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为什么说“郑州地斜”?丨豫记

2017-03-27 初白 豫记

这路不是斜的,根本是个


初白 | 文

豫记微信号:yjhltxdjm


初来郑州的人可能会在二七广场附近懵逼,因为交汇于此的几条主干道,哪条都不是横平竖直的。打电话求助郑州亲友,电话那头也是干着急,说不清楚人民路应该往东走还是往东北走。

 

本地人倒是司空见惯:郑州地斜。郑州很多主干道修得很任性,虽不是山路十八弯,但从地图上来看,很少有正东正西的。外地人开车经常会迷方向,所以说“地斜”。然而,北方平原的城市,道路大多是横平竖直的。


二七广场附近的几条主干道,几乎都是斜的

 

地斜、地斜,念叨久了,就成了“地邪”。什么意思呢?就是指人或者事情经不起念叨,你一说往往就马上会有效果,举个例子:

 

俩人没事在聊天,突然说起了另外一个人,你看初白,写的都是啥啊?拉低了豫记下限。然后另外一个人说是啊是啊巴拉巴拉什么的。这时候很有可能我就会突然出现在他们的视线中,但是我也可能只是路过什么的。这时候他们就会说卧槽,真TM郑州地邪!

 

这种例子不胜枚举,甚至在说“地邪”的时候,还附带了一些“郑州人不得不知的灵异故事”:比如紫荆山的弯路啊、黄委会的老树、东大街的第七层楼,一个比一个邪乎。“xx地邪”的话同样适用于洛阳、开封、新乡等地,是不是真的邪乎不好说,但“斜”倒是真的。

郑州地斜是有历史的


郑州还不是省会的时候,路就是斜的。因为金水河和熊儿河是斜的,郑县县城就建设在两条河中间。受河流的限制,城墙也不得不整体倾斜。所以,从地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出,主干道东、西大街和纬线之间差不多得有30°的夹角。


城墙北侧是金水河,南侧是熊儿河

 

城墙附近的大小路,如现在的东大街、南大街、书院街、商城路、城北路、城南路等,都是斜路。

 

冯玉祥曾为近代的郑州设计过一份城市发展的蓝图——《郑埠设计图》。看到这张规划图,不得不承认,老冯的脑洞有点大。

 

这是近代以来郑州第一张城区规划图。此时,铁路的“十字口”已经发挥了作用,因此,这种规划风格的商业性质十分明显。

 

根据《郑埠设计图》的规划,郑州城区发展范围大体上是:东到现在的经五路,西至京汉铁路,南起陇海铁路,北至现在的农业路,面积大约为10.5平方公里,城区核心地带大概是今天的人民公园一带,人口规模为25万人左右。


冯玉祥理想的郑州地图

 

由于铁路线是倾斜的,铁路附近南北向的路,都是沿着铁路走向修建的。东西向的小路更傲娇,“不直”还则罢了,几乎每条路都是自带弧度。

 

这种模式搁到现在来看实在不方便,到处都是断头路;然而,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这可以称得上是“理想模式”了。

苏联专家设计的人民路


1953年,在中苏友好的历史环境下,当时的城市建筑在很多方面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苏联风格的影响,在苏联专家穆欣的帮助下,郑州制定了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以火车站作为河南郑州的大门,以火车站至省政府办公大楼的马路(现人民路)为主轴线,使人一下火车就能看见省政府大楼;再由主轴线向周围辐射,修建道路和建筑物。

 

这样看起来虽十分壮观,但许多道路和相应的建筑物都成了东北、西南走向或西北、东南走向。毕竟建国初年,国内的干部不懂城市规划,也对苏联的建设经验十分重视,并没有人提出不同意见。


纬四路楼院,按照苏联专家意见开始修建的第一批苏式建筑

 

直到1954年春,时任省委第一书记的潘复生到河南郑州视察正在施工的省政府工地,发现已建成的楼舍都是斜的。潘立即表示,这不符合中国人“坐北朝南”的审美,不利于冬季采光,甚至也不好辨别方向。

 

在潘复生的要求下,当时的建设立即停工。不过当时已建成的道路、建筑不能拆除,就留下了现在斜向的人民路。

 

好在政府部门去北京“取经”,重新修改了河南郑州建设规划,大部分主干道按照正南北、正东西走向规划,尽量避免弯曲。 这样,“棋盘格局”就代替了“歪门斜道”,给了我们一个相对周正的郑州城。

地斜不过瘾,再来个圆形道路网


如果说苏联专家设计的道路是“斜”的,那么日本设计师黑川规划的道路已经不能用“斜”来形容,因为那就是一个圈。

 

黑川纪章设计郑东新区的的核心思想,是生态城市、共生城市、新陈代谢城市、环形城市、地域文化城市。基于新陈代谢和共生思想,黑川纪章设计了一个看上去非常未来主义风格的方案。他设计的郑东新区,也于2002年在世界建筑师联盟年会上获得“城市规划设计杰出奖”。

 

在这个新城中,没有传统的城市中心,而巨大的人工湖、环形的交通组织,一方面与现有城市肌理格格不入,另一方面也让看惯了方格路网的人眼前一亮。在谷歌地图上看,环形路网和现有规整的方格网的老城区形成强烈对比,仿佛马赛克的拼贴。


老郑州人无论如何想不通:

黄河路、农业路,咋会和金水路有交叉口呢?

 

后来证明,这是一个饱受争议的方案。两院院士周干峙对其的“炮轰”,一度更将这座新城推上风口浪尖。实践中,新城面临和国内其他新城同样的问题:脱离了人的尺度的城市肌理,无法延续城市文脉;公共空间空旷缺乏人气。

 

最让人糟心的恐怕还是迷路:环形的路网让本地司机也常迷失方向。上了年纪的老郑州人无论如何想不通:黄河路、农业路,咋会和金水路有交叉口呢?

 

但不可忽视的现实情况是,它的确受到市场欢迎。大量企业、商业和地产开发将这里变成发展最为迅速和最为繁荣的区域。似乎,圆形的道路网也不是个什么问题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推荐阅读:

郑州耸立千年的最高建筑 是如何消亡的?

世界上唯一连接两座古都的马拉松,跑的是历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