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最老的女理发师,85岁仍操刀,顾客都是“老年帮”│豫记

2016-05-24 刘客白 豫记


这些都是“铁良理发店”的忠实粉丝,几十年如一日。

 

刘客白│文


雨后初晴的初夏,大金店老街上,7点刚过,85岁的王竹,就已打开理发店的门。打扫卫生、烧水,把一切收拾好后,她就开始准备着,为所有而来的老人们理发。从20多岁开始,她已经在这条老街上坚守了60多年,为上万个人,理发百余万次。

 

登封市大金店镇老街,有着千年历史。它曾是交通便利、繁华兴盛的十大集镇之首,有着小洛阳小上海的美誉。如今,风华不再,只剩下一扇扇残旧的大门,一座座古老的房屋。2014年,入选中国第三批传统古村落。

 


王竹是土生土长的金店老街人,20多岁时,跟着自己的公公学习理发手艺。当时,整个镇上,只有三家理发店,并且都属公社。王竹公公在其中一家当理发师傅。王竹学习用心,用三个月的时间就掌握了理发技术,当上了师傅。

 

文革结束后,王竹和丈夫在老街上,租个临街的房子,开起铁良理发店,铁良是他们儿子的名字。最初,理光头1毛钱,平头15分钱。夫妇俩心底善良,遇见家境困难的,他们就不收钱。再者,他们技术又好,整个镇上,方圆几十里无人不知。

 


每逢镇上有集市的日子,店里店外坐满了人,靠着理发,夫妇两人养活了7个儿女。在他们的影响下,子女们长大后,也都学会了理发技术,并且以此为经济来源养家。

 

80年代中期,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年轻人更加在意自己的形象。最初的理发店,也开始改头换面。一些美容美发发型设计店,开始涌上街头。王竹的女子们也外出深造,接受新的理发理念。

 

20多年前,丈夫去世,子女们也相继成家。大家都在劝她可以歇歇了,可她没有,依然坚守着自己的手艺。与之前不同的是,店铺从老街的瓦屋里,搬到了现在小平房里;顾客从之前的老中青三代人,变成了现在老年帮。

 


如今,她的收费是整个镇上最低的,理光头4元,平头5元。84岁的陈中央是大金店镇游坊头村人。从王竹的理发店开始到现在,他一直来这里理发,一是便宜,二是习惯,三是高兴。不单是理发,许多老年人在一块聊聊天,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王竹说,老年人来理发,有钱的就给点,没钱,她就不要。年纪大了,图的就是个乐儿。如今,85岁的她,耳不聋眼不花,走起路来也矫健如少年。


 

吃了没,没事坐着歇歇吧!没人的时候,王竹就坐在店门口,与来来往往的人们打着招呼、开玩笑。沧桑老街,似乎也有了一些生机。

 

         




她给老人洗头的时候,我看到了挂在墙上的挂历。

我反复在想,年老的她还会有梦想吗,我没问。




老人说,在别的地方理发,有时会把脸刮伤,

在这里从来不会。




人们渐渐离去,她把开始把简陋的屋里,打扫得干干净净的。



85岁的她耳不聋,眼不花。

靠的就是,闲暇的时候一边和路人打招呼,一边锻炼身体。



她工作起来,身手敏捷,完全不像80多岁的样子。



技术虽然陈旧,理起平头来,也是有板有眼的。



简陋的理发店,有老年人,偶尔也会有年轻人来。



她安静得像一座老屋,在静静地诉说着光阴的故事。



车辆,上学路上的孩子,给这条古朴的老街,注满了生机。


(图片由作者拍摄)


作者简介
刘客白,85后,河南登封人,写诗,搞摄影,著有诗集《下午的诗学》。曾从事编辑、记者等工作,现为自由职业者。


推荐阅读

一个最传统的乡下女人和她有惊无险的人生

中国人的发型进化史,哪个年代最有范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