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河南古代的教育有多牛?看看这些“名校”就知道了 | 豫记

2017-03-16 春喜 豫记

“两会”刚刚落下帷幕,想必身在京城的河南人大代表今年依然带去了亿万家长的希冀。“高考公平”、“河南高等教育资源”等此类问题已成了全国“两会”上的“常规问题”。其实高考并不是现代特有的考试,古人也有,只是古人的高考叫“科举”,且历史上的河南还是“高考大户”。



 

春喜 | 文

豫记微信号:yjhltxdjm

 

历史上,有一个行业的兴衰和“科举制”的建立废除息息相关,那便是古代学校——“书院”。与大家“学在官府”的印象不同,书院其实是个很草根的产物,他的对立面恰恰是官学。古代不是谁都有资格上学的,和今天“国家应该支持教育”的理念不同,古代中国对教育领域管教之言足以匹敌今天的广电总局。

 

唐朝科举制发展成熟,正式成为选拔官员的手段。这使得民办“书院”变成了社会刚需,用以教学平日没机会进入高等学府的学子,同时充当补习班功用。而书院概念的形成,也恰好始于唐朝。


 

唐朝雕版印刷术的面市使整个国家的印刷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书籍的产量大大提高,而书院不仅是一个教育场所,还有一部分职能是便是“藏书”。于是就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书院”。

 

“书院”源于唐朝,兴于宋。唐宋时期,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都在河南,所以,河南兴起了一大批“可婞”的书院。

 


嵩阳书院:满足你对名师的想象


嵩阳书院是北宋四大书院之一,因建在嵩山之阳而得名,以强劲雄厚的师资力量在众多书院中脱颖而出。范仲淹、司马光、程颢、程颐、杨时、朱熹、李纲、范纯仁等二十四人,都曾在这里讲学。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有十多卷都是在嵩阳书院写的,程颐、程颢也曾在这里讲学10余年,因而,嵩阳书院也是理学的发源地之一。

 

话说“名师出高徒”,嵩阳书院堪为古代的“高考工厂”。据记载康熙年间,全省选拔举人,名额紧俏,均摊至县,每县不足一个名额,但那场考试,单登封就考上五个。

 



应天书院:最具逆袭色彩


在河南,与嵩阳书院同为四大书院之一的,还有位于商丘睢阳的应天书院。应天书院的精彩,在于其“逆袭”精神:它是古代唯一一所从民办升级为国子监的书院。好比今天的一所民办大学,摇身一变成了985。

 

北宋初年,国家提倡文治,政府很鼓励这种民间学校,常加以表彰。1014年,应天府又升格为南京,为宋朝当时的三京(东京汴京,西京洛阳,南京应天)之一,应天书院也改名为“南京书院”。庆历三年(1043年),“庆历新政”率先在应天府实施改革,应天府书院改升为“南京国子监”。


 

应天书院在范仲淹、晏殊等此类名师的教导下,一改崇尚辞赋的浮浅学风,培养出一大批“以天下为己任”的学生,也引领了当时社会学、问、思、辨、行的行为做派,对社会影响巨大。

 

后因“庆历新政”,应天书院的离职教师被贬至邓州,另立门户,开了一家新的书院。



花洲书院:千古名篇的诞生地


话说,范仲淹因“庆历新政”被贬至邓州后,在邓州发现一处清雅秀丽的地方,觉着正适合办学校,于是创建“花洲书院”。相比“花洲书院”,世人恐怕对诞生于花洲书院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千古名句更为熟悉。


岳阳楼

 

同行被贬的人中,还有一位叫“滕子京”,相信读过《岳阳楼记》的人对他也不陌生,“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滕子京被贬至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并修书一封于范仲淹,请其为岳阳楼做记。


范接到好友书信,在花洲书院的春风堂对着手上仅有的《洞庭秋晚图》,反复揣摩,认真酝酿,如此挥笔写下《岳阳楼记》。也正因如此,花洲书院和岳阳楼,才成了历代文青的朝拜圣地。

 

花洲书院因千古名篇成为传奇,但在河南,也有书院因重要的哲学发展而被大家铭记。


花洲书院

 

伊川书院:古代哲学思想的策源地之一


伊川书院是古代的大IP,是理学的奠基者程颐建立的。著名的理学思想,正是在这片教育基地发展起来。

 

伊川书院位于洛阳伊川县。北宋神宗元丰五年,程颐想找个地方著书传道,相中了龙门山(今洛阳西山)上的一块儿空地。便给当朝宰相写了封信,希望宰相可以给他在龙门山批块儿地。


不曾想,宰相不仅给他批了地,还送给他一座庄园。于是,程颐就在此基础上创建了伊川书院。后来,程颐因在朝廷上言论刚直,无所避忌,得罪了一批人,无奈之下,辞归乡野,专心传道教学。



自程颐创建书院到其离世的二十多年,求学者众多,往来不乏名者。当年游酢、杨时为向程颐求学,见程颐冥坐,站在雪地里大半天不敢打扰,于是著名故事“程门立雪”便由此传出。


程颐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书院所传之道自然也与理学相关,二十多年来,伊川书院为理学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所以说伊川书院也是理学策源地之一。

 

当然,以上书院不仅促进了我国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更直接的作用是这些书院所教导出来的学生通过科举考试成为朝廷有思想有抱负的官员。



大程书院:高产知名校友


周口市的扶沟县,有一所“大程书院”,建造者是程颐同为理学奠基者的哥哥程颢。如今提起“二程”,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是洛阳。但在北宋,扶沟属于京郊地区,因而也留下很多名人身影。


 

宋神宗熙宁八年,程颢到扶沟任知县。向来比较注重教化、关心民疾的程颢在此创建了大程书院,并请了很多外援到此授业解惑。从建院始,经历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为国家培养了很多官员,明代户部、兵部、刑部尚书刘自强,吏部尚书刘泽深;江西提学付史李梦阳;广东道监察御史杜化中等,都是大程书院的知名校友。

 

随着历史的发展,历朝历代都在加强对书院的管控。到了元朝,河南辉县有个地方因其与众不同的开放学风,在众多书院中脱颖而出。



百泉书院:书院中的一股清流


河南辉县有个地方叫苏门山,是一个疗养的好地方,古代很多名人选择在此隐居。例如阮籍的那位善长啸的师父孙登。元朝的政治家、理学家姚枢辞官后,也选择到这里隐居,并创建了著名的“百泉书院”。



隐居后的姚枢回归田园,与世无争,偶尔为社会做点贡献,印些《小学》《论孟》等书,做基础教育。没想到,此举引得很多著名学者慕名而来充当讲师。

 

书院一下子如虎添翼,所授课程更是文化课、地理课、音乐课、烹饪课甚至商务礼仪课,无所不授。并且,学院的学生还可以自由流动读书,来即欢迎,走也不留,充分尊重每位学生的学派信仰。这简直就是如今的普招大学+干部学院+新东方嘛。而这种开放的学风使得百泉书院人才济济。

 

 


1905年,庚子新政,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科举制正式瓦解,“书院”作为科举制带动起来的产业也逐渐走下神坛。回首往事,不难发现,河南教育之所以兴盛靠得也并非全是国家政策与资源。百家争鸣、自由的学风才是形成河南文化发展与精神富足最重要的原因。

 

今天,在我们追逐平等权利的同时,是否也能加强对各种文化的接收与尊重。如今,世界越来越多元,通往罗马的道路也的确越来越多。

 (图片来源于网络)


推荐阅读:

大运河留给河南多少遗产,养活了哪些城镇?

在河南,有一种诗情画意叫春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