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季红薯半年粮,今年回去刨红薯了吗? | 豫记

2015-10-12 韩晓民 豫记
导读

秋收到了,谷子、高粱、玉米、花生、大豆、芝麻、棉花都到了收获季,当然还有红薯。不要小看这土里土气的家伙,当年它可是秋粮的主力军,可以烤着吃、蒸着吃、晒着吃、生着吃,还可以磨红薯面、熬红薯粥、蒸红薯叶、炒红薯梗、晒红薯干……浑身是宝的红薯让很多人安然度过了饥荒年代,有“一季红薯半年粮”之说。直到今天,快餐店里的薯片、薯条还是城市孩子们的最爱,可惜他们没吃过农家正宗的红薯干。

豫记出品,转载请微信80276821


韩晓民 | 文


红薯又称甘薯、地瓜、蕃薯等,在李时珍眼里,红薯可是好东西:“甘薯补虚,健脾开胃,强肾阴。”而在乡下人眼里,红薯是“黑粮”,如果某人没出息、跳不出农家门,就被讥讽为“红薯命儿”。现在科学发达,研究出红薯能抗癌,还能减肥。能不能抗癌不清楚,但旧时的农村,红薯一下来,很多人都会吃胖,称“红薯膘儿”。


中原地区,种庄稼大多为一年两熟,秋末播种小麦,来年夏季收割,小麦称“夏粮”,收完小麦,种“秋粮”。秋粮有豆类、谷子、高粱、玉米、红薯等。豆类、谷子和高粱是本地传统的农作物,但产量较低,若当主食,支撑不了一冬一春。而玉米种植是近几十年才普及的,民国时期的《许昌县志》是这样描述玉米的:“俗名包谷。县民种者不多,间于园圃或他种秋禾边垅种之,作为罕见之卖品。”其它秋庄稼种植面积越来越小,红薯便成为秋粮的主力军。



刨红薯


粮食紧缺的年代,红薯一下来,就再也不为吃的上愁了。有句调皮话:“从这村儿到那村儿,到处都是红薯堆儿;从这院到那院,家家都是红薯饭。”蒸着吃,煮着吃,烤着吃,想怎么吃就怎么吃,尤其是烤红薯,又软又甜,甚至有人专门在街头卖烤红薯。红薯还可以生吃,脆中带甜,但不能和生萝卜一起吃,吃了便会肚子疼,老年人说,那是红薯和萝卜在肚子里打架。


收获红薯俗称“出红薯”。出红薯时,先用镰刀把红薯秧割去,只留几寸的茎。挖红薯用的农具有铁锨、抓钩、钢叉等,把红薯棵周围的土刨去一部分,看见红薯时再深刨,红薯完全松动后,抓住红薯棵用力一提,整棵红薯便被成串提出,抖一抖,抖掉泥土,轻轻地放在地上,“出”下一棵。



收红薯


刨出的红薯要放成行,一行俗称“一檩”或“一趟”,一般是五垄红薯放一趟。先在中间垄里出红薯,并把红薯放在该垄中间,俗称“领趟”,其它垄里刨出的红薯,都集中在这一趟里,十几棵捆扎在一起,称“扎把儿”,扎把儿后把受损伤的红薯剪下来,另行存放。


“出红薯”是力气活,干得也比较毛糙,埋得深的红薯便藏在了地里。老人和孩子便有了活干,他们提着篮子,拿着小抓钩,到红薯地里去“淘金”,称“溜红薯”。刨出来的多是些小红薯,偶尔遇到一块大的,惊喜半天。有些小红薯埋在地里比较浅,冻僵了,叫“僵红薯”,非常甜,是生吃的佳品。


深秋时节,蔬菜稀少,农户便采些红薯叶的叶柄当菜吃。叶柄俗称“红薯梗儿”,爆炒后脆生生的,形如蒜薹,但吃起来索然无味,勉强能下饭而已。霜降之后,红薯成熟。红薯叶经霜后颜色变黑,变成了著名的黑菜,俗称“霜打红薯叶”,做汤面条时当随锅菜,筋道且有特殊香味。



炒红薯梗


红薯是苗栽,俗称“种红薯”。种红薯先育苗,育苗又称“下苗”。在上一年的红薯中,挑选那些皮无破损、体无棱沟、个头中等的条状红薯当种子,俗称“红薯母”。过了春分,开始育苗。选一背风朝阳的肥沃地块儿,这块地最好是近几年来没种过红薯,也就是不能“重茬”。


起垄打畦,灌入清水,待水完全渗进土里,在畦内撒一层牲口粪,粪上再撒上一层薄薄的细土。牲口粪必不可少,一则发酵起热,利于出苗,二则增肥土壤,利于壮苗。把“红薯母”头上根下排放其中,用土覆盖,土层以不露薯块为宜,称“排种”。由于气温较低,还要盖上一层谷秆保温。



栽红薯苗


清明过后,天气回暖,红薯发芽,除去谷秆,浇一次水,红薯苗便旺长起来。一个月后,把7寸以上的壮苗剪下,扎成小捆,运到田里栽种。此时种的红薯,夏末便可收获,称“早红薯”,俗称“稙红薯”。由于大片的庄稼地里生长着小麦,稙红薯不可能大面积种植。


六月上旬,小麦收割完毕,大片土地腾了出来,便可大面积种植红薯了。此时不必育苗,稙红薯已枝繁叶茂,从上面剪些枝条下来,便可栽种。苗也已育成,便可栽种。麦收后没有经过耕作的田地俗称“铁茬儿”,红薯就种在“铁茬儿”地里。


插栽要挖穴,称“穴栽”,每挖一穴,点进半碗水,撒入一把草木灰,后来用化肥代替草木灰做底肥,结出的红薯个头虽大,但味道不佳。插秧可分为直插和斜插两种方式,但老农多采用斜插,有句农谚叫“头朝东,结一坑;头朝南,结一篮。”意思是把红薯秧苗的头部朝东或朝南放置,结的红薯会更多。



红薯粥


红薯苗栽种之后,用锄搬土,把红薯苗的头盖上,只露出两片叶子,俗称“蒙头”。七、八天后,把土扒去。据说经过这样处理后,红薯苗的长势旺盛。


“铁茬儿”地,肯定是硬地,深锄必不可少。红薯苗栽上半个月后,开始生根,深锄一次,既能锄去杂草,又能够松土保墒,还对红薯扎根有利。接下来,就等红薯苗疯长。


红薯秧铺满田垄后,翻秧中耕。翻秧俗称“翻红薯秧儿”,是把伸向四面八方的红薯秧翻向一个方向,这样做可以抑制红薯秧疯长,从而促进养分转向根块,还能防止红薯秧抓地扎根。



蒸红薯叶


“翻红薯秧儿”算不上重体力活,但蹲着边翻边向前移动,很难受,有些懒人便想出了懒法儿,站着用竹竿把秧子挑起来、翻过去,虽然把秧子翻得乱七八糟、不成体统,但红薯不是什么金贵的作物,照样生长。翻过一次秧,随即锄一次地,称“中耕”。


许昌的红薯大致分白瓤和红瓤两种,白瓤面,红瓤脆,都微带甜味,但白瓤红薯淀粉含量高,适合制薯干和提炼淀粉,所以种植较多。


制红薯干俗称“擦红薯干”。有一种自制的专业工具叫“礤床”,在长板凳的凳面上开一长方形槽口,嵌入并固定一刀片,整块红薯在刀口插上擦来擦去,变成了厚薄均匀的红薯片,把红薯片摊到麦田里晒干,便是红薯干。旧时的深秋季节,几乎所有的麦田里都是白花花的一片,那就是在晒红薯干。



红薯面饺子


刚下来的红薯,淀粉还没有转化为糖分,不面不脆也不甜,俗称“太艮”,贮藏一段时间再吃,味道就出来了。红薯的储藏主要是窖藏。红薯窖多为“井窖”,设在农户家中或院落附近,便于看守和捞取。选一处背风朝阳的地方,挖一直径2至3尺、深1丈左右的井筒,在井筒底部的侧壁上横向挖一高4尺左右的洞,便成“井窖”。


在井洞堆放红薯时,红薯堆要和洞顶保持1尺左右的距离,便于通风,否则便会腐烂,称“闷窖”。冬至之前,红薯窖口敞开,冬至过后,要用柴草把窖口盖上,以保持窖温,但不可封闭太严,否则红薯表面会出现硬斑块。立春之后,须把窖口封实,且半个月以上才可打开窖口一次,否则红薯就会外观鲜美而皮内出现变质的黑色筋脉,俗称“串筋”。



农家红薯干


若封窖半个月,因红薯氧化时吸收氧气,可能导致使窖内缺氧,下窖时要点燃蜡烛或油灯,用绳子悬至窖底,如果灯火不亮或熄灭,通风后方可下窖,否则会造成窒息,甚至死亡。红薯窖里“闷死”人的传闻,并非虚言。


井窖贮存的红薯,可放至来年春末,越放越甜,随吃随取,很是方便。


喜欢文章可按二维码打赏作者~


作者简介
韩晓民,豫记专栏作者,许昌学院中原农耕文化研究员,许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组成员,现供职于许昌县政协文史委。主编有《许昌县文史资料》,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净土》、民俗纪实散文《民间记忆》等书。

编辑:云济 图片来源:网络



豫记 | 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粮

豫记QQ社群:365802781

来稿及合作:

电话:13503998760

邮箱:yujimedia@163.com

长按图片会出现"识别图中二维码",点击关注即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