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年初一 除了拜年还要干啥 | 豫记

2015-02-19 韩晓民 豫记

“初一儿、初一儿,磕头、作揖儿。”今个儿是大年初一,先给各位老乡拜年,祝各位新春快乐!这一天,除了拜年,还要干啥呢?且看民俗专家韩晓民的解读。


韩晓民 | 文


到了大年初一,天增岁月人增寿,想过年,盼过年,年如期而至。这一天干什么?“初一儿、初一儿,磕头、作揖儿。”人们的主要活动是拜年。给谁拜?三界都得顾及到,给神拜、给鬼拜、给人拜。




凌晨,各家男主人早早起床,带上刀头肉、蒸馍、香纸等祭品,先到祖坟里祭奠先人。据说,这天上坟越早越好,如果路上一个人也没碰见,更为吉利,称“争烧头刀纸”。除夕守岁到子时后,干脆觉也不睡了,直接上坟。如果大家都这样想,还是烧不了头刀纸。


初一凌晨,坟地里黑乎乎一片,各家坟头也没什么差别,坟地又是不经常去的地方,黑暗中烧错纸就不足为奇了。有的人找准了自家坟头,一看有人烧过,当然高兴,祖先享用了两家人的祭祀,也算占了大便宜。为避免烧错纸,也为了抢先,有的人改在年三十下午上坟,这便没人争得过了。


上完坟,再到附近的庙宇里,上供、烧纸、磕头,把各路神灵“请”回家一起过年。从庙宇里回来,还得到厨房里祭拜灶王爷,迎接他从天庭返回。然后到堂屋,在祖先和家神的牌位前放上供品,点燃红烛,焚香烧纸,请家神和先人灵魂就位,称“接神”。


忙活完神鬼的事儿,天已放亮,家庭主妇开始调蒜菜,红箩卜切丝儿、菠菜切段儿,在开水里焯一焯,用蒜泥凉拌,再点缀些香菜末,称“蒜菜”。“蒜”与“算”谐音,大年初一调蒜菜,含“会算账过日子”之意,以期盼新的一年里大人精细、孩子节俭。


初一早上的饺子,是头天晚上包好的。下饺子时,须男主人亲自掌灶,因为饺子熟了之后,先要敬献给家中祖先的牌位,旧时,祭祖是不许女人参与的。




有些人家想得更周到,初一早上,要给牲口送俩饺子,边喂边说:“打一千,骂一万,大年五更吃顿饭。”还要喂小猫、小狗俩饺子,也是边喂边说:“小猫小狗儿,家中一口儿,猫把老鼠捉净,狗把家院看好。”


吃过早饭,真正意义上的拜年拉开了序幕。


先是自家人“团拜”。全家男女老少一起给祖先牌位磕头拜年,之后按照辈分和长幼,依次给家中老人磕头行礼。家中拜完,便走出去给同门长辈和村中有威望的长者拜年。


旧时,初一的大街上极为热闹,老老少少着新衣新帽,或全家组团,或同门平辈相约结帮,大的领着小的,妇女抱着孩子,走东家,串西家,来来往往,喜气洋洋。


给族中长辈拜年,要正儿八经地行“一跪三叩”礼,因为他们是要发压岁钱的,尤其是新媳妇拜年,压岁钱往往要多出一点。那些辈分高的老者,子子孙孙成群结队,出手不敢太阔绰,压岁钱只是象征性的,钱很少,便用红包遮掩一下。




村中有威望的人,比如本村的私塾先生、老中医以及在外面有头有脸儿的人,预计有人来拜年,便提前把堂屋收拾利索,摆放桌椅板凳,安置香烟茶水,讲究的人家还要悬挂中堂字画。客人到来,一片拜年声,主家便不停地道谢。因为不是本族,所以便不会发压岁钱。虽然堂屋铺有一张席,但一般用不上,拜年者多行拱手礼,个别人执意要叩拜,主家要极力阻止。


平辈之间互不登门拜年,但村子就那么大,大家串门时如在街上遇见,相互拱手作揖,问声“年好”或“给你拜个年”,寒暄几句,各忙各的。即便平时结有冤仇,这一天也要抛之脑后,见面问候一声,也许以前的冤仇便可化解。如果大年初一没有碰面,初二之后相见时,要把拜年的礼数补上,相互“拜个晚年”。


拜着,拜着,一上午就过去了。中午,家家户户做“熬菜”, 猪肉、豆腐、粉条、海带、丸子、大白菜,有的还加木耳、干黄花菜,用大锅小火慢慢炖,俗称“熬”,所以这样的杂烩菜叫“熬菜”或“熬肉”。大年初一中午,吃蒸馍、“熬菜”,是在中原地区很多地方流行了很久的习俗。


除夕守岁熬了半宿,上午又没歇脚,吃过午饭,瞌睡就休息,不瞌睡就串门聊天。小孩儿们有使不完的劲儿,四处玩耍,燃放鞭炮,即使玩过了头,大人也不会责备,因为大年初一是不许打骂孩子的。

作者简介
韩晓民,河南许昌人,许昌学院中原农耕文化研究员,专栏作家,许昌市民协副主席,许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组成员。现供职于许昌县政协文史委,主编《许昌县文史资料》。

(内容编辑:云济 图片来源: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