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90后殡仪馆化妆师干这行7年,她每天的工作你想象不到…
张艳秋是柳州市殡仪馆火化车间惟一的女员工,任化妆师,负责整理遗容。这个才29岁的女生,干这行已经7年了。她是女汉子,像男同志一样在遗体防腐冷藏中抬尸入柜;她又是整容师,努力攻克油彩化妆难题,在人生的终点为他们温暖送行。
这些年来,她用自己的双手,让过万名逝者干干净净安详体面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在今年柳州市举行的三八表彰大会上,她获得广西“三八红旗手”称号。
张艳秋个头不高,微胖,有一头乌黑的长发,是个性格开朗的东北姑娘。这个性格开朗的东北姑娘,她所学的专业,就是遗容整理。一个年纪轻轻的小姑娘,当初是怎么想起来要学这个的呢?
即便是在人生的终点站,依然会有四季,会有花开。图为张艳秋在单位的紫荆花下,记录明媚春光。
“当初是我妈建议的,”张艳秋说,因为正好自己家族里有亲戚干这种工作,大家并没有瞧不起。妈妈担心个子娇小的她学大众化专业的话,找不到工作。于是她便听妈妈的话,去长沙学了这门手艺。
张艳秋永远忘不了自己的“第一次”。因为此前上课都是老师在课堂上讲化妆理论,停留在口头和笔记上。她头一回到殡仪馆,观摩学习专业人员的实际操作,心理上还是受到很大冲击。
她见到的头一个“客户”,是一个正常死亡的老人。当指导师傅打开袋子,死者露出来的一刹那,她心里“咯噔”一下,紧接着心跳加速,一时呼吸都有些困难。
恍惚中挣扎了好一会儿,她的心跳才慢慢恢复正常,告诉自己:不要怕,这只是一个工作程序而已。看着师傅熟练地上妆,推油彩,打粉底,擦上口红,“客户”原本发青的面容,渐渐变得自然,呈现出一种安宁慈祥,好像只是睡着了一般。
她心里明白,今后自己所要努力的方向,正是如此。
她安心地在这里扎了根,成了柳州殡仪馆第五名遗容整理师。如今平均每天需要火化者有40个左右,大家的工作量都很大,上班时间基本上都是流水作业,环环相扣。
她的工作流程是这样的:首先将死者遗体从冰柜里取出,和同事一起抬到担架床上,由她进行清理和化妆。收拾停当后放入升降机,遗体就会出现在告别厅追悼仪式上,和亲友作别。仪式结束,遗体再降回车间,由火化组人员推去焚化炉。业务量大的时候,化妆师也要承担送去焚化炉的工作。
对她来说,核心工作是化妆。正常的还好,但是遇到交通事故、跳楼以及其他意外造成的死者,往往还需要头面部缝合,组织填充、塑型、补全等,这就需要用到手术技巧,甚至雕塑手法,难度较大。
最可怕的,是遇到已经腐败、生蛆的遗体,且不说视觉上的感受,光是那股子味道就能熏得人头晕眼花,有时直接熏吐也有。
但是,她也只能咬牙坚持。迅速清理完毕,用合适的原料和手法,为逝者进行化妆,尽量让其面容正常,平和,做好在人世的最后一次告别。
给予逝者人生最后的体面,是遗容整理师的最大追求。
从事这样的工作,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能力。否则,外部的偏见比内心的恐惧更容易将人打倒。这是很容易碰到的。张艳秋有时打出租车,一说到殡仪馆,司机马上就会拒绝。所以在很多场合,她不敢轻易介绍自己的工作。
好在,有家人的支持,有同事和领导的鼓励,她对这份工作依然充满热爱,觉得自己能够帮到他人,发挥自我价值,找到成就感。而且,对于张艳秋来说,每天目睹生离死别,让她感觉自己的成长远比同龄人要快得多。
某天,在一场告别仪式后,她推着遗体准备去火化,只听身后有人重重跪倒,一声声撕心裂肺的哭喊传来:妈——妈——。她回头一看,那是个男生,年龄与自己相仿,从他眼里涌出的泪和巨大的悲伤,便是石头听到也会心碎。“当时我的眼泪差点掉下来,我想到有朝一日我的父母也会离去,我也会像他一样悲伤吧?”
有时,她服务的“客户”,会是自己的同龄人,有的甚至比自己还小得多。这让她更为强烈地感受到:生命是美好的,同时也是脆弱的,在活着的时候,美好的感情,美好的事物,都要好好珍惜。要关心身边的亲人,特别是老一辈,你不知道哪天,他就会离你而去。
“现在,我隔三差五都要跟远在千里之外的父母打电话通视频,不能在他们身边尽孝,但能够和他们说说话,让他们看到我,也是好的。”她的先生是同学,也是东北人。平时张艳秋也会经常下厨,做点家乡风味的饭菜,用食物抚慰乡愁。两人感情极好,正打算年内要个宝宝。
生命用最凝重的方式,
带给这个姑娘心灵的成长。
她学会了沉静,
也学会了思考。
她很想把自己的感悟分享给大家:
每一天都要好好活着,
谁都无法预料自己的明天。
做人需要豁达一点,
遇事要想开。
凡事都要学会往前看,
珍惜当下,人生才能无悔。
戳这里 戳这里 关注我们!
↓↓↓
来源 | 南国今报记者巴方
值班编辑丨卢方诗
值班主任丨刘 山
值班总编丨朱凌云
出品 | 南国今报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