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最是故乡月饼甜 | 豫记

刘箮 豫记 2020-09-15
导读
父亲酿的葡萄酒、母亲做的桂花糕、酸酸甜甜的苹果汁、老毛家带着青红丝的月饼、村子里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人们看着花炮的笑容……这样简单又隆重、平淡而又温暖的中秋节,我有什么理由不回家呢?
豫记出品,转载请微信80276821


刘箮 | 文


儿时月饼大又圆


“妈,今年中秋节我不回家了,在网上订了月饼,可能很快就要寄到了!”


“我和你爸也吃不惯外面的月饼,你姐他们买的还是‘老毛月饼’,好吃着呢?你也记得吧?”妈妈电话那一头说道。


是啊!想来惭愧,我怎么会忘了父母的口味,想来是离家太久,还有老家的月饼,那蔓延在记忆中的独一无二的味道,怎么能忘记呢?




小时候吃的月饼,真的很像中秋挂在树梢的月亮那么大、那么圆,大约两指厚,表面刻着花好月圆的图案或者祝福的字。里面有花生米、瓜子仁、冰糖等,还有绿色和红色的两种丝,叫青红丝,吃起来脆脆甜甜又带着点微辣,到现在我也不知道是用什么东西做的,后来百度过据说是芥菜或者橘皮切丝做成的,主要为了好看。


这样的月饼一个大约一斤重,所有包装清一色的用草纸四角对折,再压上一张正方形的上面印着月饼字样的红纸,然后用草绳捆扎起来,喜庆又好看。这是真正的原生态环保包装,可惜现在没有这种包装了。


一般上了年纪的人不认“什么村”、“什么府”等近些年知名品牌的月饼,甚至连那一层层的包装都嫌费事。他们只认街上信得过的几家做月饼的老店,比如祖祖辈辈都做月饼的“老毛月饼”和“刘家点心”,虽然没有了以往那种包装,但比起时下一些月饼的包装还是简单很多,月饼个大、皮薄,馅儿多,也不贵!




老家的中秋节,大概一周前就已经开始了,甚至更早,好像是从街头的商贩的货车上堆满了水果,也好像是从父亲摘了柿子放在粮囤里捂着,也或者是从母亲开始采集桂花准备做桂花糕……


记忆中,走亲访友是中秋节最重要的风俗,一般从八月初二到十五期间,每一天都可以带上礼品看望亲朋好友。


也就从八月开始,平时稀疏的街上忽然热闹了起来,有门面的商家把生意冷清时紧闭的那扇门也卸了下来,从货架到门口摆满了各样礼品。


有高中档的烟酒,不同口味的饮料箱,花花绿绿的糖块,口味繁多的瓜子,一箱箱的月饼、点心,以至于把宽大的店门口都堵住了,连店家自己进出都要侧着身子。




街道中心,则被流动的商贩用车子占满。这些车子上的货物以水果居多,除了当地的苹果、柿子、葡萄等,近些年有从外地运来的干果、橘子、橙子、柚子、火龙果、猕猴桃等。


基本上每天天一亮,街上的买卖就开始了,问价的,挑选的、熟人相互聊天的,骑自行车、推三轮车、开小轿车的,人声鼎沸,无比拥挤,以至于平时从街中心路过的公交车,这段时间也要避开感激高峰期,从旁边的小路绕行。


女婿送礼论车拉


“妈,听着家里好热闹,谁来了啊?”


“你二姨呀,带了好多东西,你表妹的男朋友前天去她家了,带了八只大公鸡,你二姨给咱家拿了两只,我们在杀鸡呢?”妈妈高兴的说。


老家的节日,走亲访友也是有规矩的,比如兄弟姐妹之间,年幼的去看望年长的,小辈们去看望长辈,以及对自己有恩,比较尊重的人。




定亲后的小伙子看望未来的岳父岳母,格外引人关注。因为还没有结婚,所以,从礼品多少能看出女孩在对方心中的地位,以及男方的家庭是否殷实。


所以每每这个时候,村口总有一些闲人,议论着哪家新姑爷买了多少东西、带了什么好礼等等。礼品多,给自家和丈母娘家都长了脸面。不知不觉,新女婿佳节上门,竟成了相互攀比的风气,礼品也是一年比一年多。


记得有一年中秋前夕,一个衣着崭新的男孩推了满满一三轮车的礼品,父亲在后面骑着自行车护驾,走过我们村口。


这样的架势,一看就是新姑爷上门。邻居二叔指着那父子俩的背影说,真窝囊,儿子找不到媳妇了吗,带这么多礼品,看到时候我娶儿媳妇,一分钱都不花,让她自己来!


过了两年,二叔的儿子也订了亲,中秋节时和儿子一起,到街上最好的商店,也装了一大车的礼品送给亲家。村里人看到了,都笑着提起二叔当年的话,二叔装聋作哑的把头缩到车里不说话。


在老家,从定亲那天起,双方就算亲戚了,但凡节日,男方家都要去女方家走动,如果小伙子是在外地工作,回来一定要到岳父岳母家拜访,离家前也要再去看看。


而且因为没结婚,带的礼物一定要比一般的亲戚多的多,如果定亲后几年没有结婚,单是这每年四五次走亲戚的花费,都不是小数目。很多机灵的男方家长,只要孩子定亲后,就催着结婚,当然也是怕来来往往的出了什么差错,黄了亲事,这也导致了老家结婚年龄普遍提前!


而婚后到丈母娘家走亲戚也是很重要的事情,但总体来说不会因为礼品多少出现矛盾。


还有一个习俗值得一提。


如果在外工作的小夫妻中秋节不能赶回来,男方父母要代表儿子儿媳备好中秋礼品,派家里的小辈去给亲家去送礼。如果小辈也不在家,或者年幼,男方父母即便不亲自走一趟,也会把东西托人送到。


有善解人意的女方父母则提前给亲家带话过来:孩子们都不在家,你们就别过来了;有讲究的家庭反而会带上礼品来看望女儿的公公婆婆;当然也有因亲家没在中秋节来访,电话里给女儿告状的父母。


中秋节的礼品中,最不能少的就是月饼,即便什么都不带,月饼必不可少,听说最早的时候就是带两斤月饼俩串门。


其次就是公鸡,一般串门也就是一两只,很早以前都是在街上买了,拿到亲戚家,当时宰杀烹煮,所以一定是红色羽毛的鸡,图个喜庆。




后来卖鸡的商贩配备了褪毛的工具,买谁家的鸡就免费宰杀褪毛,鸡的颜色也就不那么重要了。但未过门女婿送给女方家的鸡一定是红色的,且是活的,从最初的两只到现在六到八只、十只不等。


关于这些,我不知道有什么习俗,但客人多的人家,八月上半旬,几乎每天中午都有客人来,天天磨刀霍霍杀鸡,有的鸡没看住,跑到院子外面,主人客人一起追出来,又吆喝外面的路过的人一起抓鸡,很是有趣。


走在秋风乍起的北方街头,看着行色匆匆的人们,想着家里母亲和二姨两个姐妹在杀鸡、生火、做饭,该是怎样情形呢?


金窝银窝怎比自家窝?


“那姨夫来了吗?”


“来了,和你爸正在地里剥棒子呢,一会饭好了就回来了!”妈妈好像一边忙着一边回答。


此刻,想到年近七旬的姨夫与父亲一起在太阳底下收玉米,家里头发斑白的两姐妹在做饭,院子里表哥的孩子和侄子侄女在追着大公鸡玩——真想立刻回家!




每年中秋正是老家的秋收时节,亲戚们过来串门,都要到地里帮会忙,再回来做饭,比起冬天的春节,可以说是一个忙碌的节日。


“你别挂念啊,庄稼快收完了,你弟弟也回来了,还有你姐,都在家呢。”妈妈安慰我说。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本就地少人多的河南,同样多的田地,我家人口又比人家多一倍,那时还没有去外面打工一说,也没有生意可做,一家人的吃穿用度、礼尚往来都靠这几亩地,父母所有的精力都花在种地上。


别人家耕地后,铁耙耙一遍就算了,我的父母却要拿着榔头一点点的再敲一遍,不放过一个大点的土坷垃;别人家苗栽到地里,锄一遍,我家要锄上两三遍,地里草一棵都没有,这样收成自然比别人多个三五斗,家里的零用钱也出来了。母亲又养鸡鸭,用下的蛋,换一些钱补贴家用。


记忆中都没有见过父母休息,就这样起早贪黑,使我的爷爷奶奶有一个还算可以的晚年,我们姐弟也没有受过什么苦。


慢慢的,我们都已经长大开始工作,也就劝父母不要再种地,姐姐甚至说看父母每年收入多少,她来支付,就是不要父母再种地了。


父母不听,依旧和当年一样,辛苦的种着那几亩地。弟弟放心不下,每到农忙时节,都会放下工作从遥远的南方回来帮忙。




“爸,你就别种地了!你知道吗?不说这请假的工资,弟弟的机票来回花费就够这几亩地的收入了。”


“不种地,老农民不种地干什么,只要我身子硬朗,地一定是要种的,你弟也真是,谁让他回来了!”去年的这个时候,砍着玉米杆的爸爸反驳姐姐说。


我们抱怨父亲,弟弟却一句怨言也不说,回家干活比谁都起劲儿。


后来我和姐姐唠叨的多了,弟弟说:“你们别再说爸了,你们以为他就是在乎那点收入吗?在最艰苦的时候,父母就靠着这几亩地养活了咱们一大家人,他对这土地有感情啊!再说村子里的劳力都外出打工了,这地丢下就没人来种了,爸怎么会忍心让土地荒着呢?”


听了弟弟的话,姐姐不再说什么,我看着这个年少叛逆,曾经有段时间和父亲一说话就抬杠的大男孩,突然有了新的认识。


弟弟毕业后,经过努力原本可以在南方安家落户,可就是在去年的春节后,弟弟和父母商量要在父母的老房子旁边再重新建造房子。


建房子,意味着将来弟弟会回到老家,但如果建房子,目前弟弟还没有放弃南方的工作,我们也很忙,肯定还要父母张罗,建套房子不是小事,这不是给父母找累吗?


我们冲弟弟唠叨,爹娘这么大年纪了,还要为你操心,你即便不在南方安家,就在县城买套房子吧,干嘛还要在家盖房子呢?


弟弟没有说什么,弟媳妇告诉我:“要说去县城买房子也可以,但用你弟的话说,爸妈即便能适应城里的生活,但是会舍得咱家那几亩地,这院子的鸡、鸭、鹅,羊,还有后院的小菜园……


弟媳妇的话让我想起,本来以为儿子要在外安家强掩失落的父母,一听说他要在家建房子,一下子有了精神,两人赶快找建筑队、拉砖头、沙子、水泥,用最快的速度把房子建好了。


当时在新房里指挥我们安装家具的父亲,好像年轻了好几岁!


最是故乡月饼甜


“妈妈,院里的葡萄今年结的多吗?”


“多着呢,你爸还酿了葡萄酒,准备中秋节晚上再开始喝呢?都回来了,就差你了!”妈妈说。




比起往日忙着秋收到半夜,中秋节的下午,大家都停了手里的农活,开始回家准备。在月亮升起之前,要吃完晚饭。


等月亮就要升起来时,父亲在葡萄架下支起桌子,放好板凳;姐姐端来满满一盆石榴、苹果、葡萄、橘子,柿子糖块、瓜子;姐姐给父母倒上酒,再给我们几个倒上母亲自制的苹果汁;母亲拿来了她亲手做的桂花糕、还有那带着青红丝的“老毛月饼”!


月亮慢慢爬了上来,在桌子的正中央,母亲点燃一束香,对着月亮拜了三拜,再放入香炉。


接着,母亲解开包装月饼的草绳,打开草纸,拿起圆圆的月饼,对着圆圆的月亮,母亲庄重的说:“感谢一年来月老娘的保佑,让我们收成好,吃的好,身体好,请月老娘吃月饼!”说完,朝着月亮,遥遥的再拜三拜,父亲也躬身拜了三拜,我们看着明月,也双手合十。


我们安静的坐着,只等母亲又取出几个月饼,每个切成几块,再分别装进之前篮子里准备好的几个水果袋子里,然后让我们姐弟几个分送给周围的邻居,还有长辈。


这时邻居的孩子也相继送些相同的东西到我家,大家说着相同的话:“尝尝俺家的月饼!”


其实,村里的月饼基本上都是在街上的老店买的,每家味道都差不多,所以也只是送两块意思一下。也许在很久以前,各家的月饼都是自己亲手做的,所以会有了这个习俗!


只有等邻居们相互送完了月饼,我们才开始坐下来品尝月饼、吃水果,瓜子儿!


这么多好吃的中秋果品,算是后来生活比较富裕的时候,在更久远的记忆中,家里条件比较差,水果和糖块也就是在过节的时候才会吃到,而且很少,父母都会把月饼里的冰糖留给我们吃!




吃了月饼之后,鞭炮声已经响起来,此起彼伏的,还有孩子们的欢闹声。人们走出家门,到村子中间的马路上看花炮,在花炮声中,大人们聊着今年的收成,孩子则眯着眼睛寻找月亮上的玉兔和吴刚!


一般放花炮的人家,多是条件比较好的家庭,还有就是家里孩子比较多的,比如我家,父亲又是个爱孩子也爱热闹的人,每到春节和中秋,都要买很多花炮。


有时候还没吃完月饼,门外等着看花炮的就喊:月饼吃完了吗,吃了出来放花炮!


赶快吃完手里的月饼,跟着父亲来到大门外放花炮,门口有一垛砖头,父亲会踩着板凳,把花炮放在砖头垛上去再去点燃,这样花炮会升得更高。


随着“呼”的一声,花炮升到空中,瞬间绽放,璀璨夺目中,年幼的我,仰视着踩在板凳上的父亲,感觉那身影真高大!


“家里买花炮了吗?”


“买了,买了好多呢?你表哥的孩子才几岁啊,都会放摔炮了,在门口噼里啪啦放着着呢,先不说了,我要去看看!”妈妈说。




父亲酿的葡萄酒、母亲做的桂花糕、酸酸甜甜的苹果汁、老毛家带着青红丝的月饼、村子里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人们看着花炮的笑容……这样简单又隆重、平淡而又温暖的中秋节,我有什么理由不回家呢?


即便中秋加班有几倍的工资,即便朋友赠送中秋豪华游,即便被邀请到城市的摩天大楼去看月色……


这一切,怎抵得上篱笆小院里,年迈的父母,依然把我当作那个年幼贪吃的孩子,挑出月饼里的冰糖塞到我的口中,那份无尽的甘甜呢?


我不再徘徊,拿起电话交代了一些工作,转身向车站走去!


作者简介
刘箮,河南沈丘人,现居北京,记忆深处是故乡。


编辑:云济 图片来源:网络



豫记 | 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粮

豫记QQ社群:365802781

来稿及合作:

电话:13503998760

邮箱:yujimedia@163.com

长按图片会出现"识别图中二维码",点击关注即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