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太行深处的桃花源 藏着怎样的长寿密码 | 豫记

崔玉晶 豫记 2020-09-15
导读
这是一篇不期而遇的文章。直到上周末看到这篇稿件,我才知道太行深处有这样的桃花源,里边生活着这么多长寿老人,才知道在介绍作者和古树保护专家董云岚老师认识后,还发生了这么多故事。正所谓,最美不过家乡水,最亲莫过故乡人,或许故乡从不缺少美,只是很多时候,我们缺少发现美的心境。
豫记出品,转载请微信80276821


崔玉晶 | 文图


一、渐行渐远,回望家乡


我的老家在河南省辉县市黄水乡韩口村。我从小在新乡市长大,小的时候经常回老家玩耍,对于老家的印象是一望无际的大山,一条旱河,许许多多的石块,甜甜的柿子和漫山遍野的山里红。上中学以后,随着学业的紧张,老家回得少了,离开家乡上大学,又在北京上班、成家,回去就更少了。偶尔回去,也是匆匆忙忙,短暂停留后就离开。




2012年,在台湾辅仁大学夏林清老师的指导下,我回头写自己的家乡地景和家族历史变迁,使我一点点开始了解家乡。辉县市地处豫晋接壤地区,北依太行,南眺黄河。在远古时期辉县为共工氏族部落聚居之地;周为共国,公元前842年,国人暴动,将周厉王赶走,第二年,诸侯共举共伯和摄政,这一年被称为共和元年,中国历史自此开始有了明确纪年;西汉置共县,隋设共城县,唐立共州,唐贞佑三年,改称辉州;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始称辉县,延至当代,1988年11月撤县建市。


韩口村位于辉县市太行山深处一个小山沟里,距辉县市区30余公里,群山环绕间,有一条大河——黄水河,里面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石块,中间有些细小的水流,有的地方长着小酸枣,以前夏天的时候还会发山洪。山的另一边就是山西。


爸爸说,他小时候山里有许多野兽,如獾、野猪、狼、狐狸等,他们上山去打过野兽,平日里晚上家家都要关好门户,看好羊,以免狼偷吃羊,或伤到人。上世纪60年代,山上有许多桑树,村里曾大量养蚕、纺丝,上交给国家。80、90年代山里发现大理石,到处开山炸石,动物渐渐没有藏身之处。



韩口村位置示意图,标记A处为韩口村


山里种的我印象最深是山里红和柿子。小时候回老家见过一次摘山里红。十月左右,漫山遍野结满了红果,男人们爬到树上用长竿子把果子敲下来,女人们在树下用床单接着,包起来。我们小孩子就提个篮子在地上捡,果子滚得遍地都是,我们捡得不亦乐乎。


柿子是我每次过年回老家都能品尝到的美味。爷爷奶奶平时会把摘下来的柿子放在屋顶上晾着,过年时,爸爸从屋顶取下一盆柿子,用温水泡上一会儿就可以吃了。这时的柿子已经十分柔软,吸溜一口就进嘴里了,一直甜到心里面。柿子晾晒后做成柿饼,上面有白白的粉,也非常香甜;柿子放在大缸里做成的柿子醋,酸味儿十足,比买的醋都香,据说还可以化血栓,治心脑血管疾病。


可惜山楂、柿子现在很少有人种了。上世纪80年代大队曾组织村民做山楂罐头、山楂片、山楂糕等。后来因销路不行,加上交通不便,而且山楂树易生病虫害,不易打理,种的人越来越少。



韩口村雪景,拍摄于2010年春节


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村民为了增加收入,由妇女在家管理农田,壮年男人纷纷出外打工。这几年,农民的腰包鼓了,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大都把孩子送到县里上学,只剩下为数不多的老人还留在大山里。韩口有5个自然村,留在村里的已经从最多时580多口人减少到50多口人,回趟老家,几天也见不到一个熟人。


爷爷家就在山脚下,之前山里修的盘山公路一直通到家门口,近几年由于大货车的碾压,加上几次暴雨后泥石流把公路冲坏了。山里仅有的一辆往返县城的长途车司机说,平日里几乎没什么人坐车,只有逢年过节的那两天,小车会被回家探亲的人挤得满满的。山里留下许多年久失修的破败房屋。每次坐在出山的车上,我总担心随着老人渐渐逝去,这里会不会成为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


回头看家乡,唤起了我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却遗憾于自己一路求学、工作,与家乡渐行渐远,对家乡的了解也少得可怜,面对日渐荒凉的小山村,我不知道自己可以为家乡做些什么。


二、“豫记”结缘,考察家乡古树


2015年年初,我通过朋友了解到并开始关注“豫记”微信公众号,“豫记”对于河南风土人情的描写使我倍感亲切,我时常看看,也把“豫记”推荐给了更多的老乡。


5月初,我的表姑父武永天和我联系,说看到豫记文章中提到古树保护专家董云岚老师,他想请“豫记”帮忙联系专家,去看看我们老家的两棵古树。于是我通过“豫记”问到了董老师的联系方式。


董老师非常热心,答应到我们村去考察古树,并且分文不取。5月30日,董老师来到我们村进行考察,表姑父和我也从北京赶回了老家。经过现场观测、考察地质条件、访问村里老人等,董老师鉴定,村里收拾岭的古树为“五角槭”,又称“色木槭”,为槭树科槭属五角槭种的落叶乔木,测其全高13.5米,树身干高2.2米,胸高直径79.6厘米,冠幅径14.6米,树龄650余年。


据韩口村原小学老师、73岁的崔成富老人介绍,这棵树原来生长在沟岸边处大石缝中,抗战时期,日本人曾把这棵树当作射击的靶子用,为了保护这棵树,村民们在树干里钉了许多钉子,这也防止了对它的偷砍滥伐,这样就没办法拉板了,算是一种破坏性保护吧。董老师指出,这棵树目前长势旺盛,但上部树叉处已出现树洞,急需将树洞填补起来,树下再培土抬高树盘,让天然截流保土保墒。



5月30日,董云岚老师(左三)考察韩口村五角枫古树后合影


关帝庙前的松树经董老师鉴定为油松,松科松属,测其树高8.7米,干高4.2米,冠幅10米(下面垫土约半米),胸高直径55厘米,树龄约500年。


韩口村原小学老师崔成富推测说,松树和关帝庙的时间大概不相上下,以前庙中有碑,但在文化大革命时碑被毁掉了,山上有明朝的碑,估计关帝庙和松树的年代也在明朝。相传山西人在辉县做生意,随身携带关帝像,回山西途中经过这棵松树时,在树旁边休息,再起身时挑不动关帝像了,于是把关帝像留在了松树旁,后来当地村民协同建起了这座关帝庙。


油松古树的下方有一处树皮缺失,董老师讲解说,从前山区群众常用松树皮作火把点灯照明用。这一说法得到了崔老师的证实,他说树下填土的部分被砍掉的树皮更多,甚至树的根部都被砍过,但是大树都以极其顽强的生命力继续生长并逐渐自己愈合了。


爸爸讲,关帝庙以前有三间,后来发大水时冲掉了两间。以前有次村里搭戏棚时弄折了松树的一枝,后来戏班出现翻车事故,大家都觉得是触犯了这棵古树,再没有人敢动它。



董云岚老师在韩口村关帝庙前油松古树前合影,左三为原韩口村小学老师崔成富老人


董老师指出,古树也是历史文物,要保护古树,关心古树生长环境条件,经常给老树培培土,浇浇水,治治病。村干部表示,将根据董老师的建议加强对古树的日常护理。


三、探秘水仙寺,寻访古民居


8月2日,经董云岚老师推荐,绿色中原环境保护协会匡洁老师一行到韩口村进行自然教育基地考察,河南电视台记者驱车跟踪采访拍摄,辉县市科技局王延军副局长一行也参加了考察。专家们对村里的古树、山泉水源头和古民居等进行了考察,董老师重点考察了村里的生物多样性,匡老师表示以后考虑把韩口村做为组织开展自然教育活动的一个点,并打算为村里做一份垃圾分类方案。



2015年8月2日韩口村考察合影,右二为绿色中原负责人匡洁老师


由村委会主任崔成华和表姑父带领,我们还探访了村后的水仙寺。在层峦叠翠中拾级而上,途经一个小水潭,一处小瀑布,接着往上走,台阶上有潺潺泉水流下,在一处彩旗飘扬的山崖边,便是水仙寺。



韩口村水仙寺


寺后是村里的山泉水源头,这还是我第一次见到。从岩石缝中滴下的山泉水甘甜清冽无比,绿色中原的老师们喝了一口又一口,接了一杯又一杯,久久不舍得离开。山泉水源头上方的山崖,不知经过多少年的冲刷沉积,已经形成形态各异的钟乳石。岩壁上各种怪石异草,景观十分奇特,无不在讲述着时间的故事。这里的空气也格外清凉,让人神清气爽。



山泉水源头上方的钟乳石


村里家家户户喝的,用的都是这样的山泉水,山泉水做出来的饭菜也格外香甜。这或许是村民长寿的原因之一,目前村里90岁以上的老人有3位,80岁到90岁之间的老人有15位。


表姑父带我们看了村里保存比较完整的一些古民居。这些老屋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据家中八九十岁的老人说,他们小时候就住在这样的屋子里。老屋的门框、立柱、大梁和楼板,全是当地木材就地取材作成。据说祖先是来自山西洪洞大槐树下的移民,这些老屋是仿山西民居而建。




这处古民居有漂亮的门楼,门楼顶部有挑檐式建筑,门楣上有双面砖雕,上面刻有“福”、“寿”的字样,斗框边饰有图案,古朴典雅。五只小狗在门口探头探脑,小狗稚嫩的脸庞更衬托出门楼的古老。


董老师说我们这一带山,中下部多为石灰岩,上部多为红砂岩,在两者之间夹杂有页岩,而且方方正正,平平整整,一层层地摞上去,就像人砌的砖一样,这样的结构比较稳固,不容易风化。听了董老师的话,再看村里的老屋,都是用山上的大理石块砌成的,也是一层层平铺上去,岂不也像极了大山的结构!




村中老屋的传统结构,是这样的四合院,一座堂屋两座厢房,堂屋坐北朝南,大理石块砌成的双层建筑,一层用于居住,二层用于储藏。为保持石块与石块之间的平稳,石块中间用碎石片垫平并用石灰勾缝,一来可以稳固碎石块并防虫蛇侵入,二来可以保温。



一处废弃的老屋前,门口内外开满了粉色的木槿花,格外美丽动人。院子的一角,结了满满一树的香蕉梨,使得老屋焕发出别样的生机。


四、回到家乡大山的欣慰


今年两次回老家,正赶上村里漫山遍野都覆盖了茂盛的草木,郁郁葱葱,青翠欲滴,山里的空气也格外清新凉爽,完全没有城市的雾霾困扰。这些年来,人们纷纷走出大山,砍柴大量减少,这给了大山休养生息的机会,数年下来,已经形成及其丰富的生态。


在董老师的讲解和村里人的介绍下,我认识了山里的一些草木,除了常见的柿子、山楂,还有山核桃、黄楝树、栾树、栎树、皂角树等乔木,小叶鼠李、红叶树等灌木,葛根、半夏、漏斗菜、白头翁等野生草药,野生灵芝、野蘑菇等菌类和野葡萄、野草莓等浆果。崖壁上、石缝中、山路上,更有许多不知名的小野花默默开着,别有一种清新的美丽。山中的各种飞鸟、昆虫等,每天都奏出不同的交响乐,偶尔窜出的小野兔,小松鼠,更是平添几分野趣。



山里的小野花,左下方有野生草药——半夏


随着对家乡了解的增多,我越来越感觉到这是一块尚未完全被开发的宝地,它自然、古朴、纯净、丰富,远离外界的喧嚣与浮躁,保持着一份宁静与悠然。大部分村民都淳朴善良,老实本分,为人实诚。村里还保留着柴火地锅等一些传统生活方式,蒸出的馒头、烙出的饼、做出的饭菜格外香。


我爷爷一直在大山里生活,今年92岁了,是目前村里最年长的老人,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时还上山背些柴火,身体仍然健康。对于在城市中饱受拥挤之苦的我而言,老家有别样的魅力,它是我的根所在,对它了解得越多,我也越深深地热爱它。



从山上俯瞰韩口村


近年来随着旅游热的兴起,藏在深山里的小山村陆陆续续迎来了一些游客和骑行客,村里的一段路也重新修葺,还出现了一些农家乐。每到周末和节假日,来韩口看山看水和避暑的游客明显增多,偶尔还有一些韩国游客。



开满月季花的农家院


我期待着有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韩口这个美丽的小山村,也希望人们在走近大山和小山村的同时,能更多地了解它的历史,对大自然的恩赐心怀感激,心存敬畏,让它的美延续下去。


作者简介
崔玉晶,80年代生人,老家在河南省辉县市,现在北京高校从事行政工作。



编辑:云济


豫记 | 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粮

豫记QQ社群:365802781

来稿及合作:

电话:13137715575

邮箱:yujimedia@163.com

长按图片会出现"识别图中二维码",点击关注即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