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河南为何三次痛失重点大学? | 豫记

2015-03-11 谷乐 豫记

如今河南没有一所重点大学,河南学子若想就读于一流高等学府,必须经过激烈乃至惨无人道的考试竞争走出河南。这种现象恐怕亘古未有,只是最近六十多年的奇观。这六十多年中,曾经与清华大学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河南大学,孵化了诸多大学或院系,自身却辉煌不再;鲜为人知的是,曾有两所“重点大学”计划迁址河南,但最终河南都失之交臂。


豫记 谷乐 | 文


在历数这三次“痛失”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河南历史上的教育状况。人文初祖三皇五帝在河南兴学施教,华夏文明肇始,传说黄帝时代的仓颉就是河南造字的。夏商周三代,官学萌芽,崭露头角。西周初年,周公在洛阳制礼作乐。春秋时期百家争鸣,河南贡献的思想家有老子、墨子、庄周、惠施、列子、鬼谷子……就连孔子周游列国,也多半是在河南转悠,弟子子贡便是河南人。秦始皇焚书坑儒,民间私学不绝如缕,孔子的九世孙孔鲋来到河南,教授弟子百余人。


东汉建都洛阳,颁布了中国第一套标准教材“洛阳熹平石经”。洛阳太学是东方第一所国立大学,鼎盛时人数达三万余人,论规模在世界上首屈一指。洛阳的鸿都门学则是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



隋唐科举制盛行,河南各州普遍设立学校,东都洛阳设有国子监。到北宋年间,河南文教迎来光芒万丈的极盛时代。范仲淹、王安石和蔡京分别主持过三次兴学运动,地方官学得到极大普及。河南书院繁荣,北宋四大书院河南就有两个:嵩阳书院和应天书院。应天书院培育了一大批宰相、思想家和文学家,成为支撑北宋的人才基地。值得一提是,早期山长戚同文怀抱“天下同文”的理想,有教无类,各地读书人云集应天书院求学。


南宋以降,河南文教有所衰落,明清两代书院复苏,民间办学不辍,虽然不复北宋时的壮景,但河南始终是中国文教的重镇。


河南古代有“天下名人,中州过半”之称。民国学者丁文江考证《二十四史》立传的历史人物,河南籍的有912人,占比16.3%居于全国之首。秦以降的两千多年历史中,有籍贯可考的宰相有1037位,其中河南籍宰相有220人,每五个宰相就有一个是河南人。据郑州大学教授王兴亚先生统计,中国历史上共有557位状元。河南状元有49人,唐代20人,宋代24人,金、元各1人,明2人,清1人,其中不仅有兄弟状元、父子状元,荥阳郑氏甚至相继8人中状元。


清末废除科举,引进西方大学制度。大学之多寡优劣成为衡量一个地区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人们也以家乡拥有一流大学为荣。今天的河南既没有举世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也没有国家认可的重点大学,河南人抚今追昔,难免惆怅满怀。回溯历史,河南似乎可以避免这种尴尬局面:我们曾拥有一流大学,但折腾没了;我们两次与差点落户河南的“重点大学”失之交臂。




1912年林伯襄等先贤创办了河南大学的前身——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成为当时中国三大留学培训基地之一,与清华留美预备学校(今清华大学)和上海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鼎足而立。学校历经国立中山大学、中州大学、省立河南大学等阶段,大师云集,成就斐然。抗日战争爆发后,河大师生开始了八年流亡岁月,薪火相传,弦歌不辍。1942年,河南大学由省立改为国立;1944年河大在教育部高校评估中,获全国国立大学第六名。


1948年,国共内战正酣,河大南迁苏州。1949年,河大返回开封之后,被戴上“南逃”的帽子,这给许多人带来深重灾难。


1952年起院系调整,河大“折枝成林”。河大农学院设为河南农学院,后迁到郑州,成为河南农业大学前身;河大医学院设为河南医学院,后迁往郑州,成为河南医科大学前身;河大行政学院设为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后与河南财经学院合并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大理学院设为新乡师范学院,即河南师范大学前身;河大水利系并入武汉大学水利系;河大财经系迁往武汉的中原大学财经学院,后并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大畜牧兽医并入江西农业大学的前身江西农学院;河大植物病虫害并入华中农业大学的前身武汉华中农学院;河大土木系和数理系数学专业并入湖南大学。


曾与清华大学比肩的河南大学只剩下几个文科专业,变成了开封师范学院,后虽复名河南大学,但已元气大伤,经久难愈。




上世纪五十年代,教育部看到河南没有一所综合性大学,同时出于备战考虑,计划将山东大学迁往郑州。山东大学为此还派出了基建队伍来郑州建设校园。当时的郑州规模小、经济落后,难以承载现代化大学。山东省政府也意识到丧失一所大学的巨大损失,千方百计要将山大迁回济南。河南尚未有所争取,教育部已批准山东的请求,将山大迁回。


比起错失山东大学,更让河南人懊悔不已的是错失中国科技大学。1969年,中国科技大学计划迁出北京,曾派人来南阳选址。这一次河南又未抓住机会,结果在安徽的极力争取下,中科大落户安徽。此外,安徽省还争取到中国科学院在合肥建立研究所、研究院。如今国家筹建的20个顶级的国家实验室中,安徽有三个,仅次于北京。这些河南都没有。


河南没有一流大学,这并不是她的宿命。上世纪八十年代,美籍华人教育家程君复呼吁由海外华人,在郑州创办一所高水平的黄河大学,300余位海外华人响应,河南亦积极配合,省长牵头国内筹委会。孙中山的孙女孙惠芳卖掉夏威夷的写字楼,所得资金全部捐给黄河大学,祖籍河南项城的袁世凯之孙袁家骝参与学校筹办过程。虽然黄河大学后来并入郑州大学,创办初衷没有实现,但这是中外合办的第一所现代化大学,也是河南人的一次勇敢尝试。


河南人应该找回自信,像古圣先贤一样在中原大地上办出一流学府。


(内容编辑:张涵 图片来源: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