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聚焦徐州】積「硅」步 至千里 ---徐州經開區多晶硅產業發展實錄

2017-10-11 杜林 宋璟 趙振華 香港商报江苏新闻中心

多晶硅原材料加工模型


【香港商報訊】記者杜林、宋璟、趙振華報道:十一年時間,一片莊稼地變為了多晶硅生產、加工、光伏發電的全產業鏈集聚區。近日,本報記者在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採訪了解到,企業技術創新、政府貼身服務、行業發展機遇令這裡的光伏企業在升級、延伸過程中不斷走向高端化。


小顆粒作出大文章


在保利協鑫旗下江蘇中能硅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一隻小玻璃瓶里裝滿了細小的圓球形金屬顆粒,這就是中能硅業創新的顆粒硅產品。公司副總經理劉福告訴記者,每公斤顆粒硅的電耗在25度以內,而過去採用的棒狀硅每公斤電耗則要50度。顆粒硅的使用大大降低了產品電耗,帶來成本下降與效率提升的雙重收益。這只是中能硅業眾多創新產品中的一例。


除了顆粒硅產品,中能硅業在原有的多晶硅材料產業鏈上延伸出許多硅化學產品,邁向能源化學領域。劉福介紹,原來生產時產生的副產品四氯化硅,初期時,要花錢請別人來處理,而現在通過技術研發,可以將四氯化硅回收再應用,變廢為寶;過去,每年中國都需要從國外進口2000億美元的電子級多晶硅。而現在,保利協鑫能源與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成立的鑫華半導體已經開始生產電子級多晶硅,有望打破國外企業的壟斷和制衡。


技術創新被中能硅業視作核心競爭力。劉福介紹,中能硅業每年營業收入近100億元,其中至少有3%用於技術研發投入,包括人才引進和在建立自己的研發中心。目前,中能硅業不僅在江蘇有自己的研發中心,還在美國擁有自己的海外研發團隊,跟蹤研究領域內最先進的技術、材料和發展趨勢。通過技術研發與產品更新,中能硅業保持了產品在全球的領先地位,並在控制成本方面不斷取得突破。經歷十年多發展,中能硅業不僅聚焦光伏材料的生產,還布局多元化,將產業鏈延伸到電子材料、能源化工等行業等。


從2006年3月註冊動工、2007年工廠一期開始投產,到如今滿負荷7.5萬噸產能,十一年時間,中能硅業從一片莊稼地上「生長」為全球光伏產業名副其實的第一大材料製造商,處於行業領先地位。「短期內發展這麼快,得益於國家的大環境。一個地方的親商理念決定了企業發展的快與慢,而徐州開發區對企業的貼身服務給我們企業創造了最好的經商環境。」劉福說。


挑戰極限 

設立行業新標準


池塘中魚兒嬉戲,一座廊橋橫跨水面兩端,秋風吹起微波粼粼……進入協鑫硅材料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花園般的廠區,很難相信這裡就是佔據全球多晶硅鑄錠市場30%的高新技術企業。在廠房內部,一台台儀器正在逐步完成多晶硅鑄錠、切片等精密操作,智能機械人與掃描儀協作,共同完成對多晶硅鑄錠成品的嚴格檢測,確保產品的高質量。


多晶硅小方錠


協鑫硅材料是保利協鑫能源控股有限公司旗下專業從事硅材料生產的企業,主要從事光伏產業鏈中間環節——鑄錠、硅片的研究、生產、銷售。總經理游達介紹,目前,公司具有鑄錠產能17GW,切片產能3GW,全球30%的鑄錠都是從這裡生產出來。


協鑫硅材料從2010年1月工廠正式投產,到2011年就實現產值、銷售額雙雙突破百億元,並獲得「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稱號。2012年,公司入選「江蘇省創新型領軍企業培育庫」,並取得「江蘇省太陽能級晶體硅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江蘇省晶體硅線切及檢測技術工程中心」等高水平科技平台認證。「不談過去我們在研發方面遇到的瓶頸,現在我們最需要做的是提高效率,挑戰材料的極限。」游達表示,從公司建立開始就明確了要做到行業最高水平的目標。


帶着領先行業的精神,公司通過技術革新等手段不斷研發大投料量鑄錠爐和先進的鑄錠工藝,持續改善鑄錠爐、切片機等關鍵生產設備的生產效率。目前,公司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880kg以及1200kg鑄錠爐技術,具備同時生產多晶硅錠和鑫單晶鑄錠的能力,實現多晶鑄錠、鑫單晶鑄錠生長;且具備產能高、能耗低、硅錠品質高等優點。該技術也為光伏硅晶生長設立了一個全新的工藝標準,為光伏產業實現平價上網提供高品質、低成本的技術解決方案。


行業洗牌 

創新驅動帶來核心競爭力


「要領先行業半步甚至一步,企業要有這樣的精神、這樣的擔當。這樣才能讓企業無論是在降低成本還是產品開發速度上都能帶領行業向前走。」游達說,為了提升產品效率,公司不僅自己培養科技研發團隊,還通過與高校合作,招募培養專業人才,做到雙管齊下。


近十年來,中國光伏產業是為數不多的能和國外達成競爭甚至引領全球的行業。能引領全球的前提是中能從上游解決了上游材料的供給問題。」劉福說,以前,光伏產業的市場、技術兩頭都在國外,中國只能賺個辛苦錢。


十年間,由於多晶硅原材料價格波動等原因,國內很多光伏企業倒下,行業洗牌。這個行業看似有錢就能做,但其實不是誰都能做,它是資本密集和技術密集型的行業。」劉福說,國家將清潔能源列入戰略型新興行業予以政策扶持,但政策扶持只是階段性的,未來,國家補貼力度將越來越小。對於行業來說,無論是否有政府補貼,企業能夠持續發展,仍要看其產品是否有核心競爭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