文化附加值能把消费与体验相连,为云茶品牌增加含金量,进一步实现茶产业提质增效。茶旅融合的发展与茶文化的复兴,将吸引到更多的人才、技术和资金向云南茶产业流动,“茶业+”的含义还有极大的想象空间。
近年来,为促进茶叶产业延伸,云南各茶产地正致力于将茶文化打造成特色旅游品牌,形成以茶促旅、以旅带茶、茶旅互动的发展局面。如何打造优质的茶旅融合产品,得到大众喜爱,吸引更多的流量,为此,记者专访了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所长何青元。
记者:云南省提出要“擦亮普洱茶金字招牌”,我们应该如何以“文”为魂推进普洱茶产业链建设,做强普洱茶三产?
何青元:应该继续以市场为导向、品牌为引领,加大国际国内市场开拓力度,建立新的市场营销体系,推进茶旅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贯通流通链、提升价值链,加大宣传力度,做活第三产业。
做足“普洱茶+”文章,一是大力推进“普洱茶+旅游”,强化茶旅基础设施建设,择优打造茶旅融合示范区,将茶产业与旅游、观光紧密融合,让市民在茶园住下来、游起来,参与采摘、炒茶、分拣茶梗等环节体验,更好地享受生态茶园和青山绿水带来的愉悦。二是大力推进“普洱茶+教育”,开展茶叶科普、茶祭体验、茶俗体验、采茶体验、制茶体验、茶文化(茶马古道)体验、茶园游学、工业旅游等活动,满足市民近距离参与茶叶生产、学习普洱茶知识的需求。三是大力推进“普洱茶+文化”,充分发挥普洱茶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以普洱茶博物馆建设为重点,深度挖掘云南民族茶文化内涵,结合民族歌舞、民族服饰、民族手工艺等民族文化,按照保护与传承同步、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方式,塑造普洱茶和民族文化的特色,满足游客对文化的需求。四是大力推进“普洱茶+康养”,拓展养生养老、健身运动的功能,让城市退休老人到茶庄居住,感受茶园生活,享受返璞归真的喜悦。五是大力推进“普洱茶+节庆”,办好茶叶节和普洱茶宣传月活动,将采茶制茶大赛、祭茶祖等节庆活动形成常态,打造节庆经济,扩大普洱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六是充分利用“普洱茶+互联网”,推动实体店、体验店、网店并举,线上线下齐进,加大普洱茶交易中心建设,构建普洱茶市场营销网络新格局;积极开发普洱茶类金融属性,充分挖掘资本促进产业发展的潜力,全面拓展普洱茶功能,提升对涉普洱茶行业(包装、茶城、茶具、茶馆、物流等)带动力。七是大力推进“普洱茶+一县一业和乡村振兴”,着力“一县一业”和普洱茶产业乡村振兴示范县区创建,以“擦亮普洱茶金字招牌”为重点,聚集国内外企业的资本和先进理念,培育新主体,做大做强产业规模、市场规模,加大科技队伍建设,强化科技支撑,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全面增强普洱茶产业综合实力。
云南网记者:王晓洁 段毅 王淑娟摄影:赵家琦编辑:徐琲童 段杉杉
防疫小贴士
往期推荐
长按关注
跟着小云看云南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