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名贤 明朝进士——池浴德
资料来自公众号池氏网,福安县志等
池氏因人丁稀少,搜集正史古籍,出现频次最高的池氏名人当数池浴德及儿子池显京和池显方父子三人。欣逢厦门市湖里社区浓墨重彩打造“廉政文化长廊”,把池浴德一生事迹作为廉政掌故传扬后人,流芳百世。
池浴德:1538~1616,字仕爵,号明洲,福安小留村人,明朝著名大臣。 明嘉靖(1556年)举为进士而当“太常寺少卿”,他公正,为官廉明,通达事理,事情都办得出色。
文献记载
清光绪《福安县志》“人物”卷对池浴德的记载:池浴德,字仕鼎(《通志》作仕爵),福安小留人,嘉靖乙丑进士,太常寺少卿。祀乡贤。
明万历《福安县志》,“牌坊”篇对池浴德的记载:天官上卿坊,万历七年,为文选郎中池浴德立。浴德,福安小留人,徙居泉州(今厦门同安)。
清光绪《福安县志》“学校”卷刊载一篇池浴德写就的《重修学宫记》。
厦门大学郭志超为福安民俗专家李健民的《闽海赛江》作序,文中提到:晚明的池显方(池浴德长子)堪为明清厦门文士第一,乾隆《鹭江志》评其“诗尤精逸绝伦”。近年厦门文史部门出版其《晃岩集》校注本。自嘉靖以后,池氏家族在道光《厦门志》入传者8人。显方父池浴德,嘉靖年进士,清代《福安县志》有传,将池浴德列入本县名人。其实,池姓迁入厦门己久,永乐年间,赛江小留村人池兆铭任官嘉禾“中左所”,遂定居厦门。
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江头廉政文化苑
生平事迹
池浴德,嘉靖四十三~四十四年(公元1564~1565年)联捷进士,最初授为浙江 遂昌县令,以后历任南吏部考功司主事、吏部稽勋司主事,考功司员外郎、郎中及太常寺少卿。
池浴德中进士后被派到浙江省遂昌县当县令。离家赴任当天,父亲池扬在祖厅送他一副手书对联:世积俭勤,席祖荫,追思昔日;官期清白,戒儿曹,努力将来。池浴德从联语中体会到父亲要他为官“俭勤”、“清白”的道理,他谨记在心,还把这联当作座右铭。并作文章祭告神明,发誓永不负百姓。
池浴德26岁时考中进士,出任县令。上任前,父亲池杨担心他自小耽于诗书,不谙世事,难以管理一县之事。池浴德回答:“尽某心力,依古道行之。”父亲大笑说:“善哉!子勉之!”临行前,父亲书写对联为其送行“世积俭勤,席祖荫,追思昔日;官期清白,戒儿曹,努力将来。”,嘱咐其要牢记祖训家训,清廉为官,勤俭行事。池浴德跪地接联,携祖训传承和父辈嘱托踏上仕途。
池浴德到任之时,前任留下来的积案有三百多件,这些案件大都是因为没有油水可捞,因而被积压下来的。池浴德将案件按照年份、案情轻重汇编成册,夜以继日分类办理,很快便将积累的案子清理一空。一些平时受了冤屈而又打不起官司的百姓听说遂昌县来了个公正贤明的知县,纷纷赶来申诉。遂昌县衙役早先时衣着华丽,出行又喜造势,常常借此恐吓百姓。池浴德便对衙役服饰进行改革,改变成简朴的服饰行装,安定了民心。在办案中,池浴德坚持分文不取,讼者只需要自带半升米用以路途所需便可以,因此民间称池浴德为“池半升”。
池浴德上任之初,恰逢太守入朝,所辖里甲依然按照旧例敛收银子作为对太守的馈赠。池浴德以“太守爱民,何肯要此馈赠”为由,废除了此旧俗。旧时曾有遂昌人到衢州开矿,后沦为盗贼,因此衢州地方官随之颁布法令:“凡入衢者,须有县符,无则以矿徒治之。”因为这道法令,遂昌百姓很多年都深受其苦,叫苦连天。对此,池浴德亲自前往衢州,与衢州道台毛某进行理论:“一里往来,事事岂能给照;十室忠信,人人岂尽矿徒?”毛道台听了池浴德的意见,佩服池浴德贤能,当即颁令废止了这项苛待遂昌百姓的法令。
池浴德还组织丈量土地,一改富人多地却少纳甚至不纳田赋、贫民少地或无地却负担过重的状况,让穷苦百姓深受感动。池浴德在遂昌的爱民为民德行,也收获了遂昌百姓对他发自内心的爱戴。在他晋升离开遂昌时,遂昌百姓自发送他到龙游,在龙游换船时,百姓曳舟不舍,致使三日都无法开船,最后只能趁入夜解缆出发。遂昌百姓为了纪念他,后于西明山河边建造了石亭纪念池浴德,取名曳舟亭。
池浴德在任职太常寺少卿时,因母亲去世,继而告归故里。在其后的三十七年中,他布衣蔬食,亲自为诸子授课。每月逢初一、十五,听到鸡打鸣便起床,焚香告天,告知自己近日所做的事情,以自勉。他还自己出资买地,建造义冢,收埋无主尸骸。他告诫子孙说:“毋滥交,毋惹事,毋衣罗绮,毋想膏粱,毋恃贵凌人,毋挟长加少。”“读书岂尽取科第?时时照管此念头,无负天地祖宗,便为天地肖子”,让后人牢记要谨慎交友、勤俭清正、恭俭待人、传承家风。”
池浴德作品
工作之余,作诗自娱,其诗有盛唐气象。他还著有《空臆录》、《怀绰集》、《居室篇》等。
九日同登云顶岩用韵作
〔明〕池浴德
兴逢佳节酒杯宽,此日追随延旧欢。
缭绕松阴闲解带,霏微云气漫侵冠。
数茎菊绽香初远,百仞风高石亦寒。
携手更同凌绝顶,沧波一任醉眸看。
校注:以上诗刻于方广寺下巨岩,后署“隆庆六年岁在壬申,共纪胜游,刻所作于右。”
翻开道光版《厦门志》的人物列传,会发现有个并不常见的姓氏却频频出现,其家族“出场”人物达二十几位之多,官宦、名士、文人、节妇等;而在山川、艺文卷也常能见池氏子弟之踪迹与文藻。这就是明代厦门的一个望族:池氏家族!
池家最早入厦的是池兆铭,据《厦门志》“池兆铭,其先长溪人(今宁德霞浦县)。永乐间,从征沙县寇,叙功授永宁卫中左所总旗,遂为厦门人”。但事实上真正定居厦门的,要从池宗宝算起,池宗宝因“娶本里(厦门)郑氏,因家焉”。池宗宝传吏部文选司郎中池旻,池旻传文林郎池杨。池杨即池春台,有三子,分别为:池浴日(号新洲)、池浴德(号明洲)以及池浴沂(号鹭洲),池家就此进入鼎盛期。
福安阳泉全景
延伸阅读
福安池氏渊源
福安池氏者,根源于西平池氏也。自民公事周穆王居功封食邑,西河渑池即为姓也,而万源发千枝之本,盖源于斯矣。后汉晋唐以降,吾族贤达尝炳史册,福安第一世祖玑公,妣杨氏(其父湧源公居河南汝宁府光州固始县黄巢作乱时同王潮入闽,官封招讨使节居闽之石岜村即今怀安县)迄唐季源公随王潮入闽,兼有闽岭五州之地,玑公于梁開平四年(公元910年)迁闽之长溪松州。公卜居石岜生玑公遂徙后溪,即今霞浦松城赤岸(现霞浦动车站对面村落),至后迁于后溪(时后溪属霞浦管辖,现为福安管辖)传主第八世祖大琛公妣张氏生子,长曰翘、次曰鳯,长翘公迁于后溪,次鳯公迁小金村(即今小留、桥洋祖),至凤公时迁小金,复择小留为肇基之祖焉。第九世鳯公于宋代时官封宣議大夫(迁小留为肇基祖),至今已建五座祠堂。
福安后溪池氏宗祠
福安小留池氏宗祠
福安小留池氏宗祠
福安桥洋池氏宗祠
福安阳泉池氏支祠
福安阳泉溪口
凤洋池氏支祠
福安市池氏文化促进会
福安市池氏宗亲联谊会
2017.10.5 农历八月十六(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