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5000多天,见证浙大“戏精”的诞生!

请收藏 浙江大学 2019-05-24


2003年11月16日晚,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临水报告厅里,一场名为《金锁记》的话剧悄然上演。八盏台灯凑成的灯光设备照亮了舞台,也照亮了那群年轻人的梦想。那天晚上,浙江大学梵音剧社成立了。


2003年梵音剧社《金锁记》演出现场


2018年12月6日晚,浙大紫金港剧场门口人头攒动,前来看剧的师生队伍又一次从剧场门前延伸到了阳明桥上。梵音剧社年度大戏《北京人》即将上演……



从2003到2019,16年来,去看一场梵音的演出已成为浙大人必做的事情之一。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份浙大人共同的回忆。


戏比天大”:怀揣草根之心前进


北京人艺有一个信条“戏比天大”,梵音剧社的社员们也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十多年来,幕起幕落,从临水报告厅到下沉广场,再到永谦剧场和紫金港剧场。梵音剧社用一出出精彩的好戏吸引了无数师生的目光,也用一出出高品质的剧目诠释着“戏比天大”。


梵音剧社演出现场座无虚席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梵音剧社,有几个经久流传的小故事,时刻提醒着社员们不忘初心,秉持草根之心继续前行。


01

一群“抠门儿”的孩子

梵音人以“梵音红”作为自己的标志性颜色。可最初选择红色的原因却有点尴尬,不是为了表达梵音人热情如火,也不是为了体现这是“舞台幕布的一角”,而是因为——便宜!




剧社成立之初,社员们第一次去印社服,找了很多家文化衫店都因为价格太贵没能成交。机缘巧合中,社员们意外发现批发市场正好有一批红色短袖T恤低价处理,便果断地将其定为社服!而“红色”也就意外地成了剧社的标志色。



对于服装道具,梵音剧社一直有着自己的原则:能借的绝不用租的,能做的绝不用买的。当然,最好是“捡来”的! 


“我们本就只是由学生组成的业余社团,每部戏可能只演出一两场,如果都要花钱买服装道具的话,太奢侈了!”曾经的梵音社员,如今的梵音指导老师李萌说。


为了搭建一个适合的场景,你会看到社员们通宵达旦地干着蹩脚的木工活;为了节省经费,你也会看到一个个漂亮姑娘们在废品回收站里兴致勃勃地寻找适合的道具原型。



这是2011年《窝头会馆》的剧照。图片中这个栩栩如生的小院,一砖一瓦都是社员做出来的。而角落里那一只泥塑的关公像,则是用15元1平米的厚泡沫板粘起来,再用小刀雕刻成的,加上颜料总造价不到70元。



话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里用五合板切割成型再贴纸加工成的步枪



纸糊的屏风,正面是一个场景,背面是另一个场景


梵音人就这样把“抠门儿”进行到底。


在梵音内部流传着一本名为《怎样使缝纫机好用》的“自修教材”。协排话剧《求是魂》时,副导演夏平同学用剧社的电动缝纫机自己缝了一床旧式被套作为道具,演出时把自己的被子塞进去成型,演出后被子带回寝室继续用。



虽然梵音人个个“抠门儿”,面对剧社却是十分慷慨


2010年,剧社排演杨绛先生的话剧《称心如意》,四个家庭的舞台背景,舞美选择了用四幅国画的明暗来表现,这四幅2米宽8米高的水墨画是2010级社员林青洋用近1个月的课余时间画就的。演出过后,曾有人找到她想以2万元的价格买下这四幅画,被她婉言谢绝了。她说,这组画是送给剧社的,多少钱都不卖!



“不疯魔,不成活”

02

梵音剧社的社员们没有一位是表演或艺术专业出身,当这些业余的学生想要演出一部真实打动人的戏剧,比专业演员更要下一番苦功夫。


没有理论知识,就去选修和旁听学校为数不多的戏剧欣赏和实践课“偷师学艺”;没有口条身段,就每周练声练舞提高基本功;没有瞬间飙泪的演技,就靠真心投入,与角色共情。


梵音剧社《恋爱的犀牛》剧照

《恋爱的犀牛》是一部深受校园剧团喜爱的先锋戏剧作品。里面的主角马路和明明的极致情感,每每上演都能给观众带来极大震撼。但两位主演身上的压力也不是常人能体会的。剧社第三版《恋爱的犀牛》的男主角佟欣雨,就经历过这样一个过程。


专业演员可以把情感演出来,而我们只能让自己变成那个角色。”每个熟知他的人都会这样评价:“老铜”演完马路变了一个人几个月来全身心的沉醉,反复的爆发,让他从一个阳光大男孩变成了一个深沉内敛的人。多年后他又回到原来的样子,回忆起那一段,佟欣雨还会说“马路在我身体里住了很久”


佟欣雨,2007级统计学专业,现在北京从事专业戏剧编导工作,有《燃烧的疯人院》等作品。


2012年,学校筹备记述竺可桢老校长一生的大型话剧《求是魂》,梵音剧社全部骨干进组。2009级广告学专业的社员都兴鸿荣幸地得到了全剧最难的“老年竺可桢”一角。拿到角色后,他硬是读完了全套400万字的《竺可桢日记》和竺校长撰写的其他文章,每次排练他都是最投入,待得最久的那一个。


都兴鸿,现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工作


全国巡演的时候,所有人都说,这个老年竺可桢太像了!但他并没有开心地笑起来,而是沉浸在老年竺可桢的气质里,用老气的话剧腔说:“谢谢你们,我会继续努力!”


“对舞台,我们一直心存敬畏。只要站在台上,灯光亮起,就一定要以最饱满的感情,最集中的精力,大家心往一处想,拧成一股绳,自豪而谨慎地把演出做到最好。”在剧社待过10年的一位老社员这样说。


梵音剧社电影改编话剧《那时花开》荣获2005年中国杭州大学生电影节二等奖


16年来,梵音人共排演大中型话剧、先锋艺术话剧和原创校园话剧40余部,各种演出80多场,其中原创话剧6部,一部荣获浙江省大学生戏剧节“优秀剧目奖”。他们将“戏比天大”这句话牢牢记在心上。


人比戏大:戏里戏外热度不减


16年,5000多个日夜从指缝间淌过,几十出离合悲欢、嬉笑怒骂的戏码,上演在梵音的舞台上,也上演在梵音人的生活里。


在梵音,社员们相约出游,相约看展,相约毅行……在一次次戏里戏外的碰撞中,社员之间的情感越来越浓,亲如一家。


戏剧是件很有仪式感的事,生活也是。梵音人绝不会错过任何重要的节日。每年的“生日”都会组织纪念活动,小到吃蛋糕,大到办戏剧节。




每年的12月31日,剧社的固定节目是包饺子。一群“新手”七手八脚包出参差不齐的“作品”,然后一起笑着品尝,在新年钟声快敲响时一起到文化广场许愿。



巧的是,几乎每一年都有梵音的社员在“新年狂欢夜”的晚会上做主持、演节目。有一年的冬天特别冷,狂欢夜的后台又不避风。有心的老社员跑到校外超市去买了十几个“暖宝宝”,放在衣服里捂热了,跑到后台塞进每一个梵音演员和主持的口袋里。


一起制作舞台背景


社员们常说,“在梵音,总有家的感觉。” 剧社前指导老师李五一坚持为每届毕业生组织送别活动,还经常自掏腰包请大家吃饭,给大家买带有浙大标识的纪念品,提醒每个梵音的孩子记得常回家看看。


如今,李老师已经退休,依然一场不落地看遍剧社的演出,参加梵音情侣们的婚礼……



梵音人把梵音精神总结为“人情味、荣誉感、大众化”。人情味,就是重感情,有温度;荣誉感,就是敬畏舞台,尊重艺术;大众化,就是不只做“阳春白雪”,把梵音的温度传递给每一个人。


梵音:曲不终,魂不散


每一出戏都有要谢幕的时候,喜悦中又带着不舍,但对于每一代梵音人来说却总是曲终,人不散;对于梵音剧社来说更是曲不终,魂不散。


最后,让我们跟随相机胶卷,回到梦开始的地方。2003年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一个叫田甜的女孩勇敢地叩响了当时紫金港校区学工委的大门——一个“即将”跨越十余年的梦想由此开始……


2003

《金锁记》(原创)

2004

《像鸡毛一样飞》

2005

《费加罗的婚礼》

2006

《小井胡同》

2007

《哗变》

2008

《倾城之恋》

2009

《什么爱不爱的》(原创)

2010

《称心如意》

2011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2012

《借我一个男高音》

2013

《殊途》(原创)

《凫傒吟》(原创)

2014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2015

《红色的天空》

2016

《青蛇》

2017

《守岁》

2018

《之江情书》(原创)


你看过梵音剧社的剧吗?

你与梵音有什么难忘的故事?

欢迎在留言区与我们分享哟~


文字记者:李灵 | 夏平 | 张明炜

图片来源:由梵音剧社提供

今日编辑:浙江大学微讯社 韩诗雨

责任编辑:金云云



推荐阅读

1.浙大校长吴朝晖:努力构建以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

2.7天限时下载!浙大高颜值PPT模板上线,展示想不出彩都难~

3.膝盖还好么?大二本科发表SCI综述,这才不是一个没有故事的男同学!

4.开课18载人气超高,浙大这门爆款课你Pick了吗?


为梵音剧社点个好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