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端午节怎么过最吉利? | 豫记

2015-06-20 韩晓民 豫记
导读
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恶日,五月初五是毒月中的恶日,很不吉利。民间的说法,毒物在毒月的恶日里最猖狂。那前人是如何化凶为吉的呢?
豫记出品,转载请微信80276821


韩晓民 | 文



传统节日中,名称最多者当属端午节。


“端”有“初始”之意,“端五”即“初五”。农历五月,按地支称“午月”,“端五”可称“端午”,所以得名端午节。


“午时”为“阳辰”,端午又称“端阳”,得名端阳节。


五月初五,两个“五”,故称“重五”或“重午”,得名重五节或重午节。




古代阴阳术数推测,午月午日午时,太阳运行至最高点,即“天中”,端午节又称“天中节”。


汉代礼学家戴德在《大戴礼》中记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也就是说,古人在端午节这天,有“用兰草煮水洗浴”的习俗,因此端午节又得名“沐兰节”或“浴兰节”。


端午节吃粽子,得名“粽子节”;古人吃粽子时,要解开粽叶,比一比粽叶的长度,得名“解粽节”。


古人在端午节这天,要在门上悬挂菖蒲,得名“菖蒲节”或“蒲节”。


端午节纪念屈原,得名“屈原节”或“屈原日”;这天赛龙舟,得名“龙舟节”。


另外,端午节还称五月节、女儿节、地腊节等,各有说辞。




中原地区则称端午节为“五月挡五”,即:五月里挡五毒的节日。蛇、蝎、壁虎、蜈蚣、癞蛤蟆被称“五毒”。史料记载,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有这样的看法: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恶日,五月初五是毒月中的恶日,很不吉利。民间的说法,毒物在毒月的恶日里最猖狂。


既然这样认为,人们当然要在端午节这天采取各种措施,以阻挡这“五毒”侵袭。“五月挡五”的名称,倒很具体,也很别致。



端午节这天,驱毒辟邪的法门很多。


首先得守好门户。艾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有药用价值,艾叶散发的香气很独特,民间便认为艾能驱毒辟邪。为防止毒物入侵,在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在家门上插艾枝。


然后把身体保护好,佩带香蒲是主要手段。用彩色布料缝制香囊,菖蒲、艾叶、香草等物填充其中,把香囊口缝好,称“香蒲”。香蒲有方形、菱角形、鸡心形等,色彩艳丽,挂在脖子上很好看,又暗香袭人。后来,香蒲成了饰品和赠品,流行更广,种类更多。放在衣服的口袋里的称“香包”,挂在脖子上的称“落蒲”,送给情人的称“荷包”。




幼儿体质较差,端午节期间应重点保护。


雄黄又称石黄、黄金石、鸡冠石,研磨成粉泡酒,称“雄黄酒”。中医认为雄黄酒“善能杀百毒、辟百邪、制蛊毒”。端午节这天,天亮之前,把雄黄酒往幼儿的耳朵里滴几滴儿,再往手心、脚心、肚脐眼里也涂一些,据说,这样能保证幼儿百毒不侵、百病不生。


雄黄里面含有三硫化二砷,即砒霜。这种习俗有些玄乎,涂在手脚上,水洗即除,滴进耳朵和肚脐眼里,想想有些害怕,实在不可取,但民间一直这样做。


端午节早上,母亲还要在幼儿的脖子、手腕、脚脖上系绑五色线,称“系长命线”。古代玄学中有“五行”,即金木水火土,相对应的方位是西、东、北、南、中,相对应的颜色是白、紫、红、黑、黄。把这五种颜色的细线合在一起,意在阻挡四面八方毒物的侵袭。五色线不能随便丢弃,要在端午节过后的第一场雨里,把五色线扔到雨水或河水里,意味着五毒都被水冲走了。


端午节前几天,母亲或祖母要用黄布缝制枕头和幼儿鞋子,枕头和鞋子上,有的绣老虎图案,称虎头枕、虎头鞋。老虎为百兽之王,谁不怕它?端午节这天,白天穿着虎头鞋,夜里枕着虎头枕,自然驱邪辟毒。




民间的思维方式很有意思,有些人在枕头和鞋子上不绣老虎,而绣蝎子、蜈蚣图案,估计她们是这样考虑的:让毒物们一看,原来是同类,便不会去伤害孩子了。


还有一种习俗,端午节这天,捉只癞蛤蟆,当场开膛剖腹,取出心脏让孩子吃掉。据说,癞蛤蟆身上有毒,但其心脏能解百毒。癞蛤蟆太恶心,后来就用青蛙做替代品。这种驱毒辟邪的方法很残忍,而且有些愚昧,现在很少有人再这么做了。


端午节还有两件事,不太好理解。


端午当天清晨,采折柳、桐、槐、柏、石榴树的嫩枝,捆扎在一起,晒干,便成灵药,煎服后能治百病。可能吗?


端午这天,捕捉蟾蜍,剥皮,用其皮包墨锭,放置一段时间后,便成治疗腮腺炎的良药。腮腺炎俗称“炸腮”,旧时幼儿的多发病,传染性还很强,患者两腮红肿。取处理过的墨锭研出墨汁,涂在患处,腮腺炎便可治愈。这个偏方确实能治病,其理有待探究。在端午节之外的日子里,捕蟾蜍、包墨锭,是不是也有疗效?无人尝试。



吃大蒜也是为了避毒。端午时节,新蒜长成,水煮,味道鲜美。《本草纲目》载:大蒜可以“除风邪、杀毒气,治泄泻暴痢及干湿霍乱”。由此可见,自古以来,人们就视大蒜为消炎杀毒的上品。端午节又叫“夏节”,夏日里,天气燥热,容易生病,吃大蒜“拔毒”,很有必要。




粽子是端午节的标志性美食。吃粽子和屈原有关,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不已,纷纷到汨罗江边去凭吊,人们一边划船打捞屈原的尸体,一边把准备好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让鱼鳖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后人也纷纷仿效,久而久之,米团演变成了棕子,划船也发展成为龙舟比赛。有些地方没有大的河流湖泊,连小船都很少见,真弄几艘龙舟,也是没法比赛。所以,只吃粽子、鸡蛋,不划龙舟。


民间风俗,端午节前几天,出嫁的闺女要回娘家串亲戚,称“走五月挡五”。所带礼品是粽子、鸡蛋、糖糕、油馍斜儿,鸡蛋不易携带,后来用变蛋代替。


农谚说:“五黄六月争回耧”,意思是从庄稼地这头走到那头的时间都不能耽误。端午节正处在麦收、夏播时节,早晨,家家户户煮粽子、大蒜、鸡蛋,水煮即食,不费事,美美吃上一顿,赶紧下地干活儿。


作者简介
韩晓民,河南许昌人,许昌学院中原农耕文化研究员,专栏作家,许昌市民协副主席,许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组成员。现供职于许昌县政协文史委,主编《许昌县文史资料》。


编辑:艾扬 图片来源:网络



豫记 | 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粮

豫记QQ社群:365802781

来稿及合作:

电话:13137715575

邮箱:yujimedia@163.com

长按图片会出现"识别图中二维码",点击关注即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