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经济观察】深圳沸腾了!GDP首超香港,下一个会是北京吗?

2018-02-05 蜜姐 先锋

点上方蓝字“先锋”快速关注

声明: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号立场,仅供交流参阅。


最近,深圳发布了年度重磅统计数据!

深圳市统计局发布的深圳2017年经济统计数据显示:深圳2017年GDP达22438.39亿元,位列全国第三。成为继上海、北京之后,第三个突破2万亿元大关的城市。 

那么,根据这份最新的报告数据,深圳凭借2.24万亿的GDP不仅甩开了广州GDP近1000亿,,成为中国GDP第三城;而且且也首次超过香港的GDP水平。 

按照香港特区政府预测数据,对应的GDP约为人民币2.18万亿,已经明显低于深圳。 

一语成谶,之前大家的普遍预期,果然实现了!

 图:港深GDP走势图

想当年,深圳只不过是香港身边一个不怎么被看得起的穷邻居,也是一个忠诚的小学生,时常用崇拜的眼神望着一水之隔的繁华。

图:1980年的深圳

然而风水轮流转,只不过四十年时间,深圳发展却是一日千里,不但从跟跑实现和老大哥并跑,现在终于弯道超车了!

图:现在的深圳




(一)


过去你对我爱搭不理、现在我让你高攀不起! 

短短数年之间,当年的老大哥香港为何却被穷小子深圳实力碾压呢? 

先问你一个问题,现在一国或者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比拼的是什么? 

答案就两个字,创新! 

我们知道,香港的发家是靠承接国家产业转移,从而晋升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短时间内迅速地崛起为一个富裕的发达经济体。 

然而成也萧何败萧何,香港是靠金融、物流、服贸、旅游等传统支柱行业崛起的,然而现在也被这些传统产业尤其是房地产行业重度捆绑,缺乏创新的内生动力,从而错失了当下的互联网红利。 

在互联网经济兴起初期,董建华曾颇有战略眼光地提出建设“数码港”,但最后却变成了一个地产项目;后来的“矽港”项目,依然没有做成。 

1997年香港就开始使用八达通,当时十分先进,现在依旧是八达通,在移动支付方面毫无进步可言。 

我们都说香港的金融业发达,然而却是老气横秋。香港买保险是一对一服务,然后在手持的IPAD终端下单。在所有的开发系统都是本公司的IT部分研发。所有的终端只支持触摸笔,系统常常崩溃或者卡住。 

据说,在休息室需要连接WIFI时,还有个老太太专门负责发放小纸条,上面写着WIFI名字和密码。 

最为搞笑的是,此前香港某报居然公然刊文称“有信用者不用支付宝”! 

香港有“东方明珠”的美誉,从太平山山顶眺望维多利亚港,星光璀璨、无比繁荣,而如今霓虹灯依旧闪烁,而香港却繁华不再。 

被大财团长期把持的香港经济,不仅导致了对传统经济结构的路径依赖,而且导致了社会阶层固化、财富永远集中在最少数人手里,这种机制下谈何创新?即使有了正确的创新意识,在体制羁绊下,也会被扼杀。 

若是缺乏增长的新动能,曾经才华横溢的江郎,现在也要泯然众人矣! 

反观一河之隔的深圳却凭借“创新二字”异军突起,在金融、科技领域的创新不断迭代,逐渐成为了东方的硅谷,甚至有超越硅谷的可能。 

根据对国际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PCT专利数据库的分析统计,截至2016年底,深圳累计PCT专利69347件,连续13年居全国各大城市首位。就国际排名来看,深圳位居世界第二,仅落后于日本东京,但领先美国硅谷、韩国首尔、法国巴黎、美国纽约等城市。 

创新之城、科技之城,也就是未来之城!




(二)


高歌猛进的深圳,已经超越了广州、香港,那么,下一个目标会是北京、上海吗?


图:北上深GDP对比图


深圳的最大优势在于创新,而深圳的创新之源又在哪里? 

二十一世纪最稀缺最重要的是什么? 

金钱? 

当然不是,最重要的是能够创造出新的金钱、新的增长点的人才!有了人才,就能有一切! 

深圳作为移民城市,最大的优势就是开放,愿意学习和接纳一切先进的技术和文明,也愿意接纳一切有梦想、有潜能的人才,也因此有了源源不断的创新与活力。 

 “来了就是深圳人”!这句全国皆知的背后,是深圳为吸引人才而推出的种种惠民政策。 

自2011年始,深圳市推出“孔雀计划”,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给予人才、创业和住房等补贴。

 2015年,深圳市政府为了吸引更多的优秀毕业生,针对毕业生推出了租房补贴政策。 

整体来看,深圳市的惠民政策种类繁多,涵盖了教育、高校毕业生就业、培训、创业、老年人补贴在内等多项福利政策。 

这些惠民政策,不仅对人才打开了大门,欢迎人才的流入,而且为人才的发展创造了更适宜的环境。 

而傲慢的北京、上海,却对人才关上了大门。 

我们来看看北京的控制人口目标——2020年之前,北京全市常住人口总量要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而截至2014年底,北京常住人口的总数已经达到2151.6万人。这就意味着,6年内北京常住人口增加不能超过148.5万人。 

上海更严——2020年前总人口不超过2500万,但在2014年底其常住人口就已经达到2425.68万人。这就意味着,6年内上海常住人口增加不能超过74.32万人。 

由于严格的入户条件,你在这两个城市,有钱也未必买得起房。 

比如咪蒙,作为一个外地人,即使月入千万,也没资格在北京买房。她在自己的公号里为儿子上学求助:我以前总觉得自己只要努力赚钱就好,但现在发现,有些事我用钱都解决不了。 

此前有一则消息,北京居委会一个月工资2k出头的工作,一大把名牌大学毕业生抢,就是因为干满3年可以申请调户口。还有人在下面回复,“只要能解决北京户口,什么工作都能接受”。 

别说入户了,就算是申请居住证也很难。 

一位网友曾经如此感慨自己在北京的经历—— 

“申请居住证而已,又不是入户,要不要这么夸张?同住的三四个人特意定了闹钟,凌晨起来排队抢名额,结果秒光,一个都没抢到。这要放在深圳,早就入户了吧!” 

不怕你不努力,怕的是你拼尽全力之后还是活得没尊严。 

在北京、上海提高了门槛、制定了无比严格的积分落户政策的同时,深圳却敞开了大门,只有2个基本等同于没要求的要求——“大学生”“45岁以下”。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深圳的人口在增加,而北京上海的人口却40年来首次出现了减少现象! 

深圳统计局公布的人口数据显示,2017年年底深圳常驻人口为1252.83万人,比2016年年底的1190.84万人,激增近了62万人。  

北京市统计局官网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170.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2万人,下降0.1%。 

上海市统计局官网数据显示,2017年末,上海常住人口为2418.3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37万人。 

北京、上海严厉的人口控制措施的一大弊端是,很可能使其错失现在一文不名,后来却潜力无限的年轻人。 

华大基因就是例证之一,1997年华大基因在北京成立,2007年因在第二代高通量基因测序仪的投资上与中科院产生分歧,华大基因南下深圳,开始新一轮创业。 

创始人之一汪建如此感慨——华大基因创立之初,被外界认为“不是疯子就是骗子”,但最后被深圳“这个很不一样的地方”接纳了,他很感谢深圳的包容。 

对于北京和上海而言,香港的经历已经敲响了警钟——在失去传统经济动能优势的同时,人口已步入迟暮之年,生育率急剧下降,从60年代的5.2下降到2014年的1.12。 

当一个城市的人才渐渐减少,当一个城市的人口渐渐老去,负责生产创造的人才数量快速下降,谁还能为这个城市支撑起一个美好的未来?


尾声

 

未来城市之间的竞争,必定是人才之间的角逐,这点从去年以来各个一二线城市的“抢人大战”就可一窥全局,那么,在这场争夺战之中,谁会是最大的赢家呢? 

现在“北上广深”的座次已然变成了“北上深广”,那么这个排位,未来会不会进一步变化呢?

 (注:转载的图文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尽快告知,本号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