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浙大成立国内首个中华译学馆!莫言发来贺词,一众作家寄来手稿!

请收藏 浙江大学 2019-05-24

浙江,这块曾经哺育了诸如鲁迅、朱生豪等一众翻译大家的沃土,又孕育出了中国翻译界的一朵新花——浙江大学中华译学馆


2018年11月10日,浙江大学于人文领域新设立的学术机构——中华译学馆——正式成立。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出席活动。副校长何莲珍宣读“浙江大学关于成立浙江大学中华译学馆的决定”,并与浙大文科资深教授、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许钧共同为中华译学馆揭牌。


据了解,浙江大学中华译学馆由许钧任馆长,两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和勒克莱齐奥——以及国际翻译家联盟“北极光”翻译奖得主许渊冲任顾问




国内首个,将实现译学馆零突破


余光中曾用“翻译乃大道”形容翻译的重要性。翻译消弭了人类交流沟通的障碍,肩负着人类文明延续、文化传承的大任,并促进世界各国交流。


在中国翻译协会原常务副会长唐闻生看来,文学是直抵人心的交流途径。从小到大,人们通过接触的一个个故事去了解人、了解世界,最终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要让世界了解中国,好的文学作品更是直抵人心。”而沟通两种语言交流的桥梁,便是翻译。


文学翻译作品对人的启发不仅仅是艺术上的享受,更是灵魂的触动、思想的启发,对过去的反思和对未来的畅想。“没有文学翻译就没有文化交流!”全国翻译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黄友义将文学翻译的地位摆在了更重要的位置上。



纵然翻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翻译学科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作为翻译学科的创始人之一,翻译理论家金圣华多年来一直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为提高翻译学科的地位振臂高呼,见证了翻译学科从筚路蓝缕逐渐走上通衢大道的艰辛历程。然而至今,在很多人眼中,翻译不过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简单转换,并不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环顾中外,相比遍地开花的文学馆,译学馆却始终不见踪影。


等到了,终于等到了,多少年来衷心热切地期盼、望眼欲穿地等待,终于等到了今天的大好日子,这个意义重大的中华译学馆终于成立了。”当天上午,金圣华甫一开口,激动之情便溢于言表,三个字便说出了从事翻译研究、翻译实践、翻译人才培养工作的所有人的心声。


立足浙大,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进入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成为了中华儿女共同探索的一个命题。中国文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译介与传播是中华文化对外交流的重要桥梁。但翻译界面临的高水平翻译人才缺乏、文学传播渠道不畅通、文学作品译入译出失衡、翻译家对作家作品的理解有局限性等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


因此,浙江大学中华译学馆的设立正当其时。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指出,浙大始终以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文化为基础,形成了古今汇通、东西互动、中外相知、文理交融的发展路径,浙大将更好地推动学科交叉,发挥中华译学馆汇聚人才、创新资源的平台作用,通过理论的移植、方法的互建、对象的转移等加快打造交叉汇聚、开放包容的世界性的跨文化的交流平台


“中华译学馆,作为国内首家翻译与研究并重、推行中外文化交流的学术机构,为新时代中国文学译介与传播提供了平台。”西安外国语大学校长王军哲肯定道。


这一翻译界的“大事件”,还引得国内外知名作家、翻译家纷纷发来贺信:


莫言在给中华译学馆的贺词中写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勒克莱齐奥写道:“浙江大学中华译学馆的成立,定将为促进科学与人文的和谐、探索精神世界、丰富人类文明作出贡献。”

贾平凹写道:“世界文学就是翻译文学,翻译家是人类精神力量的传递者,文学新生命的创造者。”


全球推广中华文化,译学馆义不容辞


中华译学馆的立馆宗旨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以中华文化为根,译与学并重,弘扬优秀文化,促进中外交流,拓展精神疆域,驱动思想创新。”许钧表示,在这一精神指导下,中华译学馆将在文字、文学、文化和思想4个层面开展工作,培育和培养有人类情怀和国际视野、热爱中外文化、能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做出贡献的新时代人才。




截至目前,中华译学馆获批成立以来取得的成果令人振奋:组织出版“中华翻译研究文库”“中世纪与文艺复兴译丛”。未来还将与商务印书馆等国内知名出版社合作,组织编撰翻译基本理论、外国文学翻译、中国文学与文化典籍对外译介与传播等领域的系列丛书。




已经收到勒克莱齐奥的《乌拉尼亚》手稿,许渊冲的11部翻译手稿、余光中的译诗手稿和郭宏安的多种手稿,以及国内外著名学者、作家、翻译家如韩素音、艾田蒲、范存忠、萧乾、叶君健、叶水夫、草婴、吕同六、白先勇等先生的书信或手稿。未来,还将继续征集中外著名作家、翻译家与思想家的手稿与书信,在整理的基础上展开研究。


许渊冲作品手稿

----------

未来,中华译学馆还将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传播优势和受众优势,举办思想家和作家对话论坛、开设翻译家讲座,以多种形式向世界传播中国的故事和声音,探索更有成效的普及机制,最终实现中华优秀文化的全球推广。


文字作者:浙江大学微讯社 张佳楠

摄影记者:朱原之

部分图片来源于中华译学馆

今日编辑:浙江大学微讯社 沈丹琼 | 芷凌

责任编辑:李灵


推荐阅读


1.“小学院”闯出“大天地”!敢问路在何方?

2.和自己的手机有一项“霸王条款”,这位浙大学霸28门课程满绩,跟难题“死磕到底”!

3.超明星导师团坐阵!浙大首开“期刊论文写作与学术报告”课,你与顶尖期刊或许只隔一个它!

4.终于等到你!“生命种子”成功注入体内,丽水18岁高考状元将重回浙大校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