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我省民建会员杨金龙、杨润芝、贺涛提交的文章荣获民建中央2022年重点理论研究课题优秀成果二等奖
△ 这是河北民建 2023 年推送的第 143 篇文章 △
近日,从民建中央办公厅获悉,在民建中央围绕“中共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为参政党建设提供的重要启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学习与研究”“民建十一大以来自身建设经验总结”以及“冷遹、张謇等历史人物的乡村建设实践研究及现实价值”等理论研究主题所征集的260余篇研究成果中,我省民建会员杨金龙、杨润芝、贺涛提交的《历史人物的乡村建设实践研究和现实价值思考》文章荣获二等奖。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总结民建十一大以来取得的各方面成绩和创新发展经验,不断提升民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建设水平,更好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民建中央特开展重点研究课题征集工作,挑选出优秀作品并予以嘉奖。
杨金龙、杨润芝、贺涛在参考权威文章的基础上,结合理论研究成果,总结历史人物的乡村建设探索历程,并由此探讨历史人物对乡村建设实践的现实价值和对当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启示。整篇文章对历史人物的乡村建设探索进行了系统性地整理研究,同时也直面现实对当下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
附全文:
历史人物的乡村建设实践研究和现实价值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清末民国以来,无数仁人志士都投身于轰轰烈烈的乡村建设实践当中,既有成效经验,亦不乏失误弯路。彼时推及当下,在如火如荼的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实施过程中,回望历史人物的乡村建设实践,能为中国乡村建设的未来带来许多思考、启示与现实价值。
一、历史人物对乡村建设实践的探索历程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国家战略,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但是,乡村振兴作为一种实践和行动,并不是现在才有的,而是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育过程,有着丰富的历史积淀。以时间为线索,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清末民初时期对乡村建设的探索。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大批有良知的地方乡绅与知识分子,面对乡村衰败和时局动荡的境况,积极投身于乡村建设,将改造乡村作为实现自身改造世界的试验地,探索地方自治与乡村自救之道,从而掀起了一场乡村建设运动。以梁漱溟、晏阳初、黄炎培、卢作孚等为代表的一批乡绅和知识分子率先提出乡村建设的构想并付诸实验,产生了“邹平模式”“定县模式”“北碚模式”“无锡模式”等。这些乡村建设模式虽内容各异但目标一致,即在实现乡村重建和发展的基础上,寻求救亡图存、民族复兴的道路。根据国民政府的统计,民国初期的乡村建设机构有600余个,各类乡村建设试验区有1000余个。由地方乡绅和知识分子主导的乡村建设运动,大多偏重于文化教育,且缺乏底层民众的广泛支持,因而对于乡村建设和发展的效果并不明显。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乡村建设的探索。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开始,中国共产党即开始着力探索乡村改造实践。这些探索包括江西的劳动互助社和耕田队、陕北的变工队、华北华东和东北各地的互助组,以及抗日时期陕北出现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中国共产党抓住了中国农民问题的要害,通过向根据地乡村输入科技、人才和资金等外部资源,领导广大农民围绕土地所有制开展了一系列革命,彻底改变了乡村内部的社会结构,满足了广大贫苦农民的根本需求,因而在根据地开展的乡村改造与建设运动得到了农民的支持、拥护和参与,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最后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之路。
(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乡村建设的探索。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开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为这一时期的主题,中国乡村发展实践进入了新阶段。为了支持重工业优先发展,我国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并实行了城乡分割政策。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首先在农村进行以土地为主要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渐进式地通过初级社、高级社和人民公社的形式,将土地收归集体所有。然后,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兴修水利,实施以“土、肥、水、种、密、保、管、工”为主要内容的“八字宪法”,提高农业产量;在农村进行社会建设,扫除文盲,消灭苍蝇、蚊子、老鼠、臭虫“四害”,消灭血吸虫、麻风病等各种传染病,设立“赤脚医生”。1949—1978年,全国共修建了大中小型水库8.5万座,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1132亿公斤增长到1978年的3047.5亿公斤,以只占全球6%的水资源、10%的耕地,基本解决了占全球22%的人口的温饱问题,同时农业和农村承担起了为中国工业化、城镇化提供资本积累的主要角色。
二、历史人物对乡村建设实践的现实价值
乡村建设是国家意志、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以及政府治理政策相结合的产物,是包括政治、经济、生态、文化、社会与党的建设的全面振兴。悠悠百年,无数仁人志士对乡村建设实践的探索,不仅留下了许多经验教训,更对目前我国的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
(一)深刻体现了乡村问题对中国的重要意义。长期以来,中国是一个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具有悠久农耕文明的农业社会。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中国以农业发展为主,以一个农业大国的身份屹立于世界,农业始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发展历史最久、形成业态最为完善的产业形态。乡村作为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成为国家治理的基石;农民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成为推动农业和农村向前发展的动力;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都是围绕农业和农村构建的。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
(二)深刻凸显了乡村建设在中国革命历史中的地位。正如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潘家恩所说,乡村建设与乡村革命存在着诸多互动,比如梁漱溟从事乡村建设源起于大革命期间在南方看到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而20世纪20年代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在长沙、烟台等地组织的大规模的平民教育群众运动也对中国共产党的民众工作有所影响。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力量对乡村建设实现了某种程度的替代与吸纳——通过扫盲(平民教育)、赤脚医生(乡村医疗)、民兵(乡村自卫)、乡镇企业(乡村工业)、大众文艺(民众戏剧)等这些“没有乡建派的乡村建设”,在国家建设和乡村建设之间实现着某种平衡,同时让革命理想在回归乡土脉络中完成转化与创新。也可以说,以乡土为底色的中国革命直接面对着小农经济与传统村社结构,为了完成民族独立与国家建设,必须通过组织动员,逐步改变高度分散的社会结构,在“去乡土化”中提升国家能力,完成工业化所必须的原始积累。与此同时,它仍然需要回到基本国情,在“再乡土化”中充分发掘农民主体性与创造性,夯实乡村革命的社会基础,而这些做法本来就是广义的乡村建设。
(三)深刻阐明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必然。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国家战略,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但是,乡村振兴作为一种实践和行动,并不是现在才有的,而是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育过程,有着丰富的历史积淀。中国共产党自建立始,就立足中国国情,传承自古以来重视乡村建设和发展的优良传统,将乡村建设和发展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首要问题,发动乡村广大农民参加革命,在农村建立起革命根据地,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农业、农民问题被作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百年壮大史,就是一部领导中国人民推进乡村发展的奋斗史。“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有着其历史必然性。
三、历史人物的乡村建设探索对当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启示
近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都投身到轰轰烈烈的乡村建设探索实践当中,既有成效经验,亦不乏失误弯路。这些实践探索,对当下正如火如荼开展的乡村振兴战略,亦提供了颇为丰富的经验和启示。
(一)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目前来看,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高,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农村自我发展能力较弱,城乡差距依然较大。因此必须要采取超常规振兴措施,在城乡统筹、融合发展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创新上想办法、求突破。
(二)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实践中,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把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首位,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必须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体现农业农村优先原则;必须遵循乡村发展规律,保留乡村特色风貌。
(三)必须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乡村振兴,根本要靠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文件,作出了长远性、战略性制度安排,农村改革“四梁八柱”基本建立起来了,今后关键是抓落实、抓深化。必须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为核心,全力以赴抓推进、扎扎实实抓落实。
(四)必须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习近平同志强调,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现代农业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当前,农业现代化仍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五)必须加强农业农村基础工作。必须持续完善和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持续不断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建设,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干部的培养、配备、使用,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坚定不移维护农村和谐稳定,以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根本目标,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实现农村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王晓莉. 中国百年乡村建设的历史沿革与有效性初探[J]. 行政管理改革, 2021(4):10.
[2]潘家恩. 重思乡村建设与乡村革命[J]. 开放时代, 2018(3):7.
[3]唐任伍, 唐堂, 李楚翘.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乡村发展的演进进程,理论逻辑与实践价值[J]. 改革, 2021(6):11.
[4]佚名.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村镇建设发展历程回顾[J]. 小城镇建设, 2019, 37(9):8.
作者:
1、杨金龙 民建秦皇岛市委副主委、昌黎县副县长
2、杨润芝 秦皇岛宝润生态园有限公司、宝润物流有限公
司董事长
3、贺 涛 秦皇岛市小汤河橡坝管理处所长;秦皇岛市滨水河道清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 End -
推荐阅读
· 倪岳峰:更好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强大法宝作用
· 两位民建会员的建言成果获评省政协2022年度优秀社情民意信息
先赞,在看,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