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河南大学一大特质 清华北大甘拜下风 | 豫记

王鑫莹 豫记 2020-09-15

建业 王鑫莹 | 文


河南大学,我去过很多次,每次徜徉其中,总是能欣赏到其中的建筑之美,感受校园文化的年轻和单纯。这次因为专题的行走也是一样,从大礼堂背后转过来,就听见里面传出的合唱声,旋律依然安静和美好,就像建筑的本体。


紧靠铁塔公园,开封古城墙,拥有近代建筑群,河南大学这样的条件可以说在全国也是唯一的。



大礼堂始建于1931年,由许心武设计,1934年12月28日落成。它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古老建筑,重叠式的屋顶高低错落有致,周边四角微微挑起,左右对称。屋脊之上端坐形态各异的脊兽,檐下雕龙画凤,栩栩如生。礼堂入口处四组八根巨柱直通檐口,增强了大礼堂雄伟庄重的气势。大礼堂分上下两层,拥有可容纳3000多人的座位,而当时的河南大学却只是几百人的学校,可见学校的魄力与设计者的高瞻远瞩。


具有80年历史的大礼堂见证了中国的历史变迁和中原教育的历史沧桑,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河南大学的一部分同学和北仓女中的同学联合在大礼堂演出了反抗侵略的话剧《阿比西尼亚的母亲》。在这次演出的基础上,他们又联合了更多的话剧爱好者组成“大众话剧社”,还组织了唱救亡歌曲的“怒吼歌咏队”。不久,“上海救亡演剧队”来到开封,洪琛、冼星海、宋之的等率队在大礼堂多次公演,冼星海的“上海救亡演剧队”和河南大学的“大众剧社”“怒吼歌咏队”在大礼堂舞台上演出救亡话剧和抗日歌曲,对开封的抗日救亡运动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新中国成立之后,1954年,河南省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也曾在大礼堂举行。大礼堂自落成那天开始,便成了河南大学重要的活动场所。遗憾的是,目前因为建筑老化,学生们踏进大礼堂的机会越来越少了。


这栋建筑曾经的风云际会,自由思想的恣意流淌的时光已经不再,现在孤独地矗立在那里,看着人来人往,熙熙攘攘。



30年代末,校园已具相当的规模,采取以大礼堂、南大门为中轴线,6号楼、7号楼、东、西斋房位于两侧的空间格局,构成了一组既具有鲜明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又吸取了部分西式建筑手法的中西合璧式优秀近代建筑群。


6号楼,现有一个私人博物馆,我也是偶然看到6号楼的门居然是开着,走进去,二楼便是科举文化的展出,看过这个展出,最大的感受是,私塾比现代的教育要细腻很多,老师对学生的教导不仅是针对知识的,更关注学生的身心成长,作业的批改也非常细致,有关于文字的,还有有结论和评语。这些文字作业都是小楷写成,学生对学问的虔诚,写字时的心境,对比现在的教育体制,让人唏嘘。


除了6号楼,还有10座分布整齐的斋房(即“东十斋”),西侧有富丽堂皇、古色古香的“七号楼”和“西二斋”。1912年河南大学的前身“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在原河南贡院的旧址上成立,教育家林伯襄为第一任校长,当时的校园只有几间贡院的旧房。后来,从欧美留学归国,专攻建筑学的李敬斋、许心武依次担任河南大学校长,他们对校园做了整体规划。



从河大校园东门走出来,马路的斜对面就看到诗云书社的招牌了。我们在那里见到了它的老板陈瑶,一个憨厚的80后,跟河大、跟开封的文艺人分不开的一个人。他从河大毕业后,机缘巧合,做了这家书店,一直坚持到今天。要知道书店的生存是如此不易,我一个朋友说过,在当下的中国做书店,几乎跟做慈善没有区别了。他说,在书店赚的钱够养家糊口。但他一直在坚持。那天他为我们讲述了很多关于开封的人和开封的事,最精彩的当然是人,他提到两位开封的诗人,一位开封的摄影家,诗人是萧开愚和耿占春,摄影家是田野。后来,我在书店遇见了全套的二十世纪诗选,陈瑶说,他的书店的这套诗选,估计是最后的了。


这个社会的浮躁和喧嚣已经容不下一套诗歌选集了,谁还在安静的读诗,估计会被很多人骂做“傻缺”的,可这正是人类离自我精神最近的文字精华。诗歌的没落是其次的,阅读也不再有市场,大块小块的时间都已经被手机占据了。



至于还在继续坚持的书店,我对他们保持敬意。就像陈瑶说的,现在书店增加了一些座位和饮品,这样可以多一些收入。庆幸有河南大学,庆幸有诗云书社,开封这座小城市也可以多一些向上的丰富内容。


(内容编辑:谷乐 图片来源: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