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巅峰论坛:考验机构的不是寻找创新 而是辨别什么不是创新

2016-11-27 马巾坷 投中集团

什么样的人创业能够成功?到工作岗位之后,至少有三到五年的工作履历,能达到公司的中层之后,在这个基础之上再创业,可能效果是最好的。


文 | 马巾坷

来源 | 投资中国网


ChinaVenture

NEWS

2016年11月23-24日,由投中信息主办、贝因美联合主办,由杭州高新区(滨江)管委会政府作为指导单位的"2016中国投资年会·杭州白马湖峰会"在杭州市滨江区,美丽的白马湖畔拉开序幕。此次峰会云集国内知名投资机构、逾百家上市公司和新三板挂牌公司,围绕中国股权投资市场的现状与发展,进行激烈的思想碰撞。




在24日上午的"创新与资本爆发"的巅峰论坛上,创新谷暨追梦者基金创始人朱波、将门创投创始合伙人/CEO高欣欣、源星资本、董事长/管理合伙人卓福民、金浦投资董事总经理高立新、元璟资本合伙人陈洪亮、国中投资首席合伙人/CEO施安平与主持人昆仲资本创始及管理合伙人王钧交流阐述了各自的观点。


以下为《投资中国网》整理的精彩观点分享:


王钧:今天我们论坛的主题是创新跟资本,我看很多同事都是老兵新机构,我想还是请各位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机构和大家对创新的关注点。


朱波:谢谢!我是创新谷暨追梦者基金的创始人,创新谷暨追梦者基金截至目前投了100多家企业,我们的关注点一直在变,每10年都在变,现在可能更短5年一变,去年的风口可能不是今年的风口,可能再过三五年又会变化。所以其实对我们这样的投资人来讲,我们是在跟着时代的变化,虽然没有去追风口,但是我们一直在看风口。所以刚才朱总讲的那些快乐、效率和健康这些东西,都是我们现在追逐的。目前来讲,创新更加看重的还是以技术驱动为主的创新。


王钧:朱总您今年投了多少个项目?


朱波:今年投了40个项目,去年投了差不多50个。


王钧:投得比较多的是哪方面?


朱波:主要是技术相关的,互联网、区块链、大数据、泛娱乐,以及90后怎么去造星,包括我们投直播,还投了一些泛娱乐的,包括怎么拍一些泛娱乐的东西,也投了一个网红的案子。


王钧:朱总和高总是我们行业的风向标,请高总。


高欣欣:谢谢王总,我叫高欣欣,我们现在的机构叫将门创投,在这之前,我们的整个团队来自于微软创投的创始团队以及微软研究院,所以过去我们的团队在4年的时间里面,孵化了大概126家项目,在中国技术领域的创新早期团队,经常是两个人背着包被我们发现出来。这些团队已经成长为总体估值为380亿的高速成长的高科技领域企业,覆盖了中国的5亿个人用户和很多的企业用户。整个孵化过程中我们团队也找到了自己的梦想,所以毅然决然从职业经理人成为了今天的创投新兵,成立了将门创投。我们现在专注对于技术驱动的早期创业团队的投资,希望能够有机会和大家合作。


王钧:你们今年投了多少家企业?


高欣欣:我们服务了100多家技术企业,我们今年上半年大概投了10家企业,全部都是技术型的创业企业。


王钧:介绍一下您的机构,卓总。


卓福民:就像主持人说的老兵新创,我本来想退出江湖,这么多年该赚的钱也赚得差不多了,后来觉得这个时代好像给了我们那么多的机会,现在马上退出江湖有点不舍得,所以想来想去还得干。因为我的公司的前身,纪源资本的前身叫寰慧投资,这几年搞了一个本土基金,跟美元基金合在一块,叫纪源资本,打造了8年,从2011年开始,美元基金里面也搞了人民币基金,做了很多工作。2011年到现在又是5年过去了,我突然发现2012年是个非常大的拐点,什么拐点?有史以来第一次人民币基金超过了美元基金,到今年三季度又一个指标出来了,每一个基金平均募资额首次人民币超过了美元,这意味着什么?中国人民币基金大发展的时代来临了。我是中国基金业协会创投委员会的委员,我拿到的数据显示,现在备案的管理人最高28000家,整顿了以后1.7万多家。以前整个中国搞创投的人不多,现在准确数字是8万多人,到位资金6万多亿,将近7万亿,这样的体量让我热血沸腾,觉得再得干点事,按照咱们国家的创投国十条规定,希望有本土品牌有实际影响力的创投企业诞生,我希望源星资本就是其中之一。


王钧:卓总确实在行业里面有很多的经验和背景,问您两个问题,您1.7万多家有多少家完成备案您知道吗?


卓福民:我讲的1.7万多家是完全有备案的,但是我告诉你里面可能有1万多家目前管理资产是0,再过一段时间一整顿,没有了。


王钧:第二个就是您提到人民币基金的发展趋势,这是有目共睹的,现在这类人民币基金,有些投早期的人民币基金,未来的退出路径您看在哪?


卓福民:我是觉得人民币基金,现在大家觉得好像问题挺多的,但是跟当年比,我觉得问题少得太多太多了,当年我1998年从硅谷回来,1999年上海创业投资公司成立,我要搞一个中外合资基金不批准,退出那时候完全不行,根本没有机会。现在这个速度,大家觉得退出慢吗?不慢了,我告诉你们仔细算一下,一个礼拜退出10家左右,最多的一个礼拜18家IPO,募资额不多,一年加在一起5000多亿,我们最高的量是1万亿,加起来也就50余万亿市值而已,不大。


中国的体量很大,绝对有机会,所以我认为退出不是问题,这是个IPO。并购的退出机会更大。因为我们有2900多家上市公司,不包括新三板,新三板9000多家,这些公司是嗷嗷待哺,都希望有大的并购。所以我现在出来以后,我觉得天地就更广了,VC都要投,并购基金可能是我们明年的主打,因为这个并购基金在中国,可以说方兴未艾,刚刚开始。所以在座如果你们搞实业的,我非常希望你们要学习资本家,第二要利用资本家,第三是希望你们成为资本家,实业加资本是最好的出路。


高立新: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跟大家交流,我们是金浦基金,目前我们主要做的事情是三大块,一是以移动互联网的技术为商业应用,然后主要是商业应用的主线,我们重点关注的是金融或者是互联网金融、新金融。


第二块是移动互联网的技术,一些人工智能的,工业制造2025以及工业4.0的项目。第三个是围绕移动互联网的技术探索新媒体、新平台。我们这个基金目前总的规模大概有200亿左右,现在管理资产规模有将近500亿,我讲的管理资产规模就是我们现在有些已经上市的,或者说上市中还没有退出的整个的市值来估算。我们这个基金是2010年成立的,当时是中国国内单一人民币基金规模最大的,目前我们在做二期和三期,也覆盖了现在工业2025制造、TMT、人工智能、大健康、大消费、环保技术等门类,也非常高兴跟在座的各位进行一些业务上面的合作和交流。


目前我们大概投的项目主要是涵盖了浙江杭州的蚂蚁金服,这也是我们作为互联网金融的重头戏,我们还投的是未来、年轻人,90后非常关注的B站,也是我们投的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泛娱乐的互联网文化项目。除此以外,我们最近又在募集一期基金,重点是围绕互联网这样一个新的互联网技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互联网,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想沿着21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或者发现在技术驱动的基础上,在产业和商业层面寻找一些新的投资机会和投资亮点。


王钧:高总我还是补充一个问题,您今年投了多少个项目?都在哪些领域?


高立新:我们整个基金今年投了40多个,最大的是金融领域的投资。


陈洪亮:谢谢大家!我们元璟资本也算老兵新机构,我们是去年刚刚成立的,但是里面都是一些老兵,包括我们的创始合伙人以前是阿里的,我自己也在阿里待过7年,所以也算是一个老兵,再加上一些投资机构过来的。我们主要投的方向是A轮和B轮为主,然后因为我自己是技术出身,2012年是做算法的博士,今天才赶上风口,当时做VR太早,我们技术出身对智能科技这块会非常关注,包括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另外我们自己有一些消费的背景,所以我们仍然觉得消费升级是个大的趋势,所以消费仍然是我们重点关注的领域。第三个领域就是医疗,尤其是数字医疗,我们觉得新科技、新技术的发展,对于医疗的发展会有不可估量的推进作用,甚至有机会解决今天大量的优质医生资源不足的现状,所以医疗也是我们一个大的方向。


第四个方向是企业服务,主要在投这样几个方向,我们今年投了十几个项目,在人工智能方面,我们特别是对语音和图像两个方面重点布局,语音上我们投了杭州的一家公司。另外投了几个消费大概是模式上有颠覆性创新的一些项目,自行车上面我们刚刚投了黄色的自行车OfO。在知识分享上,我们还是选择了分答,在这些模式上做一些新的布局。


施安平:谢谢各位!非常高兴能够在杭州和大家见面,我也是像刚才王总说的老兵新品牌,我本人原来在深圳创新投做副总,是1999年成立的我们国家最早的风险投资机构,我在深圳创新投工作16年,一直分管投资决策和具体的投资业务,所以应该说是个老兵。但现在国中创投是个新品牌,大家知道去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要搞一支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总规模600亿,首支基金60亿,要求必须在2015年年底之前成立。我是在去年的12月8号接到这个任务,去参与竞聘,全国30多家机构去应聘,我就中标了。因为是中央财政第一次直接做LP,没有经过任何投资平台,所以我的压力非常大,国务院专门为此成立了一个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理事会直接领导我。它出1/4的钱,3/4的钱要我去募,要保证这个基金的民营性质,民营要超过国有,完全市场化运作。


王钧:社会融资也要在12月底以前完成吗?


施安平:当时中标以后我的压力很大,后来国务院部门就说,你社会融资允许你推迟几个月,先把我的钱拿走。所以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就成立了,成立以后社会资本到位是今年6月底,我真正开始对外投资是今年7月1日,到目前为止投了35个项目,总投资金额将近10个亿,投资方向主要是以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特别是电动汽车这个行业,我们这一块加起来大概占到了1/3。此外就是大健康、生物医疗,我们在智能医疗设备、生物新药、精准医疗、免疫细胞治疗等方向上,布局了很多好的项目。


还有就是泛娱乐,我刚刚看了外面公布的投中榜单中,有几家进入。今后可能国中创投,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原则上不分行业、不分区域,但是我们有自己的判断和重点,重点就是第一是在TMT行业里,特别是加上泛娱乐行业是我的重点,第二个是大生物医药、大健康,第三个是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未来方向,所以我觉得刚才几位大家的认识是非常集中的,这几个大方向真是我们未来需要关注的。


但有一点,我想重申一下,我觉得可能我们过去在创新投十几年来的经验,因为我亲自参与投资600多个项目,其中111个已经在主板IPO了。这样的经验告诉我,我们一定要坚持价值投资的理念,我不太喜欢赶风口,我觉得更希望提醒创业者不要赶风口。


我最近经常会见到这样的团队,我是很担心的,就是去年见他的时候,他说我O2O团队非常牛,给我一系列的BP,今年又见到他,还是他本人,说我今年这个团队很牛,我是做区块链的。所以我见到这样的团队就害怕,我觉得创业者一定要定位自己,你最擅长做什么,不要看风口在哪,我觉得任何一个创业者首先明白,你自己最容易成功、最熟悉的行业是哪里我们投资者在判断你的时候,并不看你一定在最热的风口上,而要看你真正创业成功的实例在哪。


王钧:谢谢施总,下面有两道必答题,因为我们今天讨论的问题是创新与资本,第一个问题想问问大家去哪找创新的源泉?去哪找创新力?这里有做天使的,有做成长的,有做A轮、B轮的,还有去硅谷找灵感的,有到学校找研发创新专利的,我想问问大家现在有什么路子,真的和一线的创新机构和机会相结合,去哪找这些机会?


施安平:我来回答王总这个问题,其实做风险投资应该说这么多年来,一直都在找源泉在哪,因为风险投资就是扶持创新,创新的源泉我个人从几个维度来看,首先从创新的环境来看,我觉得在中国如果仅仅在国内来看,全国不同区域有不同的特点,比如说深圳,创新投投了600多个项目,在深圳地区的投资大概占了1/4,我相信全国这么多投资机构,对深圳的企业是有一个特殊的感情的,深圳是一个创新创业的城市,你走在任何一个餐馆、茶馆、咖啡厅,听人家谈的全是创业的事。所以如果从区域来看,我觉得深圳、上海、杭州、武汉、北京、成都这些区域的城市,代表了一种文化,代表了一种创新的精神。所以我这是从区域来看的。


第二个,我觉得从行业或者是从怎么对接的机构来看,我们创新投历史上对接了孵化器、科技园区,另外特别希望跟我们做天使的机构进行对接,我们投资是标准VC,我们A、B轮比较多,所以我想这一类机构,也是我们发掘创新项目的源泉,谢谢!


陈洪亮:刚才施总讲了深圳,那我讲一下杭州,很高兴刚才我看到咱们投中的榜里面,有两个榜单,杭州都排到了第四,去年大概是第六、第七左右,我觉得最主要的应该不是G20的功劳,但是我们自己在看杭州的整个创业氛围,跟阿里还是很有关系的。回答主持人的问题,第一个是顺着产业生态的发展去找,最早阿里做电商,模式是B2B的地推模式,所以在杭州就出来了一批O2O的创业公司,阿里也给O2O的企业提供了一批O2O的人才,包括现在一些典型的O2O的独角兽们,里面都能够在CXO这个级别里找到阿里的烙印。第二批人才出来以后做电商的平台,比如刚刚合并的美丽说、蘑菇街,是电商平台。


再往后阿里的生态从电商开始往金融发展,杭州又出来了一批金融类的创业公司,比如51信用卡这些。再往后面走,阿里的生态又往下面走,比如最近出来的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甚至我们可以看到杭州的创新,已经开始有关于安全的创新。因为整个阿里的大平台里面,它对安全的防范,包括G20当中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所以有些安全技术人才开始往外走。


再往后面我自己的判断,随着阿里健康、阿里娱乐在整个生态的不断完善,可能健康的人才甚至阿里体育的人才,泛娱乐的人才可能在杭州都会形成一定的规模。其实所谓创新的生态建立,首先我觉得是有服务提供者,或者是创业者。有了创业者之后,这两年明显地感觉到各个知名的机构开始在杭州设立分部,有了这个之后资本又投入,开始吸引原来除阿里之外的一些人才到杭州,再加上本身杭州就是一个蛮适合居住的城市,所以我觉得杭州的创业生态,特别是最近三年之内,非常快地成长。元璟自己的小实验室发布的杭州创业生态的报告,在相当多的领域里面,杭州的创业密度已经远超上海,目前还没有赶上北京,所以包括我自己投资的项目里面也是北京第一、杭州第二、上海第三,大概是这样的发展趋势。所以我觉得整个创新的生态,首先是人才,然后是资本,逐渐地形成这样的圈子,这是第一个我对创新的理解,怎么去找创新。


对于我们投资机构来讲,今天最难的可能还不是找创新,最难的是找出哪些不属于创新,因为一些打着创新项目的BP铺面而来,而且随着国家刚才讲了600个亿,北京还有1000个亿,这样整个国家在大力扶持中小企业的创业生态,有一些不是创业生态的人涌入了创业大军,给我们带来的问题是筛选成本越来越高,所以对投资来讲最重要的是筛选哪些不是创新。


我有三个判断原则,第一个是团队,像刚才施总讲的今年做O2O,明年做区块链的,不是属于创新,是在编一个新。第二个识别的是你的创新到底是不是在做刚需,是不是在做一个踏踏实实的刚需。第三个是判断你的创新,到底这个刚需今天有没有形成真正的商业应用市场,因为我觉得创新最终是服务于商业,最终是服务于真正的你该服务的消费者,你该服务的企业,而不仅仅是编一个故事。所以我觉得这三点,对于投资者来讲首先是识别到底什么是创新。


高立新:我们对创新或者是行业的选择,大概还是沿着一个赛道或者是行业自上而下进行研究和分析。我们是金融产业投资基金,重点还是沿着互联网新金融这样一个细分行业和领域,我们内部叫一条主线三个板块。主线就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商业应用。三个板块,第一是新金融,我们会沿着互联网金融,像P2P、众筹、垂直搜索这样一些细分的赛道,自上而下地进行政策、发展态势、未来的发展方向的研究。沿着这个思路,我们会在细分行业和领域里面,选出前20名或者前30名的企业进行逐一的研究分析,进行走访,这是我们讲的第一块。第二块主要还是围绕类金融和小微金融去进行一些梳理和分析。


第三是比较大的一块,大家感受也比较深,就是金融服务业,围绕传统金融和新金融提供金融技术的软件和硬件服务,包括我们刚才讲的信息安全、大数据、云计算,包括第三方支付,包括消费金融、增信、智慧金融。刚才有嘉宾提到,在"双创"领域当中涌现出很多优秀的团队,他们富有朝气和激情。但是与此同时,我们的确也感觉需要去伪存真,需要在"双创"的浪潮当中保持清醒。我们也看到了大量的创业企业在赶时髦,增加了我们筛选的工作量。去年一年我自己统计了一下,出差的天数在240多天,基本上围绕北上广深,包括杭州在内的,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业园区。我们跟国家科信部了解到,中国的创业园区据不完全统计是上万家,里面的企业有几十万家。这里面真正的能够脱颖而出的,能够最终跑出来的,一定是少之又少的。那怎么在大量的创业企业当中,寻找到未来能够胜出的企业,我们的体会可能有三条是比较关键的。第一是创业企业本身是个新业态,但是我们希望是老兵新创。就像类似于刚才在座的各位,虽然你是一个新的团队,但是人是脱胎于IBM、微软和其他的技术企业,原来在这些企业里面已经工作多年,是非常资深的行业人士。我们觉得他们在这个行业和领域当中具有丰富的对这个行业的认知和判断、理解和经验。这些我们感觉下来还是比较靠谱的,他们更容易直达目标,不用走很长的弯路。


第二点,我感觉最好是在美国或者世界其他行业,相对比较可验证的一些东西。我们看到国内很多成熟的东西,或者说做得比较好的,往往是在美国有先例。我们看到很多项目,像P2P的、众筹,在美国、欧洲已经有过一些应用。美国的市场比较小,中国有13亿人口,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应用。中国人的模仿能力、学习能力还是非常之强,所以我们不要求创新,我们要求能够复制,能够落地,能够执行,这对我们企业的创新发展、成功也是至关重要的。


第三,因为我们更多的是做A轮和B轮,我们希望国内的知名投资机构和境外投资机构在天使轮已经投资的项目,经过他们的孵化和培育之后,相对来讲会更成熟,安全边际会更高一点。从我们的经验来讲,从这三个维度看企业,成功率会相对更高一点,谢谢!


卓福民:我说一下看法,我觉得视野可以拉得再开一点。我自己21年的投资生涯,喜欢两种项目,一种项目投下去幸福得能够睡安稳觉;第二种是让我兴奋得睡不着觉。怎么来看呢?我们认为现在时代变了,视野要拉宽到全球。我们过去是山寨拷贝美国的,我跑到硅谷,有很多熟的和不熟的,还有大批土豪。你说1亿,他说人民币还是美金?我说1亿美金估值,就拉出很多来,现在美国已经这样了。以色列、德国等等全世界创新集聚地,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所以将来的创新,不再是山寨、拷贝,从他国创新转向全球的联合创新,这将有机会。我们有很多项目,就把你视野拉高,看高了以后,看得多了以后,说老实话你的眼界就高了,水平也高了,你的估值也低了,谢谢!


高欣欣:卓总说了大视野,我说一下小微观。我们整个团队都是微软创投的背景,今天在座的来宾都说了一个共同的词叫做新技术、技术创新,但是这词在我们看来并不是这几年的热词,它是我们过去十几年职业生涯的骨子里的东西。我们过去十几年看的全是世界级的黑科技,看他们的每一个技术变成真正有商业价值的产品。正因为如此,我们特别理解技术如果不能被行业、被产业所用,是没有价值的。技术是工具,是手段,是使得产生商业价值的助推力。我们看待两个自己最擅长的,第一个是对于每一个技术细节的判断,对于谁能够真正实现这个技术的团队的判断。第二个看这样的技术如何激活一个行业里的某一商业场景,这个场景是否能在未来的12-24个月成为一个主流,这是我们两个核心的布局。


技术方面要说到今年特别热的词: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特别有意思,并不是一个新词,是60年的词了,可是在去年、今年变成了资本最追捧的。刚才听到元璟陈总说,人工智能催生了很多的场景,在这样的时候去看每一个技术,觉得特别像看病。术业有专攻,不是一个牛人懂所有的技术,而是在一个能够被激活的场景中,某一个技术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个团队能否做出这样的技术。比如刚才卓总的PPT上讲要布局大健康。一个是精准医疗,精准医疗是人工智能的特别好的应用领域,还有一个是基因布局,基因布局在大数据的能力上就变得至关重要。


我们看到所有的技术都是跟某一场景息息相关的,可是技术会被迭代,没有一个技术是不可超越的。所以技术的核心本质,只是帮你赢取了进入市场的一个绝对的领先时间,而这个时间可能是6个月,可能是12个月,可能是一年半。那你能否在这个时间里,把一个行业、产业、场景激活,是我们特别关注的。所以基于这样的人才布局,我们做了几件事情,第一是我们做了我们最擅长的技术人的布局。我们虽然只成立了一年,但是在中国已经深度跟踪了5万家新出现的技术创新的团队。我们在服务和关注的人群里,有超过5000位细分领域的技术专家。我们可能是所有的资本公众号上,唯一可以下载技术论文的公众号,我们被数万个技术人迅速地关注了。


我们在自己承载的每一技术细分的垂直社区里,承载了数千名这一领域里的创业者,这都是我们在技术上的布局。而我们在这里面再细分,看哪些能够真正地和一个行业、产业进行合作。为了帮到他们,我们在一年的时间里做了一个新品牌,但是我们跟数十家世界五百强和中国的行业第一名成立了战略合作,使得他们在下一代寻找的创新入口,跟我们一起来寻找,在某一领域、某一场景下,能够激活的创新团队。刚才王总问怎么找,我也特别同意前几位,我们最不缺的是项目源,我们只是在用各种各样的手段去判断哪一个团队能够真正地领先于别人一点点时间实现这个技术,同时能够实现行业的合作,激活这一场景。


朱波:我是从创业者的角色来看,我1996年开始在美国创业,做基金前我一直是个创业者,所以我非常了解创业在哪。而且对于我这样的天使投资人来讲,其实跟后端的不一样,你们看到的有些公司都已经跑出来了,数据都有了,所以你们在判断好和不好。


对我们来讲,很多时候真的讲故事,什么都没有,我要判断这个事情行不行。所以刚才王总讲的创新在哪,这个在我脑海当中是很早的话题,我至今都不知道创业者在哪。如果大家能够列出创业者在哪,这事好办了,东西在哪就去找、去判断。今天最重要的是不知道在哪。我一直说,在我们行业当中有4个海,一个是深海,深海是表面上风平浪静,下面是暗藏汹涌,很多的新技术、新模式都在深海里面。当变成蓝海的时候,大家都看得到,蓝海在中国市场可能只有三个月时间,甚至三个月都不到,马上就变成红海。变成红海以后,大家拼杀以后就变成死海。我们所谓的投资,在看什么?都在红海当中寻找哪个团队的执行力最强。


所以我们很多所谓的投资红海的,是在投资团队,投资团队的执行力,而不是投资团队的所谓创新能力。作为一个投资人来讲,要对深海的洞察力,能看到还没有风浪起来的时候,哪些新技术会爆出来。对创业团队来讲,它是需要蓝海的领导力、红海的执行力和死海的判断力,因为到死海的时候该放弃就放弃。所以作为天使投资人要对新技术、新感觉孜孜不倦的学习,叫空杯心态,把自己所有的过往的经历全部忘记了,你面对未来其实什么都不懂。我为什么每隔两个月就去美国寻找所谓可以创新的地方,然后再回来国内寻找。


天使轮寻找项目是非常痛苦的,我有时候特别羡慕PE的人,因为这个时候已经很成熟了就看一下上升的空间有多少。有时候我也特别羡慕VC的人,因为那时候公司的商业模式已经跑出来了,已经可以看到数据了,我有时候特别可怜我们这些天使投资人,我们在整个投资链当中是最前端的农夫,我们像农民一样在盐碱地里种田,能不能洗出一个盐碱地都不知道。天使投资人的死亡率多高?10%,平均10个里面只中1个,那还是平均水平。我记得很多人,20个里面一个都不中。所以有很多时候,天使投资就跟创业一样,是向死而生。所以我到今天为止,我无法告诉王总,创新在哪里,人才在哪里,我真的不知道。确实有一些优秀的机构布局得很好,刚才各位回答得也很好,我确实无法回答。


王钧:接下来的问题是选答题,国内的投资机构很多。不管怎么说,我就想问一下,作为一个投资基金,不管是创投、VC、PE、天使,你们自己的创新,最值得突出的创新点在哪?还是说我们在红海当中,要体现很强的执行力?这是一个。第二个问题,现在我们国家,尤其涉及到这次峰会的背景,一直在提双创。不管是中央政府还是从地方政府,都有很多好的引导政策和资源,我就想请各位嘉宾介绍一下,大家是怎么和政府进行有机的结合,更好地服务创业者,两个问题可以挑一个。


高立新:我们有一个类政府引导基金的特征,有上海政府国资的背景,但是我们是完全市场化运作的,市场化投资。"双创"的确是个大潮,我觉得"双创"作为国家的战略这个方向是正确的。但是我们中国存在着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就是一面疯。我们看看去年,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提出来"双创"战略之后,我们的确看到了各个地方政府在支持创业,包括大学搞了很多创业园区,搞了很多创业基金、创业团队,包括媒体搞了很多创业大赛,我还是很多创业大赛的评委。上海、北京、深圳,我都去参加过很多场,基本上每个星期都会邀请我去。


但是实事求是地讲,我真的是疲于奔命。我刚才已经讲了这个问题,大家在"双创"的浪潮当中,有两条需要特别关注,第一是要保持一份冷静。实际上创业是个高难度的动作,像体操比赛,有自选动作,有规定动作,自选动作都做不好,规定动作是很难的。创新创业是自选动作,是加分的,对个人的能力、资源、经验有非常高的要求。你一个大学生双手空空出去创业,我个人感觉创业的成功概率是非常之低的。


什么样的人创业能够成功?我个人建议希望到工作岗位之后,你有了至少三到五年的工作履历,能达到公司的中层之后,在这个基础之上再创业,我认为可能是更好的。第二个,有些政府的政策出现了一些大的偏差。比如说我是上海来的,上海有政策,对科技企业的风险投资如果亏损了,政府拿钱补贴你。我觉得这个是本末倒置的,是不利于创业企业的发展。真正的应该是对创业企业进行税收的减免,而不是对投资损失给予补偿,谢谢!


王钧:刚才主持人提示我们时间可能快到了,大家稍微控制点时间,一个人一分钟。


陈洪亮:作为一家机构,我们自己的创新或者是创新在什么地方?我觉得元璟在这方面还是有我们自己的一些独特的打法和别的机构的差异。第一个,在投前上面,其实我们是跟朱总讲的天使机构耕盐碱地,我们会比较好的进行一些定向的合作,这样确实可以找到一些相对靠谱的项目和合作。第二个是重点人才和重点团队的扫描,因为创业哪怕到了AB轮,没有朱总讲的那么轻松,也很痛苦。


因为到了A轮、B轮的时候你去看,10个公司有8个是需要转型的,相当于是重投天使,跟天使不一样的是估值高很多。第二个是我们团队的定向。做一些扫描,是我们在投资上面会特别强调的,也是我们自己的重点打法,就是合作机构及意向团队。第二,对于好的项目而言,其实不缺投资者,所以我们自己在投后上面,会有一些自己的特色。


一是我们会给投后企业提供一些比较好的人才库,目前我们被投企业70-80%左右都有自己推荐过去的人才,运营技术都会推荐大量的人才。二是帮企业梳理关键路径和关键节点的运营轨迹,因为我们一大半的人自己创业过、做过企业,有团队从小到大、业务从小做到大的经历。所以我们会陪着CEO一起去躲一些坑,所以在投后上面我们会有这两点和其他企业的差异性,这也是我们跟被投企业能够互动比较好的原因。


施安平:刚才主持人说怎么跟政府合作做投资基金,无论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在大力支持创业,很多地方都在成立创业基金。其实创业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的,倒过来讲做投资也不是谁都可以做的,投资永远是专业机构、专业团队做的事。不是各级政府拿了钱,原来不管是干什么,看这个行业好,不拿白不拿,都去申请基金,都想来做风险投资。其实这在中国是个怪现象,即使在硅谷,在发达国家,风险投资永远是少数人干的事,它的风险真的是很大。所以我觉得不是挖煤的、卖房的有了钱都可以搞风险投资,一定要认清这是一个向死而生的地方,一定要做好准备。


朱波:投资是风险,在跟政府合作的时候风险也是蛮大的。有时候政府拿了钱以后,我不知道他们是什么样的方式去判断。其实这个钱给谁真的不一样。我真是觉得风险投资确实是风险极大的。因为我看到很多的机构就是这么死掉的。大家知道2012年的时候全民PE,所有人都在做PE的事,2014年的时候全民天使,VC的人、PE的人都在做天使,其实每个阶段当中的要求真是不一样。我们经常这样说,后期一级半市场,更多的是要看对后端的把控和关系,VC看数据,天使看眼光。如果倒过来看眼光的人去投二级市场,麻烦就大了,完全是感性投资,后端要理性。如果让非常理性的人来投天使也非常麻烦。所以我觉得这个产业链当中对每个人的素质要求都不一样,出来的东西也不一样。所以我觉得跟政府合作的过程当中,政府的引导基金,确实真正要去识别谁适合做天使,谁适合做VC,不是谁来申请就可以,钱还是要把它用好。


高欣欣:我选第一个题,是我们的特色。第一,未来的机构叫做术业有专攻,不要同质化,要有自己特别强的能力。对我们来说就两个核心词,一个叫能够看明白技术,一个是要跟它的商业价值做结合。所以我们就在做这两件事。第二件事,未来的机构,虽然大家争好项目,但是更多的是共赢和合作。其实成功的项目是少数,最重要的是不要让那些有可能成功的项目在路上折了。所以未来的所有VC,随着机构的专业化,将会更强的有联动,提高效率,使它们更好地走下去,这是我们专注的。


说到我们自己的强项,我们刚才已经说过了,第一是在于技术的判断,所以非常愿意把我们自己对技术的理解跟大家分享。我们自己在关注人工智能,其实人工智能的核心本质是增强了洞察力,未来的人工智能一定是个标配,而不是所谓的技术。第二个是物联网,我们也在观察,物联网一定是多了更多的使用场景。此外还关注新的用户互动体验,今天的AR和VR虽然不成熟,但是每一次人机交互的推演,都使得更多的人使用计算机,使得它发展了更多的场景和应用,从键盘到手机的触屏。未来触屏都不需要了,这样可以使得老人和孩子极大地激活使用场景,这是我们非常关注的。


而云计算、大数据、企业应用,是所有这一切的基石。我们相信所有这样的技术,会率先在企业级激活,所以我们特别专注在企业上面的技术应用领域,特别愿意跟各位在座的VC朋友,不管是长时间的机构还是天使,在我们术业专攻的情况下合作。我有个小提议,虽然我们都介绍了自己,但是我们的主持人完全没有机会介绍自己。王钧是在我们投资行业非常受尊重的投资人,现在创新创业,所以我觉得结束的时候应该让您介绍一下您的新里程。


王钧:谢谢!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现在叫昆仲资本,我们团队的6位合伙人在一起,10年时间,以前最早是在鼎晖,后来跟复星集团也有合作,以后希望能够跟大家有更多更好的,共同打造创新的机会,谢谢各位嘉宾,谢谢大家!


EN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