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推文 | 父母皆祸害?不回家12年拉黑父母6年 留学生万字控诉父母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高考状元、北大毕业,留美读研。
当一个人的简历里写着这几个词,这个人十之八九是你妈妈口中那个“别人的孩子”。
这几天,一篇名为《北大高材生写万字长文数落父母,已12年不回家过年》的新闻刷屏各大网站。
一位本应成为“家族骄傲”的高材生写了一封1.5万字的长信,与自己的父母决裂。
在长信中,他这样描述自己的成长过程:
“我母亲……不能接纳男孩子的刚强、自主等气质。”
有“拒绝接纳孩子现状的偏执”和“以自身意志肆意操控孩子的欲望”。
他的母亲会指定他穿的衣服,夸大外面世界的危险性,强行为他选定他即将就读的高中,根本无视他自己的择校要求。
而他的父亲,则在他抱怨学习环境糟糕时,大斥骂:
“同桌有什么影响?”
“最卑贱的狗才想要什么公平!”
“凭什么要学校优待你?”
对学校不满,又无法转学,整个高中生涯,对于秋岸来说如同地狱:
“结果就是我直到高二末都一直被迫用大量时间帮助没有合作精神和自主意识甚至没有基本道德的学生,换来的是意料之中、变本加厉的排挤和轻侮。”
无法融入集体的秋岸,还遭到了同学的霸凌。
“课上抵抗周边学生的骚扰和闲话;
课间遭受欺凌,被打耳光、抱摔、掐、言语羞辱”
母亲控制欲极强,父亲言语粗鲁,同学对他排挤侮辱,没有人可以交流的秋岸只能将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学习上,一心想考一个远离原生家庭的学校,以摆脱家人对他的控制。
高考后,他成为当地的高考状元被北大录取,可来到北京后,他依然没有摆脱父母的控制:父母托同在北京的大姨照顾他的生活;突然和另一个并不熟悉的家庭来往密切,只不过因为他们家的孩子和秋岸考入同一个系。
在秋岸眼里,这些举动代表自己在大学的一举一动,已经在父母“监视”之下。
到了大学,秋岸依旧不愉快,凭借英语优势,他决定出国,并且选择深造心理学。
可出国后,秋岸依然不愉快。他与家人的矛盾依然没有解决,甚至更加恶化。在美国,秋岸求助了心理咨询师,并被诊断患有“广泛性焦虑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是以持续的显著紧张不安,伴有自主神经功能兴奋和过分警觉为特征的一种慢性焦虑障碍。)
可当他对父母说起自己的心理疾病时,他的父母只将责任推卸给秋岸自己。
眼看与家人沟通无望,秋岸决定与家人决裂,他给父母写了一封信,称为“最后通牒”。
但对于秋岸的“决裂”,他的父母十分不解。
他们不明白儿子为什么会远离,为什么不能“举重若轻”,为什么总是揪住过去的事情不放。而且,他们对那封“最后通牒”也感到莫名其妙,因为儿子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给他们类似的抱怨了。只是,他们没想到,至此之后,他们的儿子就再没回这个家了。
对于父母的不解,秋岸在之后的采访中,干脆地解释道:“这是他们自作自受”。
不久后,秋岸的爸爸也接受了记者采访,爸爸认为,秋岸在长文中说到的那几次“崩溃”,其实都发生在环境变化和学业受挫之后。爸爸觉得,当生活中出现困难,秋岸就觉得周边的人有问题,再加上心理医生的疏导,他更是将现实中的挫折归结到从小到大的经历上,迁怒于家人。
对于爸爸的“迁怒”一说,很多网友十分不满。
也有人认为,秋岸偏激不知感恩,他自己要对今天这样的结果负责:
其实,网友们正反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正好代表了这个矛盾的对立面:父母和子女。
在传统的家庭关系中,父辈们拥有着“绝对权力”。这种来自家庭地位的权利使孩子的观点不能得到认同,他们的负面情绪也不能得到发泄,久而久之,这些“不愉快”就会沉淀成孩子心中的一块病,运气好的,这块病自会痊愈,运气不好,这块病会伴随孩子一生。所以,在秋岸的悲剧中,他自己固然负有一定的责任,但他父母要付的责任显然更多。
其实,子女和父母之间的矛盾是永恒的。正如网友所说:
"我们穷尽一生在等父母道歉,父母则在等我们的一句感谢,谁都得不到自己想要的"。
此时此刻,你一定也很想“吐槽”自己的父母,快来留言区一吐为快吧。
小编推荐
“重庆之声”,与你分享及时、好玩的消息
”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