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河南人差一点迎来一个没有烟花爆竹的春节 | 豫记

2017-01-16 豫记 豫记

倘若包括乡镇和农村在内的全面禁放烟花爆竹得以实施,河南将迎来有史以来第一个没有鞭炮和烟花的春节。这一次,城乡差距一下子没了,农村和城市终于站到了被同等对待的起跑线上。不过这已经成为了历史。 




豫记 | 文 
豫记微信号:yjhltxdjm

河南历史上第一个没有烟花爆竹的春节?

 2017112日,河南省环境污染防治攻坚办与各地签订的烟花爆竹禁燃禁放目标责任书,县级(包括县级)以上城市建成区全时段禁止销售、燃放烟花爆竹。

 

很多家在农村的河南老乡每年都会庆幸,“城里不让放炮,咱可以回农村老家啊!”



 

今天一早,众多媒体发布河南省环境污染防治攻坚办1月14日的紧急通知称,河南进一步扩大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区域范围,实现市县域全覆盖,包括乡镇和农村,坚决杜绝全省范围内燃放烟花爆竹现象。

 

听懂没,农村城市平等了,都不让放。


与此同时,一封署名“河南省全体烟花爆竹经营者”的公开信开始在网上流传,公开信称,目前全河南的烟花爆竹经营者已经付给湖南、江西等地厂家50%货款,总计约25亿元的尾款要待销售变现后才能偿还,“请不要让我们在除夕夜抱头痛哭”。




犹如一个黑色幽默,在一片吐槽和质疑声中,今日下午,网上又传出一则消息,河南省环境污染防治攻坚办又下发了一个紧急通知,要求“停实施”之前的“紧急通知”,并要求将之前的文件收回。

 

倘若包括乡镇和农村在内的全面禁放烟花爆竹得以实施,河南将迎来有史以来第一个没有鞭炮和烟花的春节。这一次,城乡差距一下子没了,农村和城市终于站到了被同等对待的起跑线上。不过这已经成为了历史。




全面禁燃的理由,当然和雾霾有关。

 

但这并非河南第一次禁放,早在20多年前的1994年,郑州市就出台了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条例,这一政策紧跟北京市1993年《北京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规定》。

 

此后又经历多次反复,禁止燃放到限制燃放又到禁止燃放。

 

从1994年开始一直到2006年春节,郑州市市区一直实行禁放令。

 

2006年,北京市废止了《北京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规定》。这一年, 郑州市实施《郑州市市区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规定,市民可到零售网点购买烟花爆竹。2007年春节,郑州市改为“限放令”:限时间、限区域、限品种燃放烟花爆竹。

 

2015年,河南多个省辖市出台要求,在城市建成区内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2016年1月1日,郑州市全面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但2016年春节期间,河南省仅有郑州、平顶山、焦作、三门峡等省辖市实行主城区禁、限放烟花爆竹。

 

2016年7月4日,18个省辖市递交的防治大气污染目标责任书就提到全面禁售禁燃烟花爆竹的办法。

 

接下来就有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无论如何,我们都得承认,日趋严重的雾霾关乎每一个人的健康,政府治霾的决心一直很大,力度也在加强。

 

有没有一种办法,既可以留住乡愁和年味,又能保住蓝天和新鲜空气?寻找答案之前,让我们先来回顾下和烟花爆竹有关的历史。


鞭炮发明前过年全靠烧竹子


爆竹是中国的特产,也叫鞭炮、炮仗。可是,古人的炮里没火药。




传说,周朝人在祭祀的时候要用竹子点火把,竹竿燃烧,竹节里的空气受热膨胀、爆裂,发出噼噼叭叭的炸裂声。恰巧,这种巨大的爆裂声能吓退猛兽,以此类推,巨响也能驱鬼辟邪。这是最早的“爆竹”。

 

后来,爆竹被广泛应用到生活中,行旅之时露宿深山,用竹竿点火,火焰能取暖,爆裂声能吓退野兽。但是,此时的“爆竹”仍然只是“火烧竹子”。

 

到了唐朝,爆竹才有了质的变化。唐朝初年,李世民被山鬼纠缠,夜夜不得安宁。大将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日夜守护李世民的寝宫,才算平安无事。但是,两位先生也普通人,总不能一天到晚不睡觉。


于是,一个叫李畋的官员想出了一办法:鬼怕火光、巨响,用小竹筒内装些火药,点燃爆响;又将两位先生的画像贴在寝宫门口。这一招果然灵验,山鬼再也不敢作乱。

 

火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早在春秋时期,道士炼丹出了意外:硝石、硫磺、木炭合在一起,一不小心,炸了(此处应该心疼第一个被炸的道士)。

 

容易爆炸,又不能解决长生不老的问题,道士们对此并不感冒。这个神奇的配方转移到军事家手里,成打仗必备之良品。唐朝,火药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经过李畋一捯饬,两位大将成了门神,竹筒装火药也成了炮仗最早的雏形。




但是,唐人的爆竹还不是鞭炮,直到宋代,成串儿的“鞭炮”才出现。后来又有改进,鞭炮全部用红纸扎成,燃放后,红纸片铺满地面,叫“满地红”,也是取其吉利之意。

 

由于爆竹本身自带辟邪功能,爆炸后一地红纸,能增添喜庆,因而在民间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渐丰富,如小鞭炮、母子雷、射天炮、二踢脚以及喷发出种种火焰,变幻了多种形状的“烟花”等。

 

燃放烟花爆竹之时,人们聚在一起,一同仰望天空。在苍茫的夜空下,火光一瞬即逝,这会令人感受到个体的渺小和宇宙的永恒。 


农村都不能放炮的春节很撕扯

 

在历史文化发展中,人们又逐渐赋予放爆竹以新的文化意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站在新旧年交界的档口,爆竹的噼啪声驱走了过往的黑暗和严寒;又迎来黎明的光茫和春的气息。

 

“年”的期限,对生活在农村的人来说,腊月和正月都是年;对很多城市家庭来说,如果家里有老人,那年就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对于上班狗来说,年就是从除夕放假到正月初七上班。不管年对你来说意味着多长,但近年关,听见爆竹声,定能感觉到年味。千百年来,农耕文明的基因使然。




鞭炮登上年的主场,是腊月二十三。

 

小年祭灶,有些地方是要迎接灶王爷、灶王奶奶(我们怀疑这只是人臆想的CP,难不成神仙界也有一夫一妻婚姻制度),粘糖瓜,放鞭炮,这个鞭炮主要是迎灶神、是除夕的预演。

 

从这一天,中国人开始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chunyun);开始各种年的准备(上班狗开始消极怠工,准备各种奇装异服的团拜会);吃货们开始赶集囤货,修改人生短期目标为“年三胖”;县城里各种集市摆满街头巷尾,交通拥堵到只能腿着。

 

听到爆竹声,就感觉年味越来越重了。这味道里,除了美食的味道,爆竹声是从听觉上,提醒你,年近了。

 

除夕和正月初一是放鞭炮的正日子,寓意辞旧迎新。

 



爆竹大概代表了一种决绝和果断的气势,中国人特别在意这个气势。除夕夜,爆竹声声,小孩子们景的睡不着觉,跟着大人守岁迎新。炮声延伸到正月初一的晚上,从头到尾,不绝于耳。

 

除了除夕和初一,正月初五也是放炮的重要日子,俗称“破五”。大概意思是年要过去了,欢送一下。原本过年期间休息的商户,这一天的早晨放一挂鞭炮,震震场子,开工营业,祈求一年好收成。

 

在城市里燃放爆竹这个事,催生了很多个派别,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传统派,炮都不让放了,还过啥子年;还有一个是改革派,城市里高楼大厦,燃放危机公共安全,巨大的噪音不符合城市的公共道德。我家对门邻居张大爷说,早该禁了,可怜我们这些有心脏病、睡眠又不好的人。

 

一边是乡愁,一边是新生待建的城市文明,两边在撕扯,有没有两全的办法?城市限制燃放?或者让烟花爆竹行业标准调整,生产更环保生态的烟花爆竹?

 

不管怎样,河南这个春节,差一点变成一个连农村都不能放炮的春节。这在今天下午变成了历史。


推荐阅读:

雾霾肆虐的主因原来是它,谁在为国添“霾”? 

有什么比得过回家过年的幸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