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强国观察】世界惊叹:这件事,只有中国能做到!

2017-10-18 先锋

点上方蓝字“先锋”快速关注

声明: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号立场,仅供交流参阅。

来源:中国搜索

“中国发展太快了,在其他国家要数年才能完成的工程,在中国一年甚至几个月就做好了”,对于很多了解中国、能说中文、甚至生活习惯变得中国化的在华外国人来说,令世界惊叹的“中国速度”、“中国成就”只可能在中国发生。

不仅如此,他们吃着黄焖鸡米饭,享受着中国“新四大发明”,用拔罐强身健体,从“一带一路”合作中受益,点赞中欧班列。这些也许已经你习以为常,可老外却非常羡慕,纷纷向中国点赞!

        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

弗朗索瓦年近60,他在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联办)工作已经15个年头,目前是负责电台的官员。

“我第一次去中国是1984年。在上海逗留近一个月期间,我只碰到了两个在中国做生意的外国人。”弗朗索瓦回忆道,“当时中国改革开放不久,许多瑞士人对中国感到既遥远又神秘。我第一次去中国时,我母亲还再三提醒我要注意安全”。 

初访后至今,弗朗索瓦已来华数十次,或旅游,或看望朋友,足迹遍及北京、上海、云南、广西、贵州、西藏等地。“中国不少城市,隔几年再去往往会认不出来,像变了一个城市。”弗朗索瓦感叹说。

与弗朗索瓦不同,空客中国区董事长博龙第一次踏上中国土地已是2004年。尽管此前他已经知道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但北京的现代化程度还是出乎他的意料,满大街崭新的汽车、林立的现代化高楼让他十分震惊。他说,这些年北京越来越朝着国际化大都市方向发展,鸟巢、国家大剧院、央视大楼等现代化建筑,与北京悠久的历史传统融合,让这座城市格外有魅力。

“我在中国这14年中,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空中客车在中国也经历了众多重大历史事件,我是一名见证者也是亲历者。对我个人来说,天津A320总装线的成立格外让人难忘和感动。”博龙回忆,2005年整个项目还只是一个想法,如今天津总装线已经交付了近330架飞机。2005年7月份,A320天津总装线厂房刚刚破土动工,到2008年6月份,已经交付第一架在天津总装的A320飞机。“4年对于这样一个复杂庞大的项目来说是很短暂的,这种高效和快速只可能在中国发生。”他说。

       在中国的工作越来越忙

出生在新加坡的黄康,1995年作为新加坡航空公司的员工,被派到广州和北京工作,事业从中国起步。

当时,旅游市场刚刚开放,许多中国人出国旅游,主要是飞新马泰。办护照和签证的整个流程非常复杂,出国旅客办理出关手续也很繁琐。黄康回忆:“我们作为航空公司的工作人员,也感到非常紧张,经常是飞机快要关舱门了,还有一些乘客匆匆忙忙赶到登机口。”

2016年春天,黄康加入美国达美航空公司,来到上海,担任公司大中华区及新加坡总裁。

“20多年前,我当时的上班地点是广州老白云机场,还有北京的1号航站楼。如今,广州有新白云机场,北京早就有T2和T3,新机场也在建设当中。航空、高铁、高速公路,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缩影。”作为中国航空业发展变化的见证人,黄康告诉记者:“中国市场除了变化大、变化快,最重要的一点是机会多!”

像大多数对时间和数字很敏感的德国人一样,德国中心CEO夏建安清楚地记得,1995年1月份,自己第一次来到中国。

当时的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如火如荼。夏建安的主要工作,是为进入中国的一些德国中小企业开拓中国市场业务提供咨询服务。他说,在中国工作越来越繁忙。

如今,德国不少中小企业在中国逐渐发展壮大。谈到20年来德国公司在中国的变化,夏建安总结了几条:

第一,以前德国公司选择地址主要是北上广,现在可以在200多个城市中选择。

第二,以前中国市场对德国公司来说是起步阶段,他们来中国主要是看一看,作一些尝试,即使犯错,对公司整体的影响也不是很大。如今,中国市场占德国公司很重要的战略位置,必须谨慎。一旦出错,风险非常大。

第三,以前是德国高科技更多地引进到中国,现在中国和德国在科技上几乎达到了同一个水平。

                   最大改变是人的精神面 41 28911 41 11865 0 0 4425 0 0:00:06 0:00:02 0:00:04 4425

史蒂芬是美国人,过去的18年里,他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中国。去年,他与妻子及他们的5个儿子搬回长沙。在这之前,他们一家在西宁生活了6年。

谈及这次回到长沙后他所感受到的变化,史蒂芬这样形容:“我的感觉是不知道我们置身在哪个城市,虽然我曾经在长沙住过很长一段时间。”史蒂芬回忆说,他最初到长沙是1999年。“那时候,长沙有很多地方的路泥泞不堪。后来城市不断发展,长沙在逐渐扩大、扩张。现在到处都是高楼大厦,以前的老街区都变成了又大又宽的柏油路。”

“除了城市的变化,我在中国的这些年,看到的最大改变是人的变化。”史蒂芬颇有体会地告诉记者,他看到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去国外旅游。通过旅游,开始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习惯等。

               非洲留学生感受中国"年味"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争取到境外出差,出国学习、考查或者深造。除了掌握新技术,他们也学习了新的思维方式。回国以后,他们能创造更多的价值。”在史蒂芬看来,这是一种前进、向上的变化。

潘淑娜来自捷克,2012年获得上海财经大学的奖学金,实现了她来中国深造的梦想。

“这几年,我发现中国人越来越自信。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国家越来越强大,中国现在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之一。”潘淑娜认为,这种自信来源于开放,她看到中国人特别喜欢出去旅游,乐于结交各地、各国朋友。

“中国人很自信,特别是年轻人,他们的变化最明显。”在潘淑娜看来,很多年轻人知识面更广了,追求更高了。“有很多年轻人不只是把实现好的物质生活作为目标,还非常关注如何能获得精神上的充实和满足。他们非常努力,在不断地探索。”


               把“中国速度”带给全世界

法航荷航集团大中国区总经理顾瑞新,对中国最早的印象源自于20年前他母亲来中国旅游时拍摄的录像。现在的中国和他记忆中的中国,简直是两个世界。

中国的发展涉及方方面面,但让他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数字化和电商的发展步伐。特别是随着微信支付、支付宝、银联支付的出现,现在出门都不带现金了,可以随时随地用手机完成支付。“现在我回到欧洲出门需要带现金的时候,就觉得自己比较老土。这一切变化都是过去几年内发生的。”他说。

另外一个让顾瑞新感触颇深的变化就是共享单车的普及。如今,虽然街上骑普通自行车的人很少见了,但中国仿佛又回到了传统的自行车大国时代。荷兰是个自行车王国,随处可以看到很多单车,但它们不是共享单车。

这些年,中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的联系愈发紧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就业、创业,积极融入中国社会,感受中国变化,需要在中国实现个人价值和愿望的机遇。顾瑞新、潘淑娜、史蒂芬等人就是其中的代表。在他们眼中,在中国的经历成就了他们的愿望,中国是他们心目中的“梦想之地”。

这些年,中国的发展速度令全球瞩目,中国模式让世界震惊!连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都纷纷自叹不如。

这些年,比“中国速度”更值得骄傲的是,中国有把“中国速度”带给全世界的胸怀和格局。

中国要的,是共同发展!把世界联系到一起!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g0561w5euy3&width=500&height=375&auto=0

(注:转载的图文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尽快告知,本号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