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元璟资本陈洪亮:人货场的博弈与新生

文亿 投中网 2019-06-21


文 | 文亿

来源 | 投中网


中国消费市场见证过淘宝奇迹,人人都在期待下一个月活用户超4亿的电商。但电商在过去10年的快速增长,是资本涌入、技术变革和人口红利爆发的结果,难以复制。2018年,流量越来越昂贵,很多产品和业务都陷入增长乏力的困境。消费上半场的激流勇进已是过去时,市场转向深耕,以服务用户、留存用户为核心的新竞争逻辑就此建立。


在2018年里,有能力留存用户的项目,悉数得到真金白银地支持:5月,小红书完成由阿里领投的3亿美元融资;6月,宝宝树估值突破140亿元……从微信里走出来的拼多多最为耀眼,三年拿下3亿用户,直追勤恳耕耘数年的京东。它的上市,让无数存活于微信生态中的中小卖家,都对消费的下半场充满期待。


消费市场在上、下半场的挪腾,让元璟资本合伙人陈洪亮颇感兴奋。他曾在阿里工作七年,2015年加入元璟资本后,陆续主导投资了每日优鲜、好衣库、小电科技、垂衣等项目。在他看来,消费市场的老玩法,正因为移动支付线下饱和度的提升、移动社交在低线城市的渗透、AI和大数据对用户精准深刻的认知而改变。新的规则正在形成。



元璟资本合伙人陈洪亮


“原来你以为很多东西已成定数,但现在发现,还有很多不确定的地方;原来你以为你已经打赢了天下,但现在发现,旁边还会有人不断杀出来。”在陈洪亮的眼里,大消费市场越来越好玩了。

上半场:“人货场”各自演进


电商初登舞台的年份,陈洪亮在淘宝卖家运营事业部担任总经理,负责手淘社会化导购业务,体会过电商人在那几年里的心态波动:兴奋于站到了技术革命的浪尖上,也因技术的日新月异而焦虑。从垂直电商萌芽,到2014年微信用户突破6亿后人人皆微商,再到2015年海淘兴起,2016年网红和直播擦出新火花……哪种渠道最新潮、卖东西最高效,电商人万分敏感。


在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推动下,线上和线上不断融合,“场”变得千姿百态,也延伸了商业的“广度”。卖货的淘宝、京东率先登台,卖“内容货”的微博、微信也参与进来。网络规模效应渐起,“场”愈发壮大。


技术红利带来“场”的诸多变化,也直接带动“货”和“人”的演进,并改变了“货”和“人”的关系。陈洪亮记得,在电视机还是最有效的广告渠道的日子里,中央一套《新闻联播》前后的广告时段是所有品牌都想要争抢的“标王”。他们用尽全身武功,把品牌内涵浓缩成一个词、一句话,对所有观众发声,期望广告效果能和恒源祥、脑白金一样。


但渐渐地,传播渠道丰富起来,人们被“种草”的方式也随之变化。电视里朗朗上口的广告词,很难撩拨消费者的神经。反倒是社交媒体上,一些网红不修边幅的“安利”,一次次撬开了人们的钱包。


品牌建立统一认知的机会,随着大渠道的势弱而渐失。大IP的产生和持续的难度不断上升。即便是自带流量的明星也不例外。陈洪亮少时喜欢谭咏麟和张国荣,两位都是天王巨星,在强势渠道的支持下,巨星的魅力在歌声和影像中延续。而现在,巨星消逝在文化界已不是新鲜话题。无数个流量小明星取而代之,和粉丝团体互动紧密,新面孔不断涌现,粉丝永不寂寞。


在消费市场,想要再造一个能站上金字塔塔尖的品牌,难上加难。但个人品牌、小众品牌的建立却变得容易。


2017年的阿里巴巴投资者大会上,登台分享品牌成功经验的是个被视为“网红”代表的姑娘——张大奕。她赶上了网红通过微博带货的最佳红利期。2014年到2016年,张大奕的微博粉丝由30万暴增到400多万。这些粉丝又都实打实地转化为淘宝店的购买力。2017年,她的淘宝店铺销售额超过1.5亿元,其中有65%来自微博渠道。她在淘宝做一场直播,会有41万人次观看。


小品牌的崛起,背后最为关键的动因是“货”与“人”接触频度的显著增加。张大奕每天都会在微博上和粉丝互动。经年累月,女孩儿们认可她的人格魅力,信任她挑东西的眼光,也越来越频繁的买她的东西。


“接触频度低的时候,消费者只能挑性价比高的东西。场多了,接触频度高了,情感因素不断叠加,货变得更加内容化、人格化,”,陈洪亮说,“消费者也成了品牌的粉丝,只为自己喜欢的品牌打call、应援”。


如果说在新消费的上半场,“人”、“货”、“场”在技术的推动下仍因循各自演变的路径,而下半场,三者间的关系的主题词则变成了“融合与渗透”,其衍生出的市场机会更加复杂多变。

下半场:“货+服务”的突围




关于新消费下半场“货与场”的融合,陈洪亮喜欢用一个动词来描述:推。


共享充电宝是把充电宝“推”到餐厅、机场里面,再把场景“推”到需要充电的用户身边;共享单车是把自行车“推”到路边,再把场景“推”到需要出行的用户身边……擅长“推”的项目,元璟资本接连投了好几个。除了小电科技和ofo,还有“推”男装的垂衣等等。 


商家在“卖货”这件事里融入“服务”的要素,把货推到场里面,又把场推到用户身边。当商家为用户提供场景化服务时,也顺势促成了用户身份的转化:从商品购买者变成便利服务消费者。


衡量一个商业模式能否独立向前发展的那杆秤,跟着变了。消费上半场接连烧起补贴大战之火,项目抢占城池和死亡的速度都很快。商家获客比什么都重要,宁愿不断烧钱。生意接下来能有什么想象空间,不是要紧事。但在下半场,这种“羊毛出在猪身上”的逻辑失效了。一个项目能否独立活下去,“要看用户的LTV(生命周期价值)能不能支撑得起服务所需付出的成本”,陈洪亮说。


如此算来,并非每个消费者喜欢的场景都经得起推敲。例如共享雨伞、篮球,热闹归热闹,消费频次却过低,抵不过服务成本。

下半场:从寻找高客单到追求高复购




除了“货与场”的融合,商家行为还因为“场与场”的相互渗透而变化。


很多人不知道,便利店里最赚钱的东西是关东煮,而人们最常购买却是膨化食品、饮料,这些商品利润最低,但它们是引流款,如果不卖了,人们连便利店都不会来。


但如果只在一个单一的“场”里面考虑问题,商家就必须把不同的东西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因为只有一种触达消费者的渠道。


同样的,困扰便利店的问题,大卖场也会遇到。消费者在宜家购物时,走得弯弯绕绕,要经过所有商品区才能走出去。复杂的用户动线背后是商家为解决这个问题而生的小心思:用户来商场的次数有限,来一次,就要尽可能买更多的东西。


小小的店面既要引流,又要承担盈利目的,价值反而受限。如果商家能有多些机会,多点触达消费者,从线下延伸到线上、家里,那么它对高入口流量和高客单价的追求,也就没那么迫切。让商业回归商业的逻辑,把毛利低的东西留在消费者不太注意的地方,在值钱的地方放毛利高的东西。低租金对应低毛利,高租金对应高毛利。


盒马鲜生是个成功的先行者。它不仅有卖场渠道,还有线上App渠道。从订单来源看,成熟门店的线上订单量占比已经达到60%。店里的位置留给最赚钱的生鲜、海鲜品类,而受淘宝、天猫冲击最多的品类则变成了外卖。盒马鲜生的坪效,其他商家都羡慕:经营1.5年以上的成熟门店,单店日销超80万元,折合每平米坪效超5万元。


每日优鲜也在采取相同的做法。用户在货架上的货品需求与在2小时达的上门货品需求结合,供应链和前置仓配共享。商家利用多渠道优化品类,又能保持用户粘性。


消费者购物方便了,下单的频次也会提高。由此一来,消费者就从走过、路过的顾客,变成了有忠诚度的会员。在零售门店的价值衡量公式里,高留存取代了高入口流量,高复购率取代了高客单价。用户留存和复购率,乘出来还是销售收入,但影响因子变了。这会对商家的运营模式产生很大影响。


更有意思的是,高留存和高复购的背后还会沉淀下会员体系。美团做打车,滴滴送外卖,各家都在利用会员黏性拓展边界。


但“场与场”的融合虽好,商家想要参与,首先还是要考虑“场”之间的融合度。元璟资本投资了猩便利。这家公司初期为无人货架和便利店选址时,首先要去找两个“场”可以复用的地方,以最大化用户复购率、丰富和消费者的接触点。“用户对无人货架和便利店的需求不是‘无人’,而是便利”,陈洪亮说。


消费下半场更考验企业的供应链与运营能力。“不是说任谁看到了机会,都能够把两个‘场’捏在一起的。”在上半场时,“货”和“场”由不同的人运营,有不同的组织管理方式。传统品牌拥抱互联网的时候,电商经理管线上渠道,但不管货,货在线下代理人手里。到了“双11”、“618”的时候,电商经理要和线下代理去借货,时、效都是问题。同样地,今天线上场和线下场在管理能力要求上也存在巨大差异,比如用户端综合运营、店中仓模式/前置仓模式的探索等等,都是场场融合后带来的新课题,陈洪亮说,“到底是互联网的人能跨过供应链的坎,还是擅长管理供应链的人能跨过互联网的坎,依然不一定”。


下半场:消费者是谁的粉丝? 




商业故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来都是“人”。对“货”和“场”的关注,最终会聚焦到“人”身上。上半场的技术红利和微博、微信等社交“场”,改变了“人”在消费价值链中所能扮演的角色。人们不仅能做品牌的粉丝,也能化身为分销者、品牌的商业合作伙伴。


率先领悟到变化的玩家已经收获满满。当人们默认AT把持着全部线上流量的时候,拼多多杀了出来,以社交流量赢得低获客成本和高转化。依托社交关系池的新电商,元璟资本也有投资,比如做社群电商代购生意的好衣库。和传统电商抢流量的玩法不同,这些电商新贵们更在乎每一次卖货所触达的消费者,能否成为下一次卖货的传播节点、销售半径能否不断向外辐射。


消费者不再是一个个静止不动的价值链终端,电商的衡量机制也随之转变,陈洪亮将其总结为“漏斗”向“喇叭”的转化:此前,电商的流量结构是漏斗形的,消费者从点击详情页面到最终支付下单,人数层层递减,形成漏斗。而现在,消费者自发转播扩散商品,这个结构的形状显示,忠诚用户成为转发用户,再带动二次转发用户,路径逐渐从漏斗变成了喇叭。


喇叭效应在低线城市的表现要更明显一些。低线城市虽然互联网基础薄弱,但却有真正的移动互联网原生居民。一二线城市的人,社交成本有其他变现方式。但在低线城市,人们变现社交成本的方式很好,放在社交电商里变现是个皆大欢喜的事。


但无论在哪个“场”里,商家都不能仅仅把消费者当成是传播的渠道。消费者的本质仍然是消费者。要是忘了这一点,商家至多能享受渠道快速上升的红利期,等红利期过了,什么都不会留下。


用户是社交电商平台的粉丝,还是只在乎分享带来的奖励?这个问题,即便是头号玩家拼多多也要思考。如果另一个平台横空出世,提供高一点的佣金,用户很可能会跟着钱跑到另一个平台上去。


“迅速扩张的能力是容易copy的,难的是用户留存能力“,陈洪亮说,平台的基本属性是什么,能够长期留存用户的能力是什么,这是商家最该看重的能力。最终,“谁能够跑出来,服务能力更重要”。给愿意转发商品链接的人提供方便的工具,帮助小b和上游灵活议价、匹配下游的流量,保证消费者下单后能够实现一键代发……这些事情都对商家的系统服务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给S2B2C链条上的隐形平台提供了机会。


 “上半场,我们看到大家做的比较多的是流量生意。下半场的重点,可能更多的是服务生意、黏性生意、留存生意”,陈洪亮总结。


这一年里,几乎每个消费领域的投资人都会被问到这样的问题:消费市场弥漫着降级焦虑,下一步怎么走?陈洪亮的答案是:消费市场正在经历上下半场的相互融合,上半场方兴未艾,下半场已在路上。在此过程中,消费者已经完成了从购买者到会员、品牌商业伙伴的转变。接下来,也许消费者还将被附加更多的属性,但对商家来说,需求一直在升级、消费一直在分级,而“围绕着用户争夺的战略核心不会变”。


作者:文亿

关注VC、新零售,追踪钱从哪来、到哪去。


TA的文章:

包间里的茅台与马路边的奶茶

LP如何挑选“GP独角兽”?

虎扑离IPO还有多远?

责任编辑:齐岩

媒体/商务/转载请联系:投中信息小助理

(微信号:ChinaVenture2005)


扫描二维码,了解更多详情


扫描二维码,立即下载

近期热闻

VC/PE浮亏时代将至 “咖啡陪你”败走中国

中国VC往事 | 亿万富豪传奇的一生

华大基因能否重回千亿市值 | 乐天玛特撤离中国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VC/PE资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