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搉蒜吃捞面条 呼噜呼噜来一碗! | 豫记

2015-02-06 胡泊 豫记

捞面条又叫蒜面条,可见蒜汁的重要性,据说有人吃捞面条,只要加了玉米菜的面条,再浇上兑好的蒜汁,洒点芝麻盐,就能“呼噜呼噜三大碗”。


胡泊 | 文


通常是夏天的中午,暑热难耐,没什么胃口可是又不能不吃,上午劳作了半天,下午还要接着干呢。男孩子们跑到池塘边,一个个噗通通下水,管不住,算了,天也是太热,会凫水(方言,游泳意)也是一项特长嘛。蝉鸣阵阵,耄耋老人在大树下摇扇子。中午吃什么?幸好有不知道什么时候传下来的家家户户都会做的蒜面条。食谱太单一吗?可是它极爽口,又能果腹,且主食、菜、调料都齐全又丝毫不油腻。


蒜面条对面的要求可是很高的,因为它要先被开水煮,再被冷水涮。如果面条柔韧性不够,等冰火两重天过完,早就黏糊糊的了。


别看灶火(方言,厨房的意思)设备简陋,红案白案还是分得很清楚的。白案用的案板因为用得多,在灶火的地位高。它体积大,通常直接架在地上,专门配了四条腿撑着,小桌子一般。妈妈们手腕的力道早就练出来了,站在案板前,弯腰弓腿,为着将更大的力量压在面团上,一米长的大擀面杖将揉好的光滑细腻的面团擀成了面饼,再卷在擀面杖上反复揉、擀,待到厚薄终于令人满意了,将它整齐地折上几折,用刀轻快地切成宽窄相同的一份份,再一抖,面条就好了。入锅煮,快熟之时放一把玉米菜(即苋菜),待全熟后,捞出来立刻放进打好的凉水里,白的面条上面漂着绿的玉米菜,看颜色就清爽。




用作臊子的菜,无论是长豆角炒肉,还是西红柿鸡蛋,都要切得小一些,炒熟之后汤汁淋漓,食材裹在汤汁里,这样才能“浇”在面条上,汁水渗进面条里,食材盖在面条上,看着就有食欲,吃的时候菜和面一起入口,比起现在来路不明的“盖浇面”不知道好吃多少。


孩子们也没闲着。捞面条可不好伺候,两样酱料必须备着,一样蒜汁,一样芝麻盐。小孩子蹲在地上抱着蒜臼,一手捂着蒜臼口防止大蒜飞出来,一手捣蒜,直至把大蒜搉成蒜末,倒出来,按比例兑盐、兑小磨香油,调匀就成了。这点事儿谁家的小孩都会干,又好玩,技术含量也不高,而且一边搉蒜一边闻着香味,就知道饭马上就好,这搉蒜简直是小孩子吃捞面条的一道仪式,搉着蒜就能增加食欲!


芝麻盐又叫麻擀盐,里面有一个“擀”字,是因为这道料的做法,是将芝麻小火焙熟,用小擀面杖细细擀碎成了芝麻碎,再兑入精盐,拌均匀了,准备下饭!也有家里不用芝麻盐,用芝麻酱,那个做法更为复杂,武汉热干面、陕西凉皮里都会用芝麻酱做佐料。那是太巧手的主妇的手艺了。


有些妈妈嫌天太热,心疼家里的大人孩子,还会去院子里掐几片荆芥叶子洗净择好,找一个空碗放着。荆芥有独到的辛香味儿,又能促进汗腺分泌,有解热作用,适合夏天吃。 喜欢荆芥的盛好一碗面条,夹几片在碗里,搅拌一番再浇臊子、浇蒜汁、撒芝麻盐,为捞面条增添几分滋味。


捞面条又叫蒜面条,可见蒜汁的重要性,据说有人吃捞面条,只要加了玉米菜的面条,再浇上兑好的蒜汁,洒点芝麻盐,就能“呼噜呼噜三大碗”。



大人高声喊着最小的孩子回家吃饭,孩子终于回来了,却领着另一个孩子,说那个孩子家人不让凫水,怕回去挨揍。身上已经干了怎么能看出来?用手指甲划皮肤,有印就是刚从水里出来。另一个孩子怯生生地低着头,咋办?让进屋里吃嘛。来的就是客,自己没有也不能让别人没得吃。


吃好了捞面条,再喝上一碗面汤,“原汤化原食”,这个夏天的中午,也就不那么难过了。洗锅洗碗,侍弄一下院子,左摸一把右摸一把,手到之处,乱的都被施了魔法一样回归原位,重新被摆放整齐了,一边和孩子聊几句,不时逗逗嘴,回屋去睡午觉了。耄耋老人觉少,搬着小板凳,溜达到池塘边的大树下坐着,一边乘凉,一边说着闲话,那谁家的孙子年头都娶了儿媳妇啦!还记得他爹小时候,在那条河里摸鱼,一猛子能半天不出来……

作者简介
胡泊,女,河南省西平县人,新闻学学士+比较文学硕士,江苏文艺出版社编辑,中国国际标准舞总会教师。多家杂志长期供稿人,书评人,舞评人,另生产虚构类作品。身在他乡,常思故土。

(内容编辑:张涵 图片来源: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