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蝶变龙城:有女莫嫁白沙村?柳州人笑了:都成老照片咯!

南国今报 2019-11-15

人生七十古来稀。

可是对一个国家,对一个城市来说,70载年华才刚刚步入盛年。

古老的龙城,在这70年里发生的变化翻天覆地。

记者将带你去柳州的白沙村,拜访一位老人,透过她的眼睛,透过一个村庄,感受一座城市的变迁。


解放前柳州城楼房低矮。(博物馆供图)



01

听老阿婆摆古


81岁的柯阿婆每天都会坐在柳州市白沙菜市后面的停车棚,和街坊们愉快地聊天。白沙村如今是标准的城中村,完全是柳州市区的核心区域,可在过去,它只是柳州城边上的一个小村庄。

“解放那一年,我刚满11岁,”父母早亡的柯阿婆记得,解放军进城那天她正在放牛。

白沙村有上百户人家,以种甘蔗和大米为主,“到处是草,靠近二安那边是坟地。村里房子都没有几间,地主家能住瓦房,一般农民住的是草房,用茅草盖的。”

村里的田地,从现在的白沙大桥边一直延伸到北边的雀儿山下,都是一望无际的甘蔗林。老柳州有这样的歌谣“有女莫嫁白沙村,码头又陡水又深”。那时候,白沙村的日子很苦。

“我们那个阿太(曾祖母)有件衣服,拎起来有三斤重!为嘛?上面全是补丁!一个摞一个,一层摞一层,全是那种小小的补丁。”


拍摄于1947年的柳江马鞍山浮桥,这柳州市区第一座过河路桥。(翻拍图)


17岁的时候,爷爷奶奶做主,把她嫁给了一个广东小伙。那小伙子解放前被卖到广西,在白沙村给地主家干活。解放后打土豪分田地,这个穷苦人分得了一头牛、两间房,还有一铺床,娶上了白沙村的姑娘。

“我们结婚那天,啥都没有添。床上有张毯子新一点,也是从地主家分的。我和他都穿着原来的旧衣服。哪里有钱请酒,我俩那天吃的都是白饭和青菜,连肉都没得一口。”

1958年起,白沙村整体改种蔬菜供应周边市民。结婚已经4年的他们有了孩子,加倍努力干活。青菜丰收的时候,他们会挑着担子,把菜送到原锌品厂一带的菜市批发给小贩。



2011年8月的白沙村

有时两口子会进一趟城,从白沙村走到柳州城要一个多小时。柯阿婆记得:“那会儿的柳州城很小,到了望火楼(今北站路消防队),就算是城里了。但是从北站到现在人民广场那里是打靶场,也是枪毙犯人的地方,很荒凉。要走到金鱼巷,也就是现在步行街口那里才有人家,一直到东门小南路那边,还有沙街,才算热闹。市中心就是五角星。小南路尽是卖布的,卖苏杭布。以前柳州没有几条街,城里头的房子也是砖瓦房,最多二层楼,人也少。”

后来,柳州有了公交车,3分钱就可以从二安坐到柳州城里面,年轻时的柯阿婆两口子也不舍得坐一次,总是靠双腿走路。

▲2011年8月的白沙村


让柯阿婆印象深刻的,还有柳江上的浮桥。“那时过河要么坐船,要么走浮桥。浮桥也只有一座,许多小船连在一起,上面搭着木板,人们从那上面走,摇摇晃晃,靠边就要当心掉下水。”


▲建于解放初期的望火楼虽然只有36米,但却是那时候柳州城里最高的楼。如今,它的身后立着303米高的“现任”柳州第一高楼。


02

改革开放带来最初的改变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资匮乏,无论是白沙村的人,还是柳州城的人,大家都过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日子。但是,对于苦出身的柯阿婆两口子来说,怎么也比解放前强。他们先后生了4男2女,养育6个孩子。只要努力,还是能从地里刨出一家人的口粮。

噹、噹、噹……每天清早,生产队长在村口敲响一块挂在树上的铁块,村民们就会陆续下到地里干活。村子里后来还挖出好几口鱼塘养鱼,养鱼种菜,都能挣工分。那时的分配叫做“吃大锅饭”,逢年过节,生产队杀猪分肉,竹子竹笋、塘里的鱼,收获时都是每家每户按人头分配。

1979年,改革的春风开始吹到柳州,也吹进了白沙村。白沙村开始分田单干,包产到户。1984年,柳州被列为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城市之一,造就了八十年代中期经济的辉煌,涌现出一批骨干企业,电扇厂、开关厂、牙膏厂、卷烟厂等企业先后腾飞,成为当时柳州经济的支柱。


2011年8月外来租住白沙村的孩子们


柯阿婆家的孩子抓住了机会,除了老六,全部进了工厂,拿上了工资。

“那个时候,我们家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在村里算是蛮早的啦,很多人来我们家看稀奇。”到别的村民家也买上小电视的时候,柯阿婆家又率先换上了大彩电。出来进去,全家人的胸脯都挺得老高。

九十年代以后,大家都有了彩电,洗衣机、冰箱也慢慢走进了村民们的家。市场上的东西越来越多,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

2011年8月的白沙村


只是,随着一条条马路从门前村后开通,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白沙村绿油油的菜地,渐渐被高楼和小区包围,面积越来越小,成为了“都市里的村庄”。



▲白沙大桥西侧的白沙村改造后高楼林立。


如今,柳州超150米的建筑,已达到近20座。图为如今高楼林立的河东片区。


03

城中村变成宜居中心



2016年,白沙大桥建成前,白沙片区还是城中村,村民私人房杂乱不堪。

       

现在,白沙片区域已经是新小区住宅拔地而起,道路宽阔。


如今的“新白沙”,整村改造后村民欢乐地“洗脚进城”,实现向城市小区业主转型。居住环境得到显著提升,这里优质教育资源入驻,商业密布,昔日的城中村成了人人向往的宜居中心,大家的生活品质连升三级都不止。

     


“年轻的时候,做梦都不敢想,我们也会成为城里人,会过上这么好的生活!”柯阿婆感叹,结婚时连件新衣服都没能穿上的她,如今随便穿金戴银。儿孙们每年都会孝敬她,送各式各样的礼物。过节的时候,一家人聚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坐满两大桌。餐桌上琳琅满目,有土货有洋货。很多东西柯阿婆连名字都叫不上,只能向小辈们打听,经常笑得合不拢嘴。


游客在马鞍山顶观看柳州市区全景,得天独厚的“盆景”市区成为一道秀丽风景线。


七十年过去,不光是小小的白沙村旧貌换新颜,整个柳州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


这方土地上的人们,用勤劳的双手,用数代人的努力,用七十年的光阴,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南国今报6月24日8-9版连版报道





70年了,如果你对这座城市的日新月异充满惊叹,如果你的企业也曾一起缔造柳州的传奇,那么请你,一定要和我们一起——参与《柳州荣光》的书写和记录。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庆的日子来临之际,南国今报即将出版号外《柳州荣光》,记录这座城市70年来的变化。

参与《柳州荣光》,即是参与历史。

作为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南国今报2019年最重磅策划,《柳州荣光》将成为一部浓缩柳州百业兴旺的荣光巨作,一部汇聚名流与经典的城市史诗!

《柳州荣光》诚邀你一起,记录70年来柳州城市蝶变,各行业创新发展的辉煌篇章!

线索提供电话:0772-2818059/2817199。

扫描二维码查看更多内容





来源 |南国今报记者巴方 卿要林 颜篁

值班编辑丨黄振瑛

值班主任丨刘   山

值班总编丨朱凌云

出品 | 南国今报新媒体中心


◆◆精彩推荐◆◆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