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杜甫故里为啥PK不过杜甫草堂 | 豫地密码

2014-07-17 点蓝字加我呗 豫记

今年5月,台湾诗人余光中怀着一腔乡愁,来到河南,偕同诗人汪国真、绿蒂一起拜谒了郑州市巩义市南遥湾村的杜甫故里。诗与乡愁,使得不同时空的诗人们聚集在了一起。然而,让河南人不能不深思的是,长期以来,外界一般都只知有杜甫草堂,而不知巩义的诗圣故里。甚至还有人一直认为杜甫草堂所在的成都,就是他的故里。


据史载,诗圣杜甫于公元712年正月初一五更时分,诞生于河南巩义南瑶湾村笔架山下的一孔窑洞里。其先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祖父为初唐诗人杜审言,是武则天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所以杜甫从小就接受严格的诗歌训练并且接受儒学的熏陶,能够写出韵律非常齐整的诗歌。

他在七岁就会写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从小立志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成年后,他就在求取功名、建功立业的道路上上下求索。离开家乡,越走越远,游踪遍及今天的山东、江浙、四川、陕西、湖南、湖北等许多地方。


公元770年,杜甫去世于湖南洞庭湖边,四十三年后,由子孙杜嗣业遵从先人的遗嘱归葬于故乡。


杜甫墓地相传有好几处。杜甫在湖南病亡,因为家人无力安葬,暂厝于岳阳。后由子孙杜嗣业迁葬巩义。也有说迁葬在河南偃师首阳山下的,现在首阳山下有杜甫墓。在湖南的耒阳和平江也有杜甫墓。


其中位于巩义市康店的邙山岭上的杜甫墓,旁边还有他的儿子宗文、宗武的墓葬,当地群众称为“圣人三冢”。据说早在宋代,墓园周围有有垣墙、四门、园内种有苍松、翠柏,有历代文人和广大劳动人民前来凭吊,明代以后被毁。


他出生的窑洞现在仍然保存完好,成为许多喜爱杜甫的人凭吊杜甫的地方。

杜甫一生写诗3000余首,传世的有1400首,而杜甫在律诗上的造诣最高,贡献也最大,经过他和祖父杜审言的诗歌创作,律诗的创造才在唐中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而杜诗也被后人评价为“沉郁顿挫”。杜甫的生平,几乎没有文字记载,除了他的诗歌。关于他在故乡度过的童年,我们也不得而知,但是他自己描述自己小时候是个很调皮的孩,“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讲自己十五岁的时候,庭前的梨树和枣树结的果子熟了,贪馋的自己每天不停地上树摘果子吃的事情。


杜甫在动乱的年代避居南方的时候,杜甫在一个中秋之夜写下这首诗歌。“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秋风楚竹冷,夜雪巩梅春”。


故乡是诗人一生都在回望的地方,也是今人凭吊杜甫,品味中华诗歌之味的重要去处。


然而杜甫故里在旅游开发上,却远远落后于杜甫草堂。全国杜甫文化大会1982年在巩义召开,成都杜甫草堂发言人在会上放言,“人们可以忘记杜甫出生地,也可以忘记杜甫埋葬地,但绝不会忘记杜甫草堂。”

成都的杜甫草堂为他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曾倾毁不存,此后屡兴屡废。1952年成都杜甫草堂经全面整修后对外开放,1955年成立杜甫纪念馆,1961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又更名为杜甫草堂博物馆。目前的杜甫草堂总面积已达240亩,其建筑具有“混合式”中国古典园林的风格,古朴典雅、庄严肃穆,慕名而来的中外游客络绎不绝。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杜甫故里在1962年才开始进行修葺,有宅院和笔架山下据称杜甫诞生的那孔窑洞。宅院长20米、宽10米,院内坐西向东瓦房3间,室内陈列杜甫诗集珍本,杜甫生平连环画和张大千、蒋光和、齐白石、曾竹韶的诗意画以及杜甫铜像一尊;笔架山下的窑洞深11米、宽2.9米、高2.7米,洞口为砖砌墙壁,门额悬“杜甫诞生窑”匾额,建成后成立杜甫故里纪念馆,郭沫若亲书“杜甫诞生窑”和“杜甫故里纪念馆”。至此杜甫故里方才以景点的形式对外开放。


而就在这次修葺之后,杜甫故里纪念馆便在接下来的几十年时间里基本没有重修过,其间,甚至还有一座老瓦房倒塌了。


也许是对文化回归的价值越来越重视,也许是受到成都杜甫草堂的旅游发展的刺激或启发,巩义市在2007年起,又发起了一大波对杜甫故里纪念馆、杜甫陵园等景区的扩建和维修。景区的情况得到了很大的改观,门票价格也随之而涨。与以往比,游客们固然可以在更好的环境里去吊古思幽,但不容忽视的是,这处故里的名声,仍远逊于杜甫草堂。


有这样一件旧事。日本国立京都大学名誉教授吉川幸次郎,在中国文学研究上有非常高的造诣。1979年4月,吉川先生率领日本文化访华团访问中国。他特意为自己做了一身唐代人穿的衣服,打算前往巩义拜谒杜甫故里。结果因为文革刚刚结束,巩义杜甫生地还不适宜对外宾开放,接待他的华锺彦先生与吉川先生约好来年再来杜甫故里。结果第二年,吉川先生就过世了。


当下的补救,能否让这样的遗憾不再重演?只能交予时代的检验了。


(内容编辑:郑慧琳 图片来源:网络)


豫记开通老家河南微社区,点击屏幕下方左下角“阅读原文”,豫米们有好玩的事可以在里面分享哟,也可以和豫小记互动,一起分享老家记忆。

豫记

为全球河南人提供精神干粮,新鲜、实用、暖心、专业。

1、点标题下面的“豫记”可关注,然后点击右上角小人查看历史消息,可阅读更多精品内容。

2、喜欢这篇文章,请向好友推荐,点右上角,“发送给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

豫记已开通栏目:豫地密码、姓氏里的河南、咱们村、锦衣豫食,豫记眼中的家乡、老家来信。更多内容和栏目将陆续上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