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小时候也读“黄书”? | 豫记

2016-07-04 骆淑景 豫记


骆淑景 | 文


从九岁起,或许更早时候,我就爱上了读课外书。那时能找到的书,只有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也不知从哪儿弄来的缺页卷边的《苦菜花》、《林海雪原》、《红日》、《平原枪声》等,我都看得津津有味。


我想象着自己是一个小女兵,正和那高大挺拔的英俊男生一起参加战斗。我那时最大的理想就是当一个卫生员,像《苦菜花》里卫生队长白芸那样,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抢救伤员。


还有《林海雪原》里年轻的203首长少剑波和女卫生员白茹的爱情故事,我不知看了多少遍。我想打仗,想当女兵,都想疯了,就象电影《孔雀》里的姐姐高卫红。



然而,现在是和平年代,没有仗可打,我更无缘当女兵。我只有想象,整天沉浸在书中想象。我是个耽于幻想的女孩子,而阅读课外书,更使我耽于幻想。


我爱看的书,也都是同学们爱看的。有时是别人找来的书,我拿去看;有时是我得到的书,再传给别人。男生中间也在传看一本《苦菜花》,他们看了之后,互相怪声怪气地扯长嗓子学书中的一句话:“啊,象老鹰抓小鸡一样,象老鹰抓小鸡,嘻嘻嘻,哈哈哈……”,这是书中描写坏人宫少尼强奸杏莉妈的一段,特别让男生的神经兴奋。女生们都羞红了脸,装作没听见。过后低声骂道:“不要脸,流氓! 流氓,不要脸!”



那时的文学作品中很少有描写性爱的。仅有的一点描述,也是一笔带过,或高度概括。《苦菜花》里偶尔有那么一句,能不让男生们兴奋吗?最让人激动的是《林海雪原》里面关于少剑波和白茹的爱情描写,茫茫林海中,皑皑雪原里,十八岁的少女白茹和年轻英俊的小分队队长少剑波,一来二去好上了。


少剑波在日记里写下的诗:“万马军中一小丫,颜似露润月季花。体灵比鸟鸟亦笨,歌声赛琴琴声哑……”,大家都争相抄写,男生们又开始怪声怪气地喊:“小白鸽,哈哈哈,小白鸽……。”每当看到这些地方,我都无来由地脸红耳热,赶快跳过去。等到无人的时候,又忍不住再看。


除此我还看样板戏剧本。那时样板戏非常普及,广播上播放,收音机里教唱,家里还有《红灯记》、《沙家浜》、《杜鹃山》、《智取威虎山》等样板戏剧本,无事时我就拿上反来复去看。



样板戏的唱词也很精彩,可以说我最早的文学素养是受样板戏熏陶的。《智取威虎山》上少剑波唱的“朔风吹,林涛吼,峡谷震荡,望飞雪满天舞,巍巍青山披银装,好一派北国风光,山河壮丽万千气象,怎容忍虎去狼来再受创伤”等等,这些唱段,对我的语言表达、词汇积累都产生很大作用。


我心目中的偶象就是少剑波、郭建光、柯湘这些英雄人物。可以说我是在革命英雄主义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我那时最崇拜的人物就是柯湘,那齐耳的短发,扎着皮带的身姿,还有那伸出去的兰花指都让我羡慕不已。


这一时期父亲还给我找了不少郭沫若的书,有剧本《棠棣之花》、《蔡文姬》、《卧薪尝胆》等。我看的懵懵懂懂,半懂不懂的。我只记得《卧薪尝胆》里的范蠡比文种聪明,范蠡早早逃离,文种却被越王勾践赐死。什么“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都记住了。



那时我读书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找到一本书不容易,好书更不易,我就抓住什么看什么。没有书的时候,甚至连老工人忆苦思甜的回忆录都看。


母亲不识字,但对于我的看书,她从不反对。她把家务活基本上全包了,腾出时间让我看书。但我也有太过分的时候。有一次,母亲做好了饭,着急要去水磨上磨面。

她一等二等不见我回来,赶到学校去找,原来人都走光了,我还爬在那里看一本通俗本《三国演义》。什么“张郃中计”,“木牛流马”,“六出祁山”、“七擒孟 获”等,十分有趣,我看得放不下手。


母亲十分生气,回到家,她顺手把我的书扔到窑顶的楼板上,后来怎么也找不着了。


小学五年级时,有一天爹进城回来,给我买了两本书,一本是描写抗美援朝时志愿军保卫钢铁运输线的故事,书名《激战无名川》,另一本就是儿童作品《闪闪的红星》,作者李心田。



我看得津津有味。尤其是《闪闪的红星》,儿童的语言,儿童的心理,非常精彩。内容是反映红军后代潘冬子寻找父亲的感人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富有人情味,比那些流行的“高、大、全”式的书好多了,这部书后来拍成电影,影响很广,教育了一代人。但我觉得电影和小说相比,就逊色多了。


我在帮母亲烧火做饭时看书,走在放学路上看,睡在被窝里看,爬在床上看。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最初是看连环画,即小人书。那时的孩子最大的享受就是看小人书,孩子们中间流传的是《鸡毛信》、《两个小八路》、《小兵张嘎》等,我还记得《鸡毛信》上的海娃自己责备自己的话:海娃呀,海娃,你是怎么搞的?鸡毛信送不到怎么办?”时间长了,这些书根本不能满足我的需要。


我就到处搜集,从姨家表哥那里找来过去的学生课本,上面有《小英雄雨来》、《黄道婆的故事》、《詹天佑》,还有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小二黑结婚》,这都是我现在的课本上没有的东西,我津津有味地读了一遍又一遍,有的词句都背下来了;还有表哥的地理课本也很有意思,我从这上面知道了地球上的五带,五大洲,四大洋,还有麦哲伦航海等等故事,眼界开阔了许多。



初中二年级时候,教育上“复辟回潮”,出版社出版了一套鲁迅的作品,父亲就给我买了一套,有《鲁迅的故事》,有《且介亭杂文集》、《故事新编》、《野草》、《呐喊》、《彷徨》等,大约十几本的吧,没事时候我就拿起这些书反复读,有的意思能懂,多数是半读不懂,只觉得字词很别致。


一段时间以来,学生中忽然流传许多连环画,有《三国演义》、《水浒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一套都是十多本,在同学中流传,大家争相抢看,谁抢到手谁先看。


有一次,我和几个女生得到一本《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小人书,但有人说这是“黄书”。为了避免别人看见,我们几个女生就逃学,钻到学校背后一孔草窑里看完这本书,出来时每个人的头上、身上都沾满了麦秸。有同学告状,老师让我们站到课堂上,站了一节课,还把书没收了。



上课时,我经常爬在课桌下面看书,有时入迷了,老师走到跟前也不知晓。为此,我被老师抓去了不少书。有一次,我好不容易从同学手中抢来了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还是竖排版,看起来很费劲的。上课了,我又爬在课桌下面看,保尔和冬妮亚那一截,没注意,老师上前一把夺过去,说:“上课不准看课外书!”就把书拿走了。下课后,我鼓了好大勇气,去老师房中要书,但他就是不给。我急的不知怎么办,一连愁了几天,后来老师把书还了,还说:“给吧,我看完了,以后有什么好书让我也看看。”


饥馑年代,物质奇缺,精神食粮也是少得可怜。优秀书籍早已被剿尽杀绝。那时能找到的书有除了《苦菜花》和《林海雪原》外,还有《野火春风斗古城》、《红岩》、《红日》、《红旗谱》,还有《战斗的青春》、《烈火金钢》、《平原枪声》、《新儿女英雄传》等。



我看这些书,来源主要是城里的表姐,表姐正在上高中,她总能找下书;还有本村大队长的女儿荣粉,也不知道她从哪里找来的书,假期上地干活时,她就给女伴们讲故事,把大家都吸引到她身边。她讲过的有知青小说《征途》,还有《晋阳秋》等,都是我没有看过的。还有民兵排长小根子,他不知从那里弄那么多的书。因为父亲也爱看书,小根子就把看过的书给父亲拿来。有一次小根子拿来一本《金陵春梦》,父亲说这是一本禁书,只让我在家里偷偷看。


贾平凹在小说《带灯》序里说过一句话:许多人的不成功是因为‘有牙的时候没锅盔,有锅盔的时候没有牙’。是啊,青春年少时,精力旺盛,求知欲强烈,却没有好书可读。现在家里到处堆满了书,各种好书应有尽有,我却没有精力、没有心情,更没有欲望去读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

骆淑景,女,六十年代生人,现居三门峡市卢氏县;喜爱文史,笔耕不辍,著有多部长、短篇作品

推荐阅读

卢灵古道上的刀光剑影

吃完全羊卧厕所里,这豹子也是醉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