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世界教育前沿论坛成功举办!扫码看回放
2018年10月21日,首届世界教育前沿论坛在深圳前海盛大开幕,国内外专家学者齐聚深圳探讨“学习的革命”。
本次论坛由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主办,以“学习的革命:学习科学引领教育未来”为主题,组织与会者讨论了如何把“学习科学”的最新成果应用于教育和教学实践,分享探讨“学习科学”带来的教育变革。
本次论坛邀请了来自国内外众多对“学习科学”有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教育专家莅临,包括: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学习科学研究员Andrea Chiba,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前校长杜宁凯(NicholasDirks),香港大学原副校长程介明,教育部信息化专家组秘书长、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任友群,深圳大学特聘教授、深圳神经科学研究院院长谭力海,美国“特许学校之父”魏克礼(ChrisWhittle),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脑科学教授Ross Cunnington,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生物医学科学教授罗伯特·兰特(Roberto.Lent),香港教育局前副秘书长陈嘉琪,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叶文梓,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陆慧英等。
朱永新主席代表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致辞
主旨发言(第一部分)
董 奇
北京师范大学 校长
国家脑科学与认知科学创新引智基地负责人
学习科学与中国教育未来发展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学生从事的各种学习,都有相应脑基础。脑发育有其自身规律,制约着学生的认知、 行为、学习特点。通过研制基于大规模人群的精细脑发育图谱, 我们有可能更好地了解学习功能及其相关脑发育的特点,有可能更早、更准确地认识脑发育过程中的问题。随着对脑与认知、学习及其发育规律的深入认识,就有可能更加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的能力,进而有可能结合认知行为和脑发育指标,实现准确预测脑智发育问题,引导精准干预,推进个性化教育。
Andrea Chiba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学习科学研究员
学习科学的形成及应用
我们可以看到,大脑的发发育是差异性非常大,这个要花很长时间达到大脑的成熟发育,之前我们然为大脑的乏发育过程也能够让我们重新思考和教育的过程,我们之前提到学习标准和教育标准,我们是否能够真正去思考一下,我们是不是真正了解不同大脑的分化先线发育,最终达达成的结果偶我们没有办法预期,了解这种个体化的差异非常重要。通过脑科学不断夯实学习的过程,到底在我们大脑变化过程中,如何和我们环境相应呼应,不管神经突出是取决于一个孩子在环境的暴露。
任友群
教育部信息化专家组秘书长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学习科学的使命
人是如何学习,这个研究我们有进展,接下来问题如果促进人的学习,作为学习者的搭建也好,环境建构者也好,怎么建构属于他的知识,谈到人的种种方面,计算机飞速发展,包括三四年以后,人工智能变成很热词,我们对这些东西解读有共识。学习科学的使命之一就是我们关注真实的学习,而且要多学科一起研究学习科学。另外我们所想做的是符合国家改革开放教育的目标。我们学习科学不仅仅是是一个理论,我们最后要落地到普通中小学。
Nicholas Dirks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第10任校长
高等教育学习特征之反思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教学得出研究,所以每个人学习的速度,节奏不一样,学习非常有个性化,我们在成就学习有动力,由有刺激的不断进行辅导,学生只有自己主动承担学习责任,所以学习的内容本身不是最重要,学习的发生过程更重要。
谭力海
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 深圳大学特聘教授
深圳神经科学研究院院长 香港大学终身教授
脑科学研究对语言学习的启示
过去十几年,学界对人脑加工中文的脑科学研究发现,中文的大脑神经表达与英文既具有共同点,又具有重要差异,临近大脑运动区的左脑额中回对中文加工尤其重要,而这一阅读中枢的形成与我国儿童的书写因素紧密相关,书写技能与中文阅读能力存在高度相关。在数码化时代,随着儿童对使用电子设备和拼音输入法的依赖,儿童阅读能力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儿童大脑语言中枢的发育和形成受到拼音输入法使用的影响,读写障碍患者的比例急剧上升。
陆慧英
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从个体学习者到教育系统:学习科学能有什么贡献?
特别想从个体以及包括整个教育系统的反思,我们谈到了很多个人学习层面的信息,这就是我想从我的研究当中进行分享的。当我们说有个人需要学习的时候学习改变什么?学习的条件是什么?我这个可能是学习的科学真正应该考量的问题,学习科学里面关注是学习的条件,学习的条件并不仅仅是说这个学生,这个孩子跟孩子怎么样交互,学习学习一些基础设施,需要老师的指导,同时还必须在系统上的变化。
程介明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 香港大学荣休教授、香港大学原副校长
为什么要有学习科学?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下一代准备未来。教育核心业务,是学习。现实之一,社会变了,根本变了。第二,我们对学习的人事不一样了。学习是人类的天性,但是教育却不是,教育是我们为下一代的系统性学习。教育是人造的体系,在不同时代教育会有不同的设计,因此他带有不同时代经济、社会、文化、政治、信仰的时代烙印。因此教育体系可以过时的。 那为什么说过时了?
主旨发言(第二部分)
Roberto Lent
巴西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生物医学科学教授
汇聚所有科学 促进教育大业:现实还是梦想?
接下来我想展示一下我们如何能够将科学教育当中的这些研究转化到我们的教学实践的环境当中,其实这是很难的一项任务,大家看到我们巴西在教育方面的表现,其实排名还很不理想,其实我们巴西在教育这一块它的表现确实还需要提高很多。我们在巴西思考的就是为什么不把这些科学的转化研究运用到我们的教育上呢? 因为我们会用实验室,大学里面的研究方法再运用到课堂当中。我们的这些教授、研究人员他们做了很多的研究,然后把实验室的东西搬到我们的课堂当中去应用。这样的一个转化研究应用到教育领域是否可以实现呢?我觉得还是有待观察的。
Ross Cunnington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脑科学教授
澳洲的学习科学发展:从理论研究到实践的过程
我分享的是澳大利亚学习研究中心最近的一些研究成果。中心的愿景是通过推广和实施神经科学验证新旧兼具的学习策略和工具,促进学习成果的转化,六年以前澳洲的研究协会就决定要成立我们的学习研究中心,我们的中心主要是为了做一些教育科学和政策方面的建议献策。我们这个中心有一个工作重心就是要把教育研究成果进行转化。
陈嘉琪
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实务教授、前香港教育局副秘书长
香港“学习学习”课程改革—经验和挑战
学习的学习不单在课堂中,没有老师在的时候学生也是在学习的,学生不在课堂考试也要改变。假如我们经验性的学习了,学生怎么样反映自己的学时,学习是全方位的。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终身学习,帮助学生为全人发展。
叶文梓
深圳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以学习为核心 深圳的探索
对于这场革命我们怎么理解,为什么要发展这场革命?这个时代已经在变了,我们已经从培养标准化的人才转向培养创新人才,从“成功教育”转向“幸福教育”,以前我们追求成功,但是上午大家都在追问成功只不过是幸福的一个方面,成功的人不一定幸福,幸福的人一定成功。正是因为顺应时代变革,所以我们第二个理解是顺应这个变化必须以教为中心转为“以学为中心”,怎么以学为中心?现在的学习在某种意义上上都是按经验组织的,我们没有把这个学习建构在科学的基础之上。所以我有时会追问一个尖锐的问题,是孩子们不喜欢学习还是不喜欢这个样子学习?我们往往不是不喜欢学习,而是不喜欢这种样子的学习。转向以学为中心以后,我们理解为它是整体变革过程。
朱永新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
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 、民进中央副主席
如何看学习科学带来的学习革命
“新教育”这项模式的特点,是通过阅读、写作、交往,让学生在实践中成为积极的学 习者。同时,也设计教师的实践学习,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新教育”并且提出十项行动,作为学习经历的全面框架, 包含课内外、校内外各个方面,把学校建设成为健康活泼的学习群体。
Chris Whittle
美国“特许学校之父”
现代学校的创建
我想和大家共同探讨的同时也是全球的这个学习科学所比较关注的一点,就是个性化的教学,传统的这个学校的话主要关注的是一个班级学生的教学,这种个体的全人教育,我们希望能够打造起一个课程体系,能够真正的根据我们的科学的数据,特别是通过人工智能所获得的个人的数据,能够为我们学生提供因材施教的全人教育,这一点也是我们能够所做到的。
圆桌论坛
圆桌论坛 1 学习科学与教师专业发展
讨论嘉宾:杨志成、吴浩明、谭轶斌、郭其俊、安永全、陆慧英等
圆桌论坛2 学习科学与科学教育
讨论嘉宾:裴新宁、金莺莲、鲍贤清、高柏安、郭宪勇等
圆桌论坛3 语文教育
讨论嘉宾:谢锡金、罗嘉怡、连文尝、田宝宏、林伟业等
圆桌论坛 4 学习科学与学习技术
讨论嘉宾: 尚俊杰、邝永燊、吴森森、刘京海、罗朝宣、朱秋庭 等
教 育 参 访(10月22日)
第二天与会者参观深圳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中国国家基因库、深圳教育-荟同学校家长交流中心、大疆科技等优秀学校和卓越企业,充分感受到科技带来的改变。
参观深圳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
参观中国国家基因库
参观荟同学校家长交流中心
参观大疆科技基地
全体与会嘉宾合影
扫码看直播
第一场(上午)
第二场(下午)
首届世界教育前沿论坛第一天嘉宾的主旨演讲精彩纷呈,下午的圆桌论坛在一场又一场的深度交流中,为莅临的各位教育者献上了一场精神大餐。世界教育前沿论坛为大家提供了思想交流的平台、教育成果推广的平台,也是最新的教育科技的一个展示的平台。这将成为中国教育的一次启蒙,为中国的教育改革提供新思路、充实新内容、开拓新路径。
让我们继续聚焦中国教育,实现中国未来教育的全面发展!
更多“世界教育前沿论坛”资料,请点击“阅读原文”获取
关注教育 | 就是关注中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