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林调在喀什:古树二三事 ——新疆农业大学林学与园艺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工作纪实

2016-07-08 王旭 新疆农业大学林学与园艺学院
聚焦7月4日,自治区暑期社会实践重点团队,新疆农业大学林学与园艺学院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团队驱车奔袭1500公里,赴喀什地区开展为期40天的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工作。
(出征前的合影)
7月7日,团队正式开始实践任务,首先进行的是喀什市所辖街道、乡镇的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工作。根据团队的统一安排,A组负责距市区10余公里,辖19个行政村,总人口近3万人的阿瓦提乡。在一天的工作中,共找到各类木本植物72种,古树5棵。遇到趣事两件,与大家分享。
A组老师、同学们在阿瓦提乡政府调查树种
喀鲁克村进行走访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片枣园,其中最为粗壮的枣树上挂着“千年红枣王”的标牌,根据指导老师的估测,认为这颗枣树确实是古树(百年以上),但实际树龄恐怕没有千年这么夸张。在与当地林管站和村民的沟通后,我们决定对这颗“枣王”的真实树龄进行测算。这时已经有七八位村民围在周围,兴致勃勃地看着我们手持测算设备一步步打眼钻树、测量、计算,大家都想知道这颗世世代代陪伴着他们的枣树到底有多大了。
“千年枣王”全貌
经过测算,我们得出这颗枣树大概的树龄在180年左右,远没有挂牌所写的“千年”之久。可是我们告诉大家测算结果时,老乡们都不愿意了!他们坚持认为这棵树就算没有1000岁,至少也有500年了,他们的长辈告诉他们这树陪伴了几代人,周围近400亩的枣园都是这颗树的子孙后代!唯一会说维吾尔语的斯乌曼老师耐心的给他们解释,讲清楚我们测算的科学依据。但是最后,村民们还是不满意我们的答案,不相信我们测算的结果,大家不欢而散。
乌斯曼老师为大家解释我们测算的科学依据
林调进行了这么久,第一次遇到有老乡对我们不满意的情况。我想,这可能也是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在普及的过程中所会遇到的问题。当先进思想、科学技术与固有的看法、认识发生碰撞的时候,总会产生阻碍科技传播的阻力,“科学”在受教育程度较低的老百姓眼中也许不那么有说服力。但是无数的实践证明,科学技术才能让农民增收,才能让老乡们过上好日子。科技下乡一定要下到最后一公里、最后一户人家。
英其开村,我们发现了另一棵古树,一棵直径达1.7米以上的新疆杨!在测算时,依然有很多热心的老乡们围了过来,不过这次,是一群充满好奇的小“巴郎子”。孩子们的汉语水平比我们见过的所有村民老乡都好,他们能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意思,问我们在干嘛,我们是哪里来的。当得知我们在测算大树年龄的时候都兴奋异常,都想知道这课全村最粗的树有多大了。
直观感受这棵树的直径
经过测算,这棵树大概有172岁。我们告诉孩子们是怎么算出来的,让孩子们跟着我们一起量树高,教他们使用量高的工具,孩子们学得有模有样、不亦乐乎。
让孩子们体验我们的测量工具
有一个稍大点的孩子问我们:“你们怎么知道这棵树有多大多高?你们是科学家吗?”我说我们不是科学家,但是那边的乌斯曼Mualim(老师)知道很多知识,和科学家一样!孩子们全都涌向乌斯曼老师,团团围住,想看看科学家长得什么样,在说着什么话,在干什么事。明年就要退休的乌斯曼老师又变成了孩子王。
今天最开心的时候,就是我们的车缓缓启动,孩子们站在路沿石上跟我们招手说再见的时候。刚来这里,我觉得这里的条件确实很一般,这里也许真的很穷。但是遇到这么一群会讲汉语、渴求知识的孩子,我想,这里的未来一定很美好。喀什之旅故事待续。后面的40天里,会继续与您分享在喀什的所见、所闻、感悟与感动。
本文作者由法学专业毕业,林学专业术语使用难免有误,敬请批评指正
作者:王旭编辑:石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