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端午节是怎么变成中国四大节日之一的 | 豫记

2016-06-09 汪振军 豫记



汪振军 | 文


文化既有物质的一面,也有非物质的一面。物质的一面可以说是文象,非物质的一面可以说是文脉。节日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表现形式,除了物质载体之外,更重要的是它的精神内涵。

中国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民族智慧的象征,是民族精神的结晶,是民族审美的典型。今天,我们保护中国传统节日,其目的是传承我们的民族精神。



端午是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与春节、清明、中秋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端午节既有一般传统节日的共同特点,比如有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纪念对象、特定的仪式、社交、生活习俗和娱乐活动。同时,端午又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表现形式。

纪念屈原、赛龙舟、吃粽子、插艾蒿、佩香囊、饮雄黄酒等不仅有科学依据,同时,又有悠久的文化渊源。因此,传承端午特定的文化形式,弘扬其精神内涵,对于保护、传承、开发、利用、创新、丰富中国节日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端午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我们知道,大自然的运行是有节奏的,人类的生活也是有节奏的。只有当自然的节奏与人类的节奏和谐统一,人类的生活才能幸福。《易传·文言》中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中国人对待自然的态度是敬畏的、顺应的,适应的。老子讲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讲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就是讲人与自然的统一。

中国传统节日根源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许多节日都是根据自然时令的变化而定的。因为季节、气候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不同的时令就有了不同的节日。

从端午节的名称看,端午节为五月初五,它是一个时间概念。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从一到五就叫端午。端午节又叫端阳节。它是根据阴阳二气的变化,端阳者,阳气之端点也。这就是说它是阳气最盛的,阴气即将回升的时候,这个转折点就是夏至。




端午又称中天节,因为午在八卦上为离为火,太阳的威力走到午的方位达到登峰造极,因此,此节的每个时间层次都是午,即午月午日午时,日在中天,阳气达到极点。根据中国阴阳变化的学说,如果月、日均为阳性,同性相斥,象征冲突与不和谐,这就需要用另外一种力量达到阴阳平衡与阴阳和谐。

中国传统节日中重阳和春节都是不吉之日,人们正是通过自己的力量,逢凶化吉,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这个意义上说,端午是崇拜阴性之物以达到阴阳平衡,赛龙舟与水有关,水为阴性即是明证。同时,人们通过祭祀、驱鬼、辟邪、祛恶、清洁身体、祓除秽气使凶日变成佳节,这体现了中国人的生存智慧。




端午体现了人们积极向上的价值追求。中国传统节日实际上代表人中国人的精神追求、价值追求、道德追求。

从中国的节日来看,向来就有缅怀先贤的传统,通过对于先贤的纪念延续自己的文化传统,树立自己的文化价值观,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而作为节日所纪念的人物大都有善行善德。端午祭祀的人物主要的有屈原、曹娥、伍子胥,白娘子、钟馗、蚕神、农神等。屈原、伍子胥是直臣,精忠报国;曹娥是孝女、白娘子救许仙,也救百姓:钟馗是辟邪之神,既可打鬼,又可驱邪;蚕神和农神是百姓的衣食父母。从端午祭拜的人物看,目前影响最大的还是屈原。




据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所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证,端午起源于中国古代吴越之地,远比纪念屈原早得多。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篇却深入人心。屈原全心爱国,遭奸臣陷害,但他宁折不弯,依然追求自己的理念。《离骚》中一串串闪光的诗句,今天人们读来依然砰然心动。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伟大在于他高洁的人格,后世的志士仁人无不以屈原为精神高标而身体力行,从而绵延一种血脉,一种传统,一种人格,一种高贵的气象。

“竹林七贤”代表人物嵇康宁可被斩首洛阳东市,也不为司马氏王朝所用,临刑前还当众演奏了他的拿手曲目《广陵散》。东晋诗人陶渊明:“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唐朝诗人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岳飞以“精忠报国”四字为一生处世的准则,宁可以“莫须有”的罪名死于狱中,也不向奸臣秦桧求情。

文天祥被俘乃书《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囚禁四年, 经历种种严酷考验,始终不屈,于1283年从容就义,年仅47岁。

郑板桥清正为官后因请求赈济农民而得罪豪吏,告疾罢官归,“掷去纱帽不为官”,居扬州以诗书画自适。




屈原精神就是孟子讲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

端午体现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中国人在节日里的许多活动都表达了对于风调雨顺、生命健康、社会和谐的强烈愿望。《风土记》中记载:“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端午节采棕叶、包棕子体现了人们对植物的崇拜。

学者何星亮认为,粽子与春节的饺子、元宵节的汤圆和冬至节的馄饨等有异曲同工之处,均为内肉外皮,象征阳内阴外、阴阳和合包裹之象,它表达古代中国人祈求端午之后,阴阳调和,风调雨顺的愿望。




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除了缅怀屈原,还体现了人们对龙图腾的崇拜。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中说:“距屈子投江千余年前,划龙舟之习俗就已存在于吴越水乡一带。目的是通过祭祀图腾——龙,以祈求避免常见的水旱之灾。


祭祀之日便是端午,在水域中竞划刻着龙饰的舟船是‘龙祭’的重要内容。” “古代吴越民族是以龙为图腾的,为表示他们‘龙子’的身份,藉以巩固本身的被保护权,所以有断发文身的风尚。”

端午节里既有关爱生命的主题,也有尚美的愿望。比如,插艾蒿表面上看是祈福消灾,实有夏至之时驱除蚊虫毒疫之功效。喝雄黄酒、菖蒲酒具有强身健体之作用,民间谚语就有“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走”。赛龙舟作为体育比赛,是力量的较量,也是万众一心的标志,参加比赛的人全神贯注,奋勇向前,观看比赛呐喊助威,欢呼雀跃;它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娱乐人们的生活。佩五彩丝、五色缕、五色缯为的是辟邪驱瘟、保佑安康、延年益寿。




五彩、五色中都有五,五象征五方、五行,五行相生相克,阴阳才能平衡,身体才能健康。从审美的角度看,五彩丝、五色缕、五色缯,色彩缤纷,具有装饰点缀作用,它又是美的象征,深为广大百姓喜爱。

端午节还有回娘家的习俗。许多地方将端午称为“女儿节”,媳妇回娘家时,要带酒和肉,感谢父母的养育的之恩,同时,娘家也要回赠给女儿女婿一些礼物,希望女儿家人丁兴旺,生活美满幸福。

总之,端午是中国先民顺应自然变化而形成的节日,它是中国智慧的结晶。人们在夏季炎热之时,通过各种手段避暑热、驱蚊虫、防瘟疫,这种生活知识和习俗在传承的过程又不断注入了许多人文内涵,并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今天,我们过端午节,除在物质层面和生活习俗层面继承原有的传统,更重要的是发挥端午节的现实作用。

一是通过端午节铸造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端午节是全世界华人的节日,通过纪念屈原等一系列活动可以培养人们的对于中国文化的价值认同,可以增强人们的敬祖意识、亲情意识、家庭观念、爱国精神,从而形成中华民族的向心力。




二是通过端午节促进和谐社会的建构。端午节体现了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理念。赛龙舟、吃粽子、走亲访友、外出游玩不仅使人们亲近自然,身心放松,也使人们增强了亲情、友情,爱情,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在当今科技发达,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端午节可以使人们树立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从而更好地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通过端午节唤起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端午在自然的节气上虽然曾被视为“恶日”,但中国人却有生生不息的创造精神,依靠自己的智慧战胜邪恶,从而化凶为吉,化恶为善,化丑为美。过去端午佩饰中的健人、豆娘、艾虎、画额、长命缕都是人们在生活中创造的美的事物。今天,人们依然需要美的生活,只要我们有一颗爱美之心,就会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美好世界。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
汪振军,郑州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特聘教授,文化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专家库成员。

推荐阅读

端午节为啥非要赛龙舟

端午节伏牛山人独享美味 让河南人都尝尝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