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师课|J.M.库切评约瑟夫·布罗茨基《小于一》等随笔

2017-03-09 浙江文艺出版社

高阶文学

《异乡人的国度》

  【南非】J.M.库切/著书

汪洪章/译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文学评论精选

作者简介

关于“J.M.库切”

1

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和学者。囊括所有国际文学大奖,并两次获得布克奖,是英语文学中获奖最多的作家。

2

南非开普敦,先后在南非和美国接受教育。库切学识渊博,在文学、哲学、社会学、伦理学和宗教方面造诣颇深,是一位学者型作家。

3

有《等待野蛮人》《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耻》《凶年纪事》《耶稣的童年》,以及自传体三部曲《男孩》《青春》《夏日》等作品。

简介

关于本书内容

《异乡人的国度》精选了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J.M.库切写于1986至1999年间的26篇文学评论。库切开篇便提出“何为经典?”之问,并在艾略特、巴赫和赫伯特的作品与观点中寻找答案。他接下去就笛福、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18、19世纪文学大师,以及里尔克、卡夫卡、穆齐尔等现代主义德语作家进行深入讨论。同时,还剖析了博尔赫斯、布罗茨基、戈迪默、奥兹、拉什迪、莱辛等20世纪文学巨匠。优雅细腻的文字和极高学术价值使之成为不可多得的文学评论集。

一场难得一见的文学盛宴

书评

精彩书评摘要

《纽约时报书评》

身兼世界知名作家和学者,像库切这样的人实属罕见。这部文集兼具小说家的慧眼和理论家的执着。

《波士顿环球报》

这部文集蔚为大观,所收均为言之有物、见解犀利的随笔和评论,其作者可谓世界顶级小说家和批评家。

《俄勒冈人》

如果你在寻觅一本既能说明文学问题又能提供读书样板的书,翻翻《异乡人的国度》。

书摘

《约瑟夫·布罗茨基的随笔》

1986年,约瑟夫·布罗茨基发表了随笔集《小于一》,其中的部分随笔是从俄文翻译成英文的,其余的都是直接用英文写成的。 从两者中,我们皆可以看出,英语作为母语对作者所具有的一定的象征意义:发自内心的对W.H.奥登的敬意,后者在他1972年离开苏联时,费尽心机为其铺平了道路。他认为奥登是20世纪英国最了不起的诗人。另有一篇是用来回忆父母的,他离开苏联时,父母未能随行,仍住在列宁格勒。 尽管父母不断请求苏联当局允许他们出国探望儿子,但始终未得到批准。布罗茨基解释说,他之所以用英语写这部随笔,是为了用这种自由的语言向父母表示敬意。

 

《小于一》本身是一部杰出的作品,完全有资格与布罗茨基的诗集《言辞的片断》(1980)和《致乌拉尼亚》(1988)相媲美。 这部随笔集中另有一部分文字,是很有权威的评论文章,所论作家包括奥西普·曼德尔施塔姆、安娜·阿赫玛托娃、玛琳娜·茨维塔耶娃以及布罗茨基特别喜欢的一些前辈诗人。两篇生平自述性质的文章写得都可称得上精品:一篇用来回忆父母,另一篇就是用作书名的“ 小于一”,写20 世纪50年代自己在列宁格勒那使人感到麻木无聊的环境中成长的经历。


集子中还有几篇属于游记类文字。 如伊斯坦布尔之旅,让他觉得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和莫斯科就像第二、第三罗马帝国似的,进而引出西方对于他这样的西化的俄罗斯人的意义。 最后,随笔集中还有两篇写得非常精到的文学批评文章,阐释(“ 分析” ) 了他所激赏的具体诗作多篇。 文学批评可说是布罗茨基的拿手好戏。


1995年,《论悲哀和理性》问世,集子中收有他后来续写的二十一篇文章。 这些文章中有一部分写得与《 小于一》中的最佳篇水平不相上下。 比如,其中的《 战利品》,形式典雅,笔调轻盈,继续写自己年轻时所经历的或有趣或令人痛心的往事,用一些冲破封锁而进入苏联的西方东西———如电影、爵士乐以及罐装腌牛肉、短波收音机———来探讨西方对苏联人究竟意味着什么。 布罗茨基说,他这一代俄国人可说是“真正的西方人,也许是绝无仅有的西方人” ,因为他们曾用情专一地刻苦钻研过西方的这些东西,把玩得也很富于想象力。

 

在自述生平经历的文章中,布罗茨基从来不提20 世纪60年代。 而正是在20 世纪60年代,当局给他加了个社会寄生虫的罪名,他因此而获刑,被发配到苏联很远的北方去劳改。布罗茨基在文集中只字不提20 世纪60年代,很可能是故意的:拒绝把自己的伤痛展示给别人看,这是他令人钦佩的一贯个性。 ( 他曾经对一批学生建议道:“ 千万别把自己当受害者看。”《论悲哀》,第144页)

 

集子中的其他一些随笔则继续《 小于一》中的话题。与奥登的对话开始于《 拍影子的马屁》,到《 致贺拉斯》 中则继续这一话题;而本集中的一些分析、评论托马斯·哈代和罗伯特·弗罗斯特的长文与关于茨维塔耶娃和奥登的诗歌评论文字,性质大致相仿。


不过,从整体上看,《 论悲哀和理性》 不如《 小于一》 那样感人。 其中,只有两篇论文———《 向马可· 奥勒留致敬》 (1944) 和《 致贺拉斯》———可以说明显进一步深化了布罗茨基的前期思想,而其中有几篇只不过是凑数的文字。比如,写得未必可信的对一次作家会议的不满回忆(《旅行归来》),以及几篇毕业典礼演讲辞。 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在此前的文集中只能算得上随意谈谈的一些奇谈怪论,到了《论悲哀和理性》中,竟堂而皇之地成了构建其系统语言哲学的确定部件。

相关推荐

《内心活动》

 
【南非】J.M.库切/著

黄灿然/译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文学评论精选。


《小于一》

 

【美】约瑟夫·布罗茨基/著

黄灿然/译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经典散文集

阅读   出版   想象

 编辑|小B    出品 |  浙江文艺  

阅读推广、作家活动、媒介宣传等

合作联系:651416087@qq.com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购买《异乡人的国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