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宋河南人怎么过年?| 豫记

2015-02-13 郑好洋 豫记

北宋过年,官方放假七天,皇帝特许赌博三日,女人不用干活儿,吃喝玩乐一条龙。


郑好洋 | 文


除夕夜驱傩 明星大腕齐上阵


除夕夜不仅要守岁,还举行驱傩仪式,把一切邪恶污秽的东西驱逐干净。驱傩中的判官、门神、神兵、鬼使等人,都精心打扮,戴面具,穿彩服,手执刀枪剑戟,配合乐曲,踏着轻快的舞蹈,浩浩荡荡前进。在大傩队伍中,还有教坊艺人,她们相当于今天的明星大腕,扮成钟馗、土地神、灶神……这些神都很亲民,似乎也食人间烟火,整个驱傩仪式充满了欢乐的气氛。


过年赌博 皇帝特许


一千年前的北宋王朝,过年有三天时间可以尽情赌博!如果这三天赌得不过瘾,等到三月一日,你还可以进入皇家园林琼林苑金明池内赌博,完全不用担心违法犯纪。《东京梦华录》记载:“池苑内纵人关扑游戏”、“正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北宋时的河南人用实物赌博,大赌资有车马、地宅、歌姬、舞女;小赌怡情,赌资有食物、果实、柴炭之类。




那时赌博叫“关扑”。关扑还是姑娘们的闺房雅戏,女孩子在家里也可以玩。到了晚上,她们还可以出来观看带有游艺性质的赌博游戏,《东京梦华录》中说这种事情“惯习成风,不相笑讶”。


为什么懒女人喜欢过年?


大年初一,女人不用干活,尤其“不能拿针线”,这种“妇女停做针线活”的习俗北宋就有了。历史记载“京人元旦皆忌针线之工”,因此有谚语云“懒妇思正月,馋妇思寒食”。过年就是欢庆的时刻,年味使每个人都忘记了烦恼,为自己与他人虔诚祈福。


中国最早的贺年卡


门状原来是下属求见上司时使用的,上面写有求见人的基本信息,门状呈进后,上司在门状后加了“刺引”,才可以进见。北宋时期的门状演变成了当时官员们“偷懒”的派生物,就相当于现在的贺年卡。首都东京官员众多、文人云集,每到过年,这些上层人士都要走动拜年,联络感情。每个达官贵人的朋友圈怎么的也有好几十号人吧,需要联系的人实在是太多,而且拜年既要磕头又要作揖,非常累人的。


宋人为图省事儿,就用送门状的方式拜年。对于那些不太重要的朋友就差仆人送去门状,上边写上祝福语,签上大名。中国最早的贺年片就此诞生,文献中记载最早的一张明信片就出自大才子秦观之手。


玩个痛快 喝个够


过年就要玩个痛快,这一点,一千年前的河南人也不例外,去处还不少,或到歌馆、舞场、戏院,或去寺院烧香拜佛祈福,或逛逛街买点小玩意儿,帽子、梳子、珠翠、首饰、衣着、花朵、领抹、靴鞋、玩具等任意挑选。大年初一,京城的许多繁华街道上都要结彩棚,两旁舞场歌馆林立,路上车水马龙,即使只是上街凑个热闹,也很惬意。


北宋时咱河南人过年喜饮屠苏酒、吃年糕、吃素饼。人们认为饮屠苏酒可以保平安、赐吉祥。喝屠苏酒的讲究非常特别。喝一般的酒,总是年长者先饮,但屠苏酒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年纪大的后饮。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那会儿过年还流行把一个柿子和橘子从中间切开,分给众人吃,人们认为这是一种吉兆。


各国使节来开封朝拜天子


大年初一,天朝大臣和外国使节都要到开封,向皇帝“拜年”,规模相当大,人们称之为“排阵仗”。据《东京梦华录》记载,辽、高丽、西夏、于阗、回纥等地的外交官都会带着礼物前来朝贺进贡。远在西域塔里木盆地南边的于阗国使者,更是乘着骆驼带着妻子儿女同来东京向天子朝贺。各州驻京城的进奏官会带上各地的土特产进贡。皇帝接受朝拜后以汉装、锦袄之类的衣物向各国使节回礼。




一般各个国家的使节朝拜天子后就没什么事儿了,但是大辽非常特殊,大辽使节在大年初二还要到相国寺烧香,初三到南御苑射箭,北宋朝廷挑选善于骑射的武臣伴射,伴射得胜,京师市井儿拦路欢呼呐喊,观者如堵。


苏东坡调戏好基友


春联由桃符演变而来,但二者并不是一回事儿。过年在门前设置桃符的风俗,起源于汉代。最原始的桃符以薄桃木制成,长二、三尺,宽四、五寸,上边有神茶、郁垒二位大神,并没有文字对联。《蜀梼杌》里说后蜀主孟昶的皇宫中在迎新年时使用桃符板,同时在板上题写对联,就是说五代时期桃符已经开始向春联过渡了。至北宋,桃竹春联并用的情况已非常普遍。《墨庄漫录》记载,苏东坡一高兴就去拜访好友王文甫,一年除夕又去,见到王家正在挂桃符,于是写了一幅玩笑对联:门大要容千骑入,堂深不觉百男欢。


(内容编辑:张涵 图片来源: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