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老友记——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与明尼苏达大学建筑学院的交流与合作

2017-10-01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天大建筑教育1937-2017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Tianjin University


老友记——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与明尼苏达大学建筑学院的交流与合作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与明尼苏达大学建筑学院的友谊始于1980年。77级校友崔愷在他的文章——“我的大学”[1]中写道:


“荆其敏先生也可能算是打开天大建筑系国际交流大门的先行者,他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去了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进修,回来后组织了几批美国大学生的暑期研修班,那是我第一次面对面接触外国人,在交往中不仅了解了美国建筑教育的一些情况,还锻炼了我的英语听说能力,而且还与一个美国学生成为了好朋友,至今还保持着联系。”



1980年,荆其敏先生作为改革开放初期全国第一位公派出访的建筑学者,来到明尼苏达大学建筑学院,东道主是明大著名的老院长Ralph Rapson教授。那一年,荆先生46岁,Rapson先生66岁。荆先生一直视其为导师和终身的朋友。“Rapson先生画图特别好,做了很多优秀的工程项目,是很有成就的建筑师。”                                                             

荆先生初到明大,在交流会上以其对建筑的思考和出色的手绘图获得了同行的共鸣和认可。Rapson先生伸出左手与他握手,让他感到温暖和自豪[2]。之后,荆先生在明大开展了关于中国建筑和园林的系列讲座(图1),很受欢迎。荆先生后来还在康奈尔、佐治亚理工等大学举办了关于中国建筑的讲座。


图1 (从左至右)荆其敏先生作为明尼苏达大学中国校友的证明;荆其敏先生1981年3月在明尼苏达大学校园活动中心做中国传统建筑讲座的海报;荆其敏先生1980年在明大建筑学院和学生俱乐部做关于中国园林、住宅、庙宇和宫殿的系列讲座的海报


明大的美国同事热情友好,给荆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Rapson先生介绍他认识了几位杰出的美国建筑学者,包括Kevin Lynch。美国同事们开车带他去了很多地方参观访问。荆先生认为,他在最初美国的访学经历,主要的收获不是在一个特别的方向进行深入研究,而是开阔眼界、建立广泛的学术联系,以及就中西方建筑文化、建筑教育方法,乃至更广泛的社会文化问题进行交流。1981年9月,荆先生回国之际,获得了明尼苏达大学建筑学院颁发的“优秀学者”证书(图2),以及明尼苏达美中友好协会颁发的证书,表彰他“对促进美中友谊做出重要贡献”(图3)


图2明尼苏达大学建筑学院颁发给荆其敏先生的“优秀学者”证书,由Ralph Rapson教授签字

图3明尼苏达美中友好协会颁发的、表彰“荆其敏先生对促进美中友谊做出重要贡献”的证书


今年,我们在参观明大建筑系馆——the Rapson Hall的时候,遥想当年两位前辈在这里见面,奠定了两校友谊的基础,心中充满尊敬和感慨。

 

荆先生于1981年-1992年主办了11次中国建筑参观研究工作坊。其中1981年、1983年主要邀请了明尼苏达大学的师生。第一批来访学生有29人,由Ralph Rapson教授带队。这也是新中国首次邀请美国师生来华学习和考察中国古建筑。他们在3个月的时间中,对中国古代建筑进行了学习和绘图分析,参观了北京、天津、承德、泰安、曲阜、西安、苏州、上海、杭州、无锡、广州、香港等地的建筑,并将工作坊的成果结集成册(图4)


图4 明尼苏达大学与天津大学建筑系师生联合开展的中国建筑学习和参观课程成果图册内页


参加这两次工作坊的天大和明大师生建立了长期的友谊。上文中崔愷院士提到的好友是Scott J. Newland先生,现任Newland Architects事务所主持建筑师。1981年,他作为明尼苏达大学的学生到天津大学进行交流学习,此后与崔院士多次互访(图5,图6)。1983年,第二批明大学生来天大访学,其中包括Jon Buggy先生,现任明尼苏达RSP Architects事务所总建筑师。他在天津大学交流学习半年,与英语好的天大同学们一起学习,渡过了愉快的时光(图7,图8)。今年6月,天大师生参观RSP事务所的时候,他与大家进行了亲切的交流(图9)


图5 Scott J. Newland先生1986年来华、崔愷院士2017年访问明尼阿波利斯时两人合影

图6 崔愷院士访美时与Scott J. Newland等朋友的合影


图7 Jon Buggy等明大学生在天津大学交流学习时与天大同学合影

(左起1.华镭;3:兰剑;4:张弛;5:崔愷;6:Jon Buggy;8:叶珉)


图8 Jon Buggy等明大学生与天大老师练习太极


图9 2017年的Jon Buggy先生


1983年,天津大学建筑系的张文忠先生、以及天津大学建筑设计院的乐民成先生在明大访问。后来,以Rapson教授的原版手稿为基础,他们合编了著作《罗夫·雷普森:建筑师、家具设计师、建筑教育家》(图10)


图10 《罗夫·雷普森:建筑师、家具设计师、建筑教育家》封面和扉页照片

(左起:张文忠、Ralph Rapson、 乐民成)


1987年,在荆先生组织下,天津大学建筑系主办了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图11,图12),邀请明尼苏达大学的Ralph Rapson、日本神户大学的大野隆造(Ohno Ryuzo)、德国亚琛应用技术大学的施彭嘉(德中合作汤若望协会会长)等国外教授,与天津大学师生共同探讨传统住宅和居住模式议题。


图11 1987年天津大学主办“传统住宅与生活模式国际研讨会”,Ralph Rapson教授、大野隆造教授和天津大学师生合影

(前排从左二起依次为:大野隆造、聂兰生、梁雪、Ralph Rapson、袁逸倩、洪再生。后排:左一为张敕)


图12 1987年天津大学主办的“传统住宅与生活模式国际研讨会”参会嘉宾及天大师生合影

(前排左起3:施鹏嘉,5:吴咏诗,6:Ralph Rapson,8:荆其敏;右起1:大野隆造,2:洪再生,3:袁逸倩;第二排左起2:张敕,3:魏浥醴,4:羌苑,10(Rapson 左后方):张文忠,11,周祖奭;12,王兴田,14:彭一刚,15:王乃香,17:肖敦余,18:杨秉德;后排右4(彭一刚身后):黄为隽)


1990年代以后,由于Rapson教授年事已高,明大和天大建筑学院的院际交流渐少,只是当年相识的朋友们还保持着联系。


2008年,Rapson教授在94岁时高龄逝世。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发了唁电。

 

2012年,明大建筑学院院长Renee Cheng教授来天津大学进行招生宣传,同我院负责国际交流的副院长孔宇航教授会面,并提到了两校交流的历史。孔院长提出以设计工作坊为起点,恢复两院的交流与合作。因此,2013年5月,明大建筑学院Marc Swackhamer和Blaine Brownell两位教授来访,与我院教师刘丛红、杨崴、孙璐合作,结合本科三、四年级的专题设计课程,开展了题为“Hypernatural Architecture”的工作坊(图13,图14),主要方法是借鉴生物界的原理,提出创造性的建筑设计解决方案。两位教授在来访的7天里,开展了多次讲座,指导学生研究生物原型,并提出概念方案。该工作坊多个学生作品获得国际、国内竞赛的奖项。


图13 Hypernatural Architecture工作坊学生作品,漫步失落的世界,作者:牟玉阳光


图14 Hypernatural Architecture工作坊学生作品,湿地进化论,作者:刘博、张文博


2014年5-6月,明大两位教授Andrea Johnson和 Diane Willow与天津大学、东南大学的师生在北京开展了大栅栏艺术设计工作坊(图15-17)。天大带队教师为许蓁、苑思楠、盛强,最终汇报在天津大学完成。参与工作坊的学生以研究生为主,其作品形式是艺术和空间装置。学生从中获得了与常规建筑设计训练不同的艺术设计体验。


图15 2014年,明尼苏达大学教师与天津大学、东南大学师生在北京大栅栏开展艺术空间设计工作坊


图16 参与大栅栏工作坊的教师合影

(左起:东南大学韩晓峰,明尼苏达大学Andrea Johnson,天津大学苑思楠、许蓁、盛强)


图17 大栅栏工作坊的一组学生在他们的作品前与教师讨论


2014年7月-2015年1月,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的顾志宏副总建筑师赴明大做访问学者,并在建筑学院和RSP建筑师事务所做了报告。此次访问经由RSP事务所中国事务经理张铁汉先生引介。张先生于2006年由于项目合作与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的洪再生院长等建立联系。

 

2016年,Marc Swackhamer教授作为明尼苏达大学建筑学院新任院长来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和建筑设计院访问,讨论学术交流与合作事宜。一同来访的还有张铁汉先生。


2017年5月-6月,Marc Swackhamer与Blaine Brownell(研究生教育负责人),Diane Willow一起带领明尼苏达大学学生与我院师生开展联合设计工作坊(天大带队老师为杨崴、孙璐)(图18-22)。继1980年代之后,重新开启了学生交流互访的活动。在合作过程中,双方都体会到对方学院对建筑教育的投入和思考,同时,也感受到中美思维方式和教学方法的差异,这对我们的教学改革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图19 2017年天津大学-明尼苏达大学联合设计工作坊,明大和天大师生在天津大学富力星阅读体验舱上课

(后排左起:孙璐,Blaine Brownell。后排右一站立者: Marc Swackhamer)


图20 明尼苏达建筑学院研究生设计教室,师生讨论方案


图21 天大-明大联合设计工作坊在明尼苏达大学建筑系馆多功能教室评图

(左起四位就座者依次为:Blaine Brownell, Marc Swackhamer, Diane Willow, 杨崴)


图22 天大-明大联合设计工作坊最终评图结束后的聚会


2017年10月,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将迎来80周年的院庆。明尼苏达建筑学院院长Marc Swackhamer教授将参加“天津大学建筑教育八十周年华诞”庆祝活动,并在“国际建筑教育论坛”发言。希望借此契机,进一步促进两院的交流与合作,传承和发展我们37年的友谊。


致谢:

特别感谢荆其敏先生接受作者采访并提供了宝贵资料。荆先生与Ralph Rapson先生一起,建立了天津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友谊的桥梁。以此为起点,他成为我院改革开放以后国际交流的重要开创者。感谢校友崔愷院士、刘爱华高级建筑师;学院的张玉坤教授、严建伟教授、孔宇航教授、袁逸倩教授、刘彤彤教授、苑思楠副教授;建筑设计院的洪再生院长、顾志宏副总建筑师;明尼苏达大学Marc Swackhamer教授;明尼苏达RSP事务所的张铁汉先生、Jon Buggy先生;神户大学大野隆造教授,以及各位参加过交流的天大学生,他们为本文提供了宝贵信息和资料。


附:明尼苏达建筑学院简介

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是美国著名的公立研究型大学,建筑学是其优势学科之一。明尼苏达大学建筑学院成立于1913年。其教育特色“一方面强调将设计建立在批判性表达基础上(运用各种材料和媒介进行建筑表达,以及将绘图和建造作为思考的途径);另一方面强调社会参与(致力于使世界变得更美好)。这两个特色,一方面来自于明大建筑学院在培养学生优美的绘图和建造能力方面的卓越声誉,另一方面,也植根于明尼苏达州社会进步和人道主义的历史。它们不仅反映了明大建筑学院一贯的传统,也是其在21世纪继续追求的方向。”[4]*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School of Architecture is invested in design grounded in critical representation (materials and media literacy, or drawing and making as a way of thinking) and social engagement (ethically motivated work that strives to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These grow from the strong reputation of the school as a place where students learn how to beautifully draw and build, and from the state of Minnesota’s history of social progressiveness and humanitarianism. They reflect both what we have been and what, in 21st century terms, we aspire to be.[4]



参考文献

[1]崔愷.我的大学.城市·环境·设计.2012(61)4+5:57-63

[2]刘元举.追逐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49

[3]乐民成,张文忠.罗夫·雷普森:建筑师、家具设计师、建筑教育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4] Marc Swackhamer. Disciplinary Leadership through Critical Thinking and Engagement. 49th Parallel. 2017,(1):40-43

 

注释

* 根据文献[4]翻译。

 

图片来源

图1-4:根据荆其敏教授提供的原件或复印件拍照

图5,图6:由崔愷院士提供

图7-9:由Jon Buggy先生提供

图10,图11:根据该著作扫描

图12,图13:由袁逸倩教授、大野隆造教授提供

图14,图15:学生作业

图16:由苑思楠副教授提供

图17,图18:由当年参加工作坊的学生马凌波提供

图19,图20:作者拍摄

图21,图22:由参加工作坊的学生拍摄

 

补充说明

由于作者所知有限,照片上的人物未能全部标注。如有错漏,敬请谅解!



文丨杨崴

编辑 | 明刘棣

审核丨李冬杰 张赫 刘刚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我和爷爷一样,成为一名天大人!”
【城市印象】近代中国建筑师及其建筑代表作品:董大酉与古典主义复兴
震惊!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油画界巨匠王东春辞世 年仅51岁,留下无尽遗憾与艺术传奇
有幅长长长长的天大画卷!
嘉庚建筑何以惊艳百年?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