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董卿:积累越多,你越闪耀!

2017-05-31 老百姓观天下


董卿:积累越多,你越闪耀

00:0017:38


文 | 指南君 · 主播 | 童颜


董卿,集美丽、智慧和优雅于一身的女人。


之前,因为主持《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她惊艳了整个中国。


而这几天她又惊艳了全世界!


5月14号下午,董卿,主持“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增进民心相通”平行主题会议,来自坦桑尼亚的配音演员希尔德(Hilder)和同伴用斯瓦希里语配音《西游记》。



配音结束后,董卿说:


很多人把张骞出使西域比作现实生活中的《西游记》,13年西行所经历的艰难困苦也不比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少到哪儿去,但文化沟通永远可以让千里相隔变成心灵上的零距离。


据说,因为这段话,董卿赢得了场下各国来宾的高度赞誉!



董卿饱读诗书,气质如兰,人尽皆知!也人人艳羡!


今天我们不再用更多的溢美之词夸赞董卿,我们来学习一下董卿的语言风格,试着为己所用。


自古深情留不住,总是套路得人心呐!


无论是在舞台上的主持、写作,还是接受采访,董卿的语言表达都有明显的套路。其套路之一就是她常引用名人名言或书中的名句。


不信你看!


在最近的一次电视采访中,董卿在讲述筹备《朗读者》这一路走来的艰辛的时候,她引用了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的墓志铭:


我永远都没有长大,但我永远都没有停止生长。



不管是有所准备,还是随手拈来,这句话在她说完之后确实让人眼前一亮。


《中国诗词大会》中,董卿曾在现场脱稿并流畅地念出叶赛宁和阿根廷著名作家博尔赫斯的诗句,送给选手:


当时的我是何等的温柔,我把花瓣洒在你的发间,当你离开,我的心不会变凉,想起你,就如同读到最心爱的文字,那般欢畅。——叶赛宁《我记得》


上天给了我浩瀚的书海,和一双看不见的眼睛,即便如此,我依然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博尔赫斯



而在《朗读者》中更甚,董卿字字珠玑,名言警句贯穿始终,节目因此有了更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底蕴,逼格满满!


第一期中,在听完周小林和殷洁夫妇的爱情故事之后,董卿十分羡慕,随之便送上自己非常喜欢的一句沈从文的情诗:


我们相爱一生,还是太短。



第二期中,开场就直接引用了顾城的诗:


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俩站着不说话。



在第三期,董卿采访徐静蕾,看到徐静蕾的读本是史铁生的《奶奶的星星》时,随口就背出了其中最令人感动的一句话:


地上如果有一个人死了,天上就会多一颗星,因为它要给活着的人照个亮。



第六期,董卿听完丁一舟和赖敏的故事之后,被深深地打动。赖敏朗读了三毛的《你是我不及的梦(节选)》。


朗读结束后,董卿也念了三毛的一段文字,是一首诗:


如果有来生,愿意站成一棵树,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泥土安详,一半在风中飞扬。



第七期,在马里牺牲的中国维和战士申亮亮的家人也来到现场。申亮亮的姐姐与申亮亮告别的时候,说:忠孝不能两全,你为国家尽忠了,那么对父母的孝,就让姐姐和哥哥来做吧。


听完姐姐的一番告别,几乎所有人都哭了,董卿想起了阿拉曼英联邦士兵墓地当中有这样一条墓志铭:


对于世界,你是一名战士,但是对于我,你是整个世界。



第八期中,作家梁晓声说小时候看过的那些小人书是他当年的精神的世界。


董卿由此想到了雨果也说过一句类似的话:


有了物质,那是生存,有了精神,那才是生活。



也是在这一期,赵文瑄朗读了季羡林的《老猫》。朗读结束后,董卿说季羡林还说过这样一句话:


虽然这个世界上只剩下我一个孤家寡人,但是你又怎么能说我没有一个温暖的家呢。



除此,《朗读者》的卷首文案堪称教科书级,而其中语言运用最大的特点就是直接引用名人名言。


经过盘点整理,我们发现文案中运用过如下名人名言: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


人不是生来被打败的。——海明威《老人与海》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如果你真心渴望做成一件事情,整个宇宙都会联合起来帮助你。——《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人的第一次,往往需要勇气,但是第一次也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因为它是探索,是挑战,是机遇。——作家汪曾祺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我爱这土地》


我们最终都要远行,最终都要与稚嫩的自己告别,告别是通向成长的苦行之路。——海子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的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杨绛


勇气像是逆境当中绽放的光芒一样,它是一笔财富,拥有了勇气就有了改变的机会。——茨威格


有德必有勇,正直的人不会胆怯。——莎士比亚


让我们尽情地去享受生活的滋味吧,我们感受到的越多,我们便生活得越长久。——法国作家法朗士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爱因斯坦



看到这些名人名言,就不难解释,网络观众在观看节目时发的弹幕:


“这收视率就是语文老师撑起来的,语文老师是扛把子。”

“高三党来这里找作文开头的来集合。”

“全靠学生写观后感提升收视率。”

“来这里学习名人名言的用法”

“老师让摘抄,摘抄好句。”


甚至,有人说:要是有董卿这样的老师教书,那可了不得,肯定全班全优。



“信手拈来的从容,都是厚积薄发的沉淀”,用这话来评价董卿,再适合不过!


董卿对于名人名言的运用自如,得益于她长期阅读和学习的积累。


董卿的父母是比较传统的知识分子,他们很早就让董卿明白了一个道理:人不能只靠吃饭活着,还有一些别的东西可以滋养身心。




自小董卿就浸润在古典文学之中。她的父母都毕业于复旦大学,父亲学文,母亲学理。但母亲和父亲一样,都热爱读书。


父亲热爱文史,最爱读的书是《古文观止》《二十四史》一类;母亲则偏爱西方文学。


小学时,父亲会要求她在课外书里但凡看到成语、诗词,都要抄在小纸片上,贴在小书桌上。


而母亲,每到假期,都会给她开书单,规定一个假期必须读完,书单中的书大多数是西方文学,《安娜·卡列尼娜》《茶花女》《呼啸山庄》《基督山伯爵》《简·爱》《约翰·克利斯朵夫》等。



董卿回忆说,小时候父母让她读书,最早也有被逼迫的成分,但慢慢地习惯就养成了。


“我现在还能回想起我自己在学生时代,那种夏日午后,好多同学在教室里昏昏欲睡,但是知了叫着,阳光透过树叶灿烂地照下来,那种场景美得想让你痛哭一场。那种安静、知识对你的浸润,后来就再也没有办法遇到了。所以始终对校园、对书本有一种渴望。”



工作后的董卿虽然很忙碌,但始终没有忘记阅读和学习。


在刚工作的那几年,董卿报考华东师范大学,并顺利进入中文系古典文学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09年从上戏MFA毕业。14年又去南加大做访问学者。


不要以为她的这些学位只是挂个title而已,她是真的去学,去考试。在上戏时她没节目就从北京飞上海回去上课。


曾有网友爆料坐飞机时遇到董卿,看到董卿全程在读书。去南加大之前她在新东方学习英语。在南加大有人说经常在图书馆看到董卿。



前段时间,董卿接受《环球时报》的采访,谈到阅读时她说,她每天睡觉前大概有一小时的读书时间,是多年保持的一个习惯。她的手机、iPad是不拿进卧室的。


我想,能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如今她成为国民女神,一定跟她日积月累,坚持不断地阅读和学习有关。


有人曾说,董卿的文化积淀很深,一般人很难望其项背。


其实不然。真的想做一件事,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美国有一位家喻户晓的奶奶,她叫“摩西奶奶”,典型的大器晚成。在她晚年,她成为了美国最著名和最多产的原始派画家之一。


摩西奶奶曾说过这样一句经典的话: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对于一个真正有所追求的人来说,生命的每个时期都是年轻的、及时的。


与大家共勉!


本文来自公号“小学生阅读指南”


董卿:爱读书的女人,往往活得很漂亮

前段时间《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火了;更火的,是这个节目的主持人董卿。


看着舞台上她的举止笑谈,我们才明白什么叫“腹有诗书气自华”。


当有一位选手告诉董卿,自己的父亲是一位盲人,十几年来口口相传教他读诗时,动情的她忍不住脱口而出:


“上帝给了我浩瀚的书海,和一双看不见的眼睛,即便如此,我依然暗暗设想,天堂就是图书馆的模样。”


很少有人知道,那正是阿根廷盲人作家博尔赫斯的诗作。



当听说一位离家在外的父亲为教女儿,费力把词谱成曲子时,董卿送了他一首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我记得》:


当时的我是何等温柔/我把花瓣洒在你的发间/当你离开/我的心不会变凉/想起你就如同读到最心爱的文字/那般欢畅...


而这些,全部都是在现场没有提词器的情况下,董卿的即兴发挥。



有人这样形容她:


美人当以玉为骨,雪为肤,芙蓉为面,杨柳为姿,更重要的是以诗词为心。”


而这一颗玲珑剔透的诗词心,和这一身高贵优雅的气质,都是在日复一日的阅读中修炼出来的。


看董卿谈读书,才知道有文化的人有多美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l0394da331y&width=500&height=375&auto=0

视频来自《环球人物》采访


原来一个人的气质

真的就藏在她读过的书里

一个喜欢阅读的人

眼界总比别人更宽些

认识一位姑娘,看上去不怎么合群。


因为当别人聊家常里短、房价蔬菜的时候,你永远看不到她开口。大家聚在一起热火朝天地讨论着出轨明星时,从来没有她的身影。酒桌上,难免有吹嘘奉承,大家互捧臭脚时,只有她在一边静静听着,既不急着反驳,也不忙于显摆。



时间一长,大家都觉得她普通到不起眼,只有我知道她的眼界有多宽。


刚毕业那会,工资不高,这姑娘就把每个月的收入分成三份,一份交房租,一份用作日常开销,剩下的钱全买了书。


能力不足就恶补专业书;外形不佳就狂看时尚杂志,自己一点点摸索着学穿搭;觉得自己内涵不够,她下班就把手机关掉,寂静读书。从经济到哲学,从李白杜甫到莎士比亚里尔克,从小说到诗歌,一年时间,竟然不慌不忙地看完了100本。



阅读成了习惯,眼界自然而来。


当她用学到的专业知识跟客户侃侃而谈时,同一批进公司的人还在做着最初级的文件整理工作;当大家靠着咀嚼八卦打发无聊生活时,她总会兴高采烈地邀请我,要么是去看一场先锋话剧,要么去参加一次有意思的读书会;当所有人都习惯靠否定别人来证明自己时,她会耐心听完你的话,然后提出很多可能。


和她在一起时,总觉得世界是无限辽阔,并且很好玩的。



林语堂先生曾经说过:


没有阅读习惯的人,就时间、空间而言简直就被监禁于周遭的环境中。他的生活完全公式化,他只限于和几个朋友接触,只看到他生活环境中发生的事情,他无法逃脱这个监狱。但当他拿起一本书,他立刻就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到另一个国家,或另一个时代,讨论一个从未想过的问题。


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读书的人,心里是安静的

脸上是温柔的

杨绛先生有一句话很有意思:你的问题是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阅读,是可以让人慢慢沉淀下来的。



学生时代曾经遇到一位女教授,气质如兰,颇受尊敬。


上课前,大家起立致敬,别的老师稍一点头既过,而她每次必鞠躬回礼,传统得像个老文人。


在路上遇到,跟她打招呼,她也总会从自行车上下来,站住跟你认真聊两句,然后笑着道别,上车离开。平易近人,一点高傲的架子也没有。


这大概就是一个读书的人该有的样子吧。



记得看过一句话:一个人读书越多,身上的戾气越少。因为见过的越多,越懂得自己的无知。


不争执、不偏激、不愤恨,没有刻意把读书当成一种修行,却在读书中修行了自己。

读书的人,都气质不俗

看到这样一个问题:读这么多书,能记住的其实没有几本。那么,读书还有什么用呢?


三毛的一句话,刚好可以回答。


她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很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诚然,读书是个缓慢的过程,它不能变现,也不能立竿见影。但时间一长,你自然可以看出差别。


读书的姑娘不俗气,当别人囿于鸡毛蒜皮的小事时,她们懂得抬头看看星辰。



读书的姑娘不那么实用。凡事都要问问值不值得,有没有用,能不能带给自己利益,其实是很累的事。她们更喜欢在这些“有用”之外,做些无用的事——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成无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



读书的姑娘更独立。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主张,就没那么容易被别人左右。



看过这样一句话:


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吃过很多食物,虽然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了我的骨头和肉。


而那些读过的书,终有一天也会成为你的气质和风骨。


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多了,自然美如玉。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老百姓观天下公众号

   小编电话及微信:18741201205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