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天的故宫时间,留给了一个叫何刚的商水农民,无私河南人向国家献了多少宝? | 豫记

2017-06-22 初白 豫记

他是中原大地上极为普通的一位农民,但在今天,却被亿万中国人记住了,因为32年前的一次文物捐献壮举。



他叫何刚。今天,他走了,但故宫却想留下他的精气神——下午3时许,故宫博物院建福宫花园敬胜斋,“何刚同志追思会”隆重召开。国家文物局顾问谢辰生先生、国家文物局顾玉才副局长、河南省文化厅巡视员陈爱兰,以及故宫博物院、商水县的有关负责人,都来缅怀他。


今天,我们也来缅怀他,缅怀一个河南文物捐献者的平凡风貌;通过缅怀他,我们也想梳理一下,河南人捐献“国宝级”文物的历史。我们呈现的虽然只是吉光片羽,但我们还是想告诉人们,河南人的“献宝”路上,何刚并不孤单,他还有很多的同行者。


文 丨 初白

豫记微信号:yjhltxdjm

 

一个土里刨食的黄泛区农民

因为捐献壮举

故宫破例给他开了追思会


 “父亲的捐赠是他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家里再穷,也从未为当年捐赠文物而后悔。”今天,在故宫博物院建福宫花园敬胜斋举行的“何刚同志追思会”上,何刚之子何俊清如此说。这或许说出了他父亲内心的真实世界。


今年5月30日,河南商水农民何刚在一次工程意外中身故,6月16日,北京故宫博物院网站发文悼念,文中将何刚称为“对中国文物博物馆事业做出贡献的无私捐赠者。”一个土里刨食的农民,有多大能耐,能让故宫博物院缅怀他?


 

事情还要从32年的一次文物捐赠说起。

 

1985年,22岁的何刚在自家院子里挖坑,他想要在院子里支一个石磨,磨豆子做豆腐补贴家用。也不知挖了多深,挖出了一口大缸,缸里还有一些瓶瓶罐罐之类的小物件,都是银器。数一数,一共19件。

 

直觉告诉何刚,这些东西可能都是文物。小乡村是没有秘密的,很快,何刚挖到宝贝的消息人尽皆知,有文物贩子带着一麻袋钱找何刚,何刚拒绝了。他知道,文物应该上交给国家。几经搭线搭桥,何刚和村支书辗转漯河,坐上了进京的火车。

 

被故宫博物院认定为文物后,何刚又将剩余的几件器具再次送去。3个月后,何刚又将存放银器的缸也一并捐赠。

 


经鉴定,该批银器被定为二级甲文物1件、二级乙文物11件、三级文物5件、一般文物2件,其中一个银镀金錾花双凤穿花玉壶春瓶尤为珍贵。当时,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元代银器稀少,何刚捐的文物填补了此类藏品空白。为表感谢,故宫给了何刚9000元作为奖励。

 

之后,何刚又做回了整日忙碌的农民,若不是54岁的何刚在工地上不幸遇难,捐宝的事情也鲜有人再提起。

 

谈及这场追思会,故宫博物院称,这场追思会,拟邀请其亲属及家乡河南省商水县领导和相关专家,在如今的社会大环境下,缅怀何刚的事迹也是对民间人士文物捐赠的鼓励,意义是非常的。

 

 

面对文物贩子的血书和10万块钱

登封农民还是把金简交给了国家

 

河南博物院有件镇院之宝——武则天除罪金简。它是目前惟一一件属于武则天的文物,也是我国唯一一枚帝王金简,我国过去只发现过帝王封禅祭祀的玉简和银简。


 

它的发现,为了解唐代的历史风貌和一代女皇武则天的生平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依据。金简是由登封一位农民发现的,还是从石头缝里抠出来的。

 

1982年的一个初夏,登封县唐庄公社王河大队一个叫屈西怀的农民,在完成了一天嵩山植树造林的任务之后,约了几个朋友,到主峰峻极峰上玩“放雷石”的游戏。这种游戏的玩法简单粗暴,把山顶的石头滚下山坡,听那石头与山体碰撞后发出如雷击一般的轰鸣。

 

就在玩耍的间隙,屈西怀从石头缝里扣出了一个金属片片,上面有字,可屈西怀并不认得。他以为是铜片,打算回家给门包边。

 

屈西怀的表叔在大队党支部当副书记,虽然他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但他断定,侄子捡到的不是铜片,是金子,是宝贝。


 

消息不胫而走,很快,文物贩子就来了,当场掏出了1000元。这个数字是屈家一年的收入,屈西怀有点蒙,文物贩子以为他嫌钱少,一直加到了10000元。

 

之后,文物贩子还给他写了一封血书,说给他10万,还承诺卖出后,把钱再分他一半。要知道,1987年的“万元户”都是要上报纸的,更何况是1982年?

 

农民屈西怀,把金片片包了又包,放在了立柜里。后来,县文物局的人上门来了,屈西怀主动上交。县文物局奖励了他1500 元,在全村开了表彰大会,还放了两场电影,以资鼓励。

 

经鉴定,这个金片片是大唐女皇武则天在嵩山祈福的金简,金简上文字,即是武则天对中岳祭拜的祈祷词。

 

农民、废品站营业员

以“废品”的价格卖了件国宝

从而发现了“失踪”已久的古应国


如果你去平顶山博物馆参观,一定要去看看一个叫“邓公簋”的青铜器,因为,“鹰城”这个称呼,就是有这口大簋牵出来的。更神奇的是,大簋是当年的平顶山文管会花了9块6毛钱从废品站买回来的。


 

1979年12月份的一天,当时的平顶山市文管会接到了宝丰县文化馆的电话。副馆长邓城宝说,当地的一个农民,拿了一件铜器,要卖给文化馆,铜器是砖瓦窑厂烧砖取土时挖出来的。

 

接到电话后,市文管会当即派人去砖瓦窑厂调查。窑厂里,到处可见陶器的碎片,甚至还有小小的铜箭头。据窑厂工人介绍,挖土时,经常可以挖到陶器和铜器,它们大多被当做废品卖给了收破烂的。

 

由于当事人不知所踪,邓城宝一行人来到回收站“碰运气”,当天值班的男营业员说,确实花了9.6元,收到一个重2.4公斤的铜器。工作人员出了原价,把它取回。

 


经鉴定,这是一个铜簋,是古人装食物的容器。铜簋的铭文告诉我们,它来自西周中晚期的古邓国,是邓公陪嫁女儿的礼器。根据文献记载,古时候有一个国家叫应国,大体方位就在铜簋的发现地,只是,书中的“应国”一直缺少实物证实。

 

邓公簋的出现,无疑揭开了古应国的面纱。随后,平顶山文管办联合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多次对滍阳岭窑厂挖掘打捞,初步发现数百座西周至汉代的墓葬,出土了数千件文物。这其中有应国贵族墓数十座,也有一部分稍晚的楚国贵族墓,证明了应国为楚国所灭的史实。


 

出土的一件鹰形玉佩更加令人振奋,专家分析,在我国早期的象形文字中,“鹰”和“应”是同一个字,这个考证说明,出土的鹰形器物证明应国就在此地,后来平顶山市的别称“鹰城”即来源于此。

 


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中

还有一个“大捐家”张伯驹

 

要说捐献文物,河南人手笔最大的捐献,非张伯驹莫属。


 平复贴


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镇院之宝里,有一幅西晋诗人陆机的《平复贴》。这是传世年代最早的名家法帖,也是历史上第一件流传有序的法帖墨迹,有“法帖之祖”“中华第一帖”的美誉。不仅有宋徽宗题签和玺印,纸尾还有董其昌、溥伟、等人的题跋。

 

这样一幅价值连城的名帖,是周口人张伯驹无偿捐献给故宫博物院的。

 

张伯驹生于项城的一个官宦家庭,年轻时,他和张学良、袁克文等人并称“民国四公子”,曾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等职务。他一生爱好文艺,和妻子潘素收集了大量古字画。

 


1949以后,夫妻俩踏上了一条文物捐赠的路。1952年,张伯驹先是将隋代展子虔的名画《游春图》捐给故宫博物院,为购买这幅画,他曾卖掉了自己的家宅,又变卖潘素的首饰。

 

张伯驹知道毛泽东酷爱李白的书法,1956年,他把珍藏的李白真迹《上阳台帖》赠予毛泽东。毛泽东收到墨宝后,给张伯驹写信:“感谢张伯驹先生的美意。这样的墨宝我个人不能要,但我很喜欢,借我看几天,然后放到故宫博物院去。”


上阳台帖


与此同时,同时,夫妇俩又将所藏晋陆机《平复帖》,唐杜牧之《张好好诗》,宋范仲淹《道服赞》,蔡襄自书诗册,黄庭坚草书卷,宋吴琚杂书诗帖、元赵孟兆页章草千字文,元俞和楷书,共8件稀世珍宝捐给国家,分文不取。


故宫博物院顶级书画,近一半乃张伯驹所捐。但即便这样,这个被启功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天下民间收藏第一人”的河南老乡,晚景却格外凄凉:1957年“反右”开始后,他被打成了“右派”、“现行反革命”;之后,被“发配”到吉林舒兰进行劳动改造,因年龄大不能劳动被拒收;只好回到北京,原来的大宅院早已被人占据,老两口只好蜗居在一间10平方米的小屋内。一无粮票二无户口,只能靠亲朋的接济度日。


晚年的张伯驹、潘素夫妇


更可悲的是,1982年2月,张伯驹突患感冒住进北大医院,被安排在一个八人间的病房内。病房人多嘈杂,既不利休息,又易交叉感染。其妻潘素向医院申请,想转到单人间。但被医院拒绝:张伯驹不够级别!过了两天,张伯驹感冒转成肺炎。2月26日,张伯驹撒手西去。


张伯驹死后,有人跑到北大医院,站在大门口叫骂:“你们医院知道张伯驹是谁吗?他是国宝!你们说他不够级别住高干病房?呸,我告诉你们——他一个人捐献给国家的东西,足够买下你们这座医院!把那些住高干病房的人,都扒拉一遍,看看哪个的贡献,能赶上张伯驹?”

(图片来源于网络)



推荐阅读

小麦竟是西亚舶来品,唐代以前中国人不敢吃面粉,害怕中毒 

20多年前,商丘错失亚洲最大的火车编组站,还有没有机会大翻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