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蔓菁不是美女,而是河南的名菜 | 豫记

2015-05-05 铁永功 豫记
导读

蔓菁不是美女或香草的名字,而是一种河南本土的蔬菜。《诗经》和《尚书》上多次提到她,诸葛亮曾赞其有“五美”,在蜀地推广种植,她还得到了韩愈、苏东坡等人的厚爱。这也是我家餐桌上的常见菜,做法常常就一种:切成很粗的长条,用猪油和酱油炒,吃起来面面的,有点清苦还有点甜,很像当时的日子。就着这样的蔓菁菜,我一顿能吃两个大馒头。

豫记出品,转载请微信80276821


铁永功 | 文


蔓菁不是美女或香草的名字,而是一种蔬菜,很平常甚至有点嫌土的蔬菜。


怎么形容蔓菁的外表呢:它比扁圆的心里美萝卜显得粗糙,但还没有糙到芥菜疙瘩的地步,叶子和花都有点像油菜。在我的老家,蔓菁是很常见的蔬菜了。但是我一直拿不准它的名字落实到文字上该怎么写,根据河南方言的发音,想当然地以为应该叫“蛮罄”。因为它圆圆的,像乐器里的罄;至于蛮嘛,因为大多数的瓜果蔬菜在历史上都是舶来品,如番茄、西瓜之类,前面都有个类似的修饰语,所以“蛮”也大抵如此吧。


后来着意查了一下才知道,我这个想当然的理解完全不在点子上。它的真名叫蔓菁、芜菁,也有叫大头菜的。也不是什么舶来品,因为在《尚书》和《诗经》里,它已经被多次记载和歌咏。《尚书·禹贡》说“包匭菁茅”,后人注曰“菁,蔓菁也。”《诗经·鄘风·桑中》这样吟咏:“爰采葑矣?沫之东矣。”注释说,葑就是蔓菁,而采葑的“沫”就在今河南淇县一带,所以,在西周前后,蔓菁就已经是河南人民喜闻乐见的蔬菜了。



蔓菁


此后,蔓菁不间断地出现在《齐民要术》《本草纲目》等书里,而且不管南北水旱各地都有它的身影。在蜀地,蔓菁还有一个别名“诸葛菜”,据刘禹锡的《嘉话录》说,这是诸葛亮认为蔓菁有“五美,所以在三蜀大面积推广种植。所谓“五美”,大致都是说种蔓菁好处多多,能生吃也能煮了吃,根能吃叶子也能吃,还能菹酸菜,且有祛痰止渴之功效。及至近来人们还发现,蔓菁不止有“五美”,它的根能制糖,籽能榨油,简直浑身都是宝。


同时身兼美食家的大诗人和大书法家苏东坡也爱吃蔓菁,他不但发明了“东坡肘子”,还有一项“东坡羹”的专利,其中蔓菁是主要原料之一。此外,蔓菁不但是经济作物,它的花还有观赏和景观价值。以蔓菁花入诗的大有人在,除了爱而吃之的苏学士之外,能查到的还有韩愈、元稹、杨万里、秦略、杨慎等。



东坡羹


在我小时候,老家种蔓菁的很多。大概是因为它产量高,而且比萝卜之类的淀粉含量高,能当菜还能当饭吃。但不是很多人都喜欢吃,因为它有一股很怪的味道,苦,还透着甜,还有淡淡冲鼻的芥末味。那时候,蔓菁是我家餐桌上的常见菜,做法常常就一种:切成很粗的长条,用猪油和酱油炒,吃起来面面的,有点清苦还有点甜,很像当时的日子。就着这样的蔓菁菜,我一顿能吃两个大馒头。


有时候地里种的蔓菁太多,妈妈会把一部分切成块,在坛子里腌成咸菜。还会把梗和叶子煮熟晾干做成干菜,在冬天缺菜吃的时候,做很好吃的干菜面条。基本上,靠着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智慧,妈妈几乎把蔓菁的用途发挥到了极致。


17岁离开家到北京读书以后,我就再没怎么吃过蔓菁。有时候特别怀念那种味道,就在农贸市场和超市到处踅摸,但一次也没有找到过。有时候很惊喜地远远发现一堆,走近细看,不是萝卜就是芥菜。春节前回家,跟妈说起来这事儿,妈说,家里快没有地了,也好几年不种那个了。




不过,第二天吃早饭的时候,饭桌上就多了一盘炒蔓菁。一问,是妈让爸去菜市街买的。爸说,现在市场上卖蔓菁的也不多了,虽然年前菜价一直涨,但是很多人嫌蔓菁不好吃,也不算菜,上不得酒席,所以菜贩都很少进货。后来好容易找到一家有的,也只剩几个歪歪扭扭的,听说有人要买,干脆不要钱都送给爸了。


那天,在爸妈的注视下,我吃完了那整整一盘炒蔓菁,还是那种清苦发甜的味道。但怎么说呢,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吃。过两天要回京了,妈非要我把剩下的几个带上,我嫌沉,不想带。妈说,那就带一个吧,回去埋在不用的花盆里,到秋上就能结很多种子了。


编辑:张涵



豫记 | 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粮

豫记QQ社群:365802781

来稿及合作:

电话:18530888506

邮箱:yujimedia@163.com

长按图片会出现“识别图中二维码”,点击关注即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