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郑州祭城路改名平安大道 侮辱了谁?| 豫记

2015-06-03 谷乐 豫记

导读

近日郑东新区的祭(zhà)城路改名为平安大道,各路记者、时评人以及热心市民纷纷评论,竟掀起了一场舆论风暴,看起来很不“平安”。

豫记出品,转载请微信80276821

豫记 谷乐 | 文


李珍是土著郑州人,她爷爷的爷爷就在郑州居住了,二七塔上的红星由她爷爷亲手安装。她在郑州出生,在郑州读大学,毕业后又留住这座城市工作。她对郑州了如指掌,每逢和朋友路过郑东新区的祭城路,她会问“祭”字怎么读,当得到朋友的错误答案,她会有一种小小的自豪感,告诉他们“祭”应读做“zhà”,顺便说一说祭城的历史。这似乎成了很多老郑州人百试不厌的游戏。祭城的“祭(zhà)”和荥阳的“荥(xíng)”的读音,只适用于这两个地方,放眼全国只有这两地地名如此别致。


不过从今往后,李珍再路过祭城路,可能会有些失落,因为从今年5月21日起,郑州市政府决定将祭城路更名为“平安大道”。这次更改路名,让河南最有影响力的几家纸媒纷纷出手,一时间成为郑州乃至全国范围内的热议话题。




6月1日,《河南商报》率先表示了质疑,其相关报道中提到:“作为郑州最有文化的一条路,名字突然被改,让众多市民和专家接受不了。在他们看来,这名字一改,不仅不合规范,还断了郑州千年文脉。”


在多数人的印象中,郑州是一座火车拉来的新兴城市,往往忘记了郑州还是中国的八大古都之一。这里曾是商王朝的都城,至今犹存商城遗址;这里诞生过比干、子产等圣贤;这里曾有耸立千年的开元寺塔……郑东新区祭城的历史则可上溯到三千五百年前。


商王朝初兴,定都于亳,一位负责祭祀的官员被封到亳都东北15公里的地方,因其主管祭祀,国名称为“祭国”。到了周朝,周公平定管蔡之乱后,将爵位为伯的第五子封到“祭国”,都城建成后,便被命名为“祭伯城”。




祭伯城后来为郑州所灭,当地民众为纪念故国,集体改姓为“祭”,并将读音定为“zhai”。祭伯城成为“祭”姓的发源地。南北朝时,外地民众迁居于此,因口音不同,祭(zhai)伯城读音发生变化,演变为祭(zhà)伯城,简称祭城,流传至今。


祭国故地后来叫祭邑、祭城乡、祭城区、祭城公社、祭城镇,三千多年来,位置不变。2013年3月祭伯城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祭伯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周朝时人才辈出,举足轻重,然而时间毕竟太过久远,既无地上的城池留存,也没有显赫的出土文物,唯一连接古今历史、勾起今人遐思的便是地名。


地名不是任人随意打扮的小姑娘,而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承载这个城市的历史、传说和故事,也寄托民众的故土情怀,是当地人进行身份确认的标识。像李珍所言,郑州虽然有很多缺点,但她更愿意人们记住郑州的好,让她引以为傲、乐于承认自己是郑州人的,不是这里建造了多少大卖场,有多少摩天大楼——全国到处都有这些景观,郑州比下有余比上不足——而是这里是商都,产生过伟大的人物,以及像祭城路这种富有历史内涵、且独一无二的文化街道。如果要求再奢侈点,那就是她们活得有尊严,她们对家园的记忆和情怀能得到尊重。唯有如此,当她们说自己是郑州人时,才不会心虚。




市民或媒体人也对祭城路改名发表了意见。知名评论人盛大林在新浪微博上说:“每当有人把‘祭城路’读错的时候,俺就跟他讲祭国的历史,感觉自己真有文化,相信别人也觉得涨姿式了。这不是吹的,字典都要专门注出这个读音,甚至讲讲几千年的历史。但有些官爷,一看到这个‘祭’字心里就发毛,日思夜想的都是‘平安’、‘平安’……”


郑州搜索网创始人、站长王国顺在其新浪微博上呼吁“郑州路名,能不能不要太任性”,并引用《河南省地名管理办法》指出这次更改路名没有尊重地名的历史和现状,同时质疑主管部门是否征求公众和有关部门意见并举行听证会。


针对市民和媒体的质疑,郑州市民政局下属单位郑州市地名办公室给了四点回应。6月1日当天,微信公众号“时话实说”发布《脑洞大开:郑州地名办回应祭城路改名平安大道合理合法》,6月2日的《东方今报》和《大河报》也都报道官方回应。“时话实说”评论道:“‘祭城路’改名,不是第一,也绝不是最后。”在文末列举了郑州多次“很任性”地更改路名:新柳路改成了三全路、畜牧路又改成晨旭路;北林路改成鑫苑路;德亿路改成林科路; 徐寨路改成广电南路;苗圃街改成铁文街;沈庄北街改成福元路。




6月3日,《大河报》用两个半版面梳理了祭城的历史、祭城路的文化内涵以及围绕改名引发的争论。“祭城路更名为平安大道,生活在郑州的居民对此‘忍气吞声’。但是,曾经在河南工作、现在仍继续关心河南发展的一些老领导对此表达了强烈关注。昨天有几位老领导甚至直接致电记者:看着更改一个路名是小事,实际反映了一些政府部门、一些领导有权就任性的心态。”


《大河报》还报道了78岁的“老郑州”赵国洲对地名办给出的四个原因所做的逐一反驳。同时,“老人还爆料,此次更名站不住脚,因为郑州市区内已有路叫‘平安’了”。


《东方今报》、“时话实说”和《大河报》所列举的官方给出的四个改名理由不尽相同。在《东方今报》和“时话实说”都提到官方称,郑东新区征求了道路两侧居住群众、附近单位的意见,大部分同意更名。“时话实说”在引用这句话时,末尾附加了一句:谁呀?你出来!我保证不打你。不过,6月2日,《大河报》在官方微博上做了“你觉得郑州祭城路应该改成平安大道吗?”的调查,截至晚上7点,共有441人参与投票,385人觉得不应该,占到了全部人数87.3%;觉得应该改的有56人,只占到12.7%。




对于官方给出的更名原因,豫记谷乐也有自己的看法。


地名办说,祭城路将向东延伸,与京港澳高速以东的“平安大道”贯通起来,为避免一路多名,方便今后市民及沿线单位的使用,故将祭城路更名为“平安大道”。


祭城路不仅是郑州的文化标志,而且全世界独此一家。“平安大道”很多城市都有,而且其文化内涵根本没法与祭城路相提并论。即使两条路衔接后同名,也应该是“平安大道”改成“祭城路”或“祭城路东段”。


地名办还说,祭城路的主体目前并不在祭城路街道办事处辖区内,已经超出祭城地域范围,如果仍叫祭城路就“名不副实”。




请问地名办,您把“祭城路”改成“平安大道”,“平安大道”在祭城路街道办事处辖区内么?哪条法律规定以地名命名的路名必须全部在该地的街道办事处辖区内?!如果追求“名实相副”,“平安大道”能做到永远平安不出一起交通事故,不出一次塌陷?


《郑州日报》在《祭城路更名平安大道的来龙去脉》一文提到,市地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祭城路仅是由“祭城”派生出的一条路名,祭城办事处等相关名字并未更改。


地名办给祭城路改名的理由之一却是:“郑东新区作为郑州市中央商务区和未来的金融服务中心,是郑州市对外开放的高地,外来人口众多,由于“祭(zhà)”字作为地名专读音,认识率较低,近几年来,外来客商和沿路单位、群众也多次反映该路名给对外交流造成了不便,并建议更名。”




外来人口和客商既然对“祭(zhà)”认识率较低,地名办本着服务外来人委屈本地人的原则,我也没啥话说。但问题是,祭城办事处等相关名字不也读祭(zhà)么?为什么不一并改了,单单改一条路名,这样能解决给外交造成不便的问题么?


我想说的是,祭城办事处几个字无法唤醒民众的历史记忆,第一,一个现代政府机构的名称让人想起的是印章、表格、手续之类,与历史感格格不入;二、祭城路让人有一种穿越历史的感觉,人们可以在路上走、闲聊、恋爱,甚至无所事事,而办事处呢,在这里民众能体验到什么?如果从“民众体验”的角度讲,祭城办事处不见得比得上祭城公厕。


最重要的一点,郑东新区作为郑州市中央商务区和未来的金融服务中心,我们要相信自身的文化魅力,祭城路恰恰是我们的文化招牌,而不是负担。如果我们为了讨好外来人和客商,而抹去自己的文化招牌,其实是预设了一个前提:外地人和客商肤浅,不懂得欣赏或尊重历史。这样反而是对他们的侮辱。




《大河报》报道中提到,祭国灭国后,祭国后裔祭仲成为郑国大臣,他与庄公有一次著名的对话,留下“滋蔓难图”、“多行不义必自毙”两个成语。


“祭城路”带给人的不仅有历史,还有“多行不义必自毙”的警告。


编辑:艾扬



豫记 | 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粮

豫记QQ社群:365802781

来稿及合作:

电话:13137715575

邮箱:yujimedia@163.com

长按图片会出现"识别图中二维码",点击关注即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