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锦绣未央》之外的故事,竟是河南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丨豫记

2016-12-05 初白 豫记


去洛阳旅游,很多人会去龙门石窟,可你是否知道,龙门石窟是北魏孝文帝下令开凿的,西山崖壁上的古阳洞、宾阳洞等都是北魏石刻的代表;而洛阳的几座皇陵和一座故城皆与北魏拓跋家族有关,可真没少给我大河南添砖加瓦。这些背景,或许我们可以从热播剧《锦绣未央》里略知一二。而且,如果你的历史储备够多够强,下次再看这种“历史偶像剧”就能get整部剧情了。


初白 | 图 文

  豫记微信号:yjhltxdjm


这几天,整个编辑部的妹子都在追《锦绣未央》,作为一个吹毛求疵的装x惯犯,我很看不上剧里的各种人设和道具,但,冲着罗晋的美貌,这剧还是追定了。根据后宫剧和历史的套路,《锦绣未央》的结局一定是李未央母仪天下。

 

但是,作为一个长期挖掘河南文化的“文化人”,我想写写李未央当了太后和太皇太后的故事,因为那段故事,是河南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龙门石窟宾阳洞


只要你到龙门石窟去,不管是正规导游还是野导,你都会听到他们扯着嗓子喊:“龙门石窟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


 孝文帝和《锦绣未央》啥关系?孝文帝叫拓跋宏,他爹献文帝叫拓跋弘,爷爷文成帝叫拓跋濬(jùn)。我还要告诉你,在古代汉语里,“濬”和“浚”是一个字。

 

这下明白了吧?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拓跋濬的亲孙子,一张图说明问题:




历史上的《锦绣未央》


历史上,拓跋濬是北魏的第五位皇帝——文成皇帝。而李未央的原型,是拓跋濬的皇后冯氏(不好意思,冯姑娘没有留下名字)。

 

冯姑娘是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州)人,出身于北燕皇族,祖父冯弘是十六国时期北燕国君。拓跋焘统一了北方的时候,冯姑娘的父亲冯朗归顺了北魏。

 

可是,冯姑娘出生不久,冯家突然遭遇了飞来横祸:冯朗受一桩大案株连,被拓跋焘下令诛杀。这一点倒是与《锦绣未央》开头部分非常相似,只不过把北燕换成了北凉国。



 

然而,9岁的冯姑娘并没有像电视剧里一样被追杀,而是按照惯例,在北魏皇宫当婢女。在皇宫,她结识了11岁的皇长孙拓跋濬。

 

正平二年(452年)的春天,宫中发生了一场变故。宦官宗爱nèng死了拓跋焘,把南安王拓跋余扶上了皇位。拓跋余当了200多天皇帝后,又被宗爱nèng死了。

 

北魏朝中无主,尚书陆丽等人立刻跳出来拥立拓跋濬,我们的濬儿终于继位了。拓跋濬一继位,马上nèng死了宗爱……宗爱可以去领盒饭了。



拓跋濬登基后,自然忘不了青梅竹马的冯姑娘。于是,冯姑娘成了冯妃。这一年,拓跋濬12岁,冯姑娘10岁。十余岁的娃娃谈恋爱,你们这是早恋啊!又不禁弱弱想起了35岁的罗晋和33岁的唐嫣……

 

除此之外,东平王拓跋翰、上谷公主、柔然可汗吐贺真也确有其人。拓跋翰死于正平二年的宫廷政变。上谷公主(历史上没有名字)嫁给了将军乙瑰,可惜乙瑰没活过30岁。



 

那个从未露面的“太子殿下”拓跋晃,确实像电视剧里说的那样,过度忧虑而死,幕后的推手还是中常侍宗爱大人。

 

值得一提的是柔然可汗吐贺真,他的能力丝毫不亚于成吉思汗。他在位时屡次发动远征,甚至西征到了欧洲。国土面积一度超过两千万平方公里:东至大兴安岭,南至长城,西至第聂伯河以西,北至北极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锦绣未央》之后30年,首都成了洛阳


 《锦绣未央》片尾曲的第一帧画面,李未央牵着一个孩子走在皇宫的漫天风雪里,那个孩子,就是拓跋濬的长子拓跋弘,北魏的献文皇帝。



 

虽然电视剧还没完结,但是从孩子头上戴的冕旒就可以判断出,剧情至此,我们的浚儿已经死了。因为,只有皇帝才能戴冕旒。所以,《锦绣未央》完结之前,浚儿必须死。(嗷嗷嗷,好伤心)。

 

在真实的历史中,拓跋弘也算半拉河南人,他的母亲姓李,梁国蒙县(今河南商丘)人。拓跋弘出生于454年(这一年拓跋濬才14岁啊……)

 

这样一来,李未央的原型岂不是成了商丘的李妹子吗?

 

不是的。汉朝吕后专权的影响非常恶劣,北魏自开国以来,为了防止外戚干政,实行了一种很变态的制度——子贵母死。皇子一旦被立为太子,他的娘亲立马就得死,以此来加强皇权。


所以说,牵着小皇帝的冯太后,一定不是他亲娘。拓跋弘的亲娘李贵人,早在他当太子那天被赐死。

 

李贵人死后,养育太子的担子落到了冯皇后的身上。465年,年仅25岁的拓跋濬驾崩了,12岁的拓跋弘继位,冯姑娘又成了冯太后,是北魏政权的实际操纵者。


 

476年,翅膀硬了的拓跋弘杀死了冯太后的宠臣,盛怒之下的太后毒死了拓跋弘,把拓跋弘的长子拓跋宏扶上了皇位,话说拓跋弘和拓跋宏这对父子真是够了,起了如此相似的名字。

 

拓跋宏10岁登基,冯太后再度垂帘听政,长达14年之久。也正是由于冯太后的长期严格教育和直接影响,拓跋宏才成为了一位才华卓越、有胆有识的政治家。

 

他积极推行汉化改革,令鲜卑官员说汉话、穿汉服,和汉族通婚。不仅如此,还要把鲜卑的二字、三字姓氏都变成汉人的单字姓氏。把自己的“拓跋”改成了“元”,所以后世的史书里多称呼孝文帝为“元宏”;“贺兰”改成“贺”,“独孤”改成“刘”,“叱云”改成“利”等等。

 

这些举措极大地促进了民族融合,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汉化措施是迁都洛阳。北魏长期都于偏北地寒的平城,平城偏北地寒,自然和交通条件都不利于北魏统治中原。

 

太和十八年(493年),拓跋宏正式宣布把首都从平城迁到洛阳,为洛阳的n朝古都贡献了一朝。他的皇宫遗址,就在白马寺东边二里地的汉魏洛阳故城里。



北魏孝文帝长陵

 

拓跋宏之所以能够由此有魄力地迁都、汉化,大概和他的汉族祖母分不开。自迁都洛阳以后,但凡北魏拓跋家驾崩,再也没有归葬“云中金陵”(今呼和浩特托克托县)祖地,而是就近埋在了洛阳附近的邙山上。

 

拓跋宏的长陵在孟津官庄附近,他儿子元恪的景陵被改造成了洛阳古墓博物馆。

(图片来源网络)


推荐阅读:

“最早的中国”在偃师,偃师的过去有多diǎo?

在河南,有一种文化叫下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