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杏林妙手绘春色——记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谭皓

太原日报 2022-06-22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初夏的清晨,阳光透过玻璃窗暖暖地照进诊室里,谭皓穿上白衣,开启一天的工作。问诊、把脉,下医嘱、开处方,银针飞舞,推拿正骨……十余载光阴流逝,市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兼康复二科负责人谭皓在中医临床辛勤耕耘,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不断钻研新业务新技术,努力传承发扬中医药文化,用实际行动践行白衣天使的职责和使命。




耳濡目染 立志从医


  爷爷是一名老中医。从小,谭皓翻着医书、药方识字,玩着火罐银针、闻着草药香气长大。


  高考填报志愿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山西中医药大学(原山西中医学院),毕业后成为太原市中医医院的一名中医。


  “中华医药博大精深,这片沃土有着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宝藏。”谭皓感慨道,屠呦呦院士在翻阅古籍《肘后备急方》时,从“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记述获得灵感,成功提取出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谭皓决心从前人手中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身为青年中医,谭皓将勤学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说:“想要当好中医,脑子里少不了古籍、方剂。”《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中医经典成了谭皓的闲暇读物。他还熟知中医历代名医大家的经典著作、学术思想、治病经验。


  除了知识储备,还需要名师指点。谭皓先后跟随多位名老中医学习,通过跟师学习,开阔了诊疗疾病的辨证思路,积累了许多治病经验。他也从当初的实习医生逐渐成长为科室负责人。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谭皓主动请缨,加入援鄂医疗队,奔赴武汉战“疫”最前沿。作为太原市援鄂医疗队中唯一一名中医大夫,谭皓辗转硚口武体方舱医院、袁家台医院,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为患者把脉问诊,发放避疫香包,带领大家打太极、做八段锦、练静气功。在医疗队驻地宾馆,他用熏艾灸的方法为房间消毒,为队友们提供中医药保健服务。


  参加援鄂医疗队的经历,让谭皓更深刻地认识到生命之可贵、医生之价值,也激励他不断提高医疗技术,帮助更多患者战胜病魔。




深入挖掘 中西结合


  2021年出任市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兼康复二科(阳光汾河湾病区)负责人以来,谭皓将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所记载的人迎、寸口脉法,运用到临床实践中,通过针药结合治疗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尤其治疗不寐病(睡眠障碍综合征)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陈先生每天只有三四个小时的浅睡眠,整天昏昏沉沉,精神不好。根据人迎、寸口脉法,谭皓为其制定了针灸及口服中药的治疗方案。复诊时,陈先生高兴地说:“谭大夫,真神啦!扎了针、吃了中药,我能踏踏实实睡足6个小时,人也精神多了。”


  在学习中医理论的基础上,谭皓也非常注重西医知识的学习。他积极协调本院与省内三甲医院联合培养风湿免疫科人才,通过聘请知名专家到市中医医院坐诊、带教的方式,使本院医护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得到提升,尤其对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脊柱相关疾病、免疫复发性流产、亚健康等病症有了独特的诊疗手段。赵女士因患有风湿病,身体多处关节肿痛,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谭皓为其施以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经过两周治疗,赵女士关节疼痛感消失,兴奋地说:“我又活过来了!” 




传承经典 发扬光大


  经过临床实践,谭皓发现以人迎、寸口脉法结合经络理论体系遣方用药,并配合针、药治疗,不仅能提高疗效,还可以提前发现患者脏腑阴阳失衡问题,达到早发现、早治疗,真正实现“治未病”。


  传承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谭皓和同事们还从治未病角度出发研发多款膏方,其中秋梨膏、失眠膏、健脾膏等膏方,深受患者认可。工作之余,谭皓还积极参加各种中医药科普宣传活动。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瑰宝。”谭皓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中医与现代医学理念相融相通,更好地解除患者病痛,服务百姓健康。



近期热点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①:转型发展逐日新


离我最近的核酸采样点在哪儿?关注这个公众号,一查就知道了

记者:郝晓炜

图片来源:太原市中医医院

责编:任蕾

版式:谢姣姣


▼ 打开名片关注

          本微信平台所发布的文章,除标注【原创】外均属网络转载,不代表本微信平台观点,如有不妥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删除。 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351-8222094 举报邮箱:tyrbsjb@163.com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下载太原日报新闻客户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