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停电、跑片儿、淋雨、受冻等“悲惨”遭遇中,享受露天电影带给我的无穷乐趣 | 豫记

张延伟 豫记 2020-09-15


如今,看电影极其方便,各大院线手机平板……然而,在很多人心目中,最难忘的观影地点却是街头巷尾、打麦场地。一块儿白色幕布,一台放映机,一位放映员,就是一场露天电影的全部配置。尽管这种观影环境面临停电、跑片儿、淋雨、受冻等多重考验,但却依然为人们繁重的生活中送去无穷的欢乐和慰藉。

 

张延伟 | 文

豫记微信号:hnyuji

 

过去谁家过寿、娶媳妇

最好的庆祝方式是请全村人看场电影

 

小时候看露天电影的快乐,永远值得回味。

 

印象里最早一次看电影是跟着父亲在距村子约2里远的野地里。当时正值“农业学大寨”后期,公社里为庆祝新打的一眼“大口井”出水,放映了一部关于“保尔·柯察金”的无声电影。



放映员看着银幕上人物的动作和口型给观众作解说,惹得三里五村的人都来看。小孩子对放映员讲的什么倒没上心,但看着银幕上人头攒动的热闹场面,就很觉新奇了。

 

后来再看电影,大多是在村里打麦场或其他开阔的空地上。谁家老人过寿或是娶媳妇、生孩子,演场电影庆祝一下,让村里的老少爷们也跟着沾沾光。

 

那时候,我们小孩下午一放学,就开始四处打探消息。只要见到哪里空地上临时竖起两根粗长的木杠,就知道盼望已久的时刻即将到来。回到家三下五除二写完作业,匆匆扒拉两口饭菜,手里拿着烙馍卷儿,就搬着凳子去占位儿了。

 


看着洁白的幕布早早挂起,孩子们也等的急不可耐了。可半晌工夫才见酒足饭饱的放映员叼着烟卷剔着牙从主人家里走出来,指挥着现场,让看热闹的年轻人帮着抬桌子、绑喇叭、扯电线……等一切准备就绪,主人家里一放鞭炮,这边电影就开机。

 

一束强光射出,喧闹的人群顿时安静下来,只听到银幕上咿咿呀呀的人物对话声。

 


看场电影不容易

不是停电就是“跑片儿”

 

那时候看电影怕停电。有时剧情正值高潮,“啪”地一声停电了,不多会儿功夫人群里埋怨的、咒骂的、还有找电工问缘由的各种声音便会此起彼伏。

 

“半道”停电常常会“噎”断胶片,坐得离放映机近的孩子,就有机会抢到一小节花花绿绿的胶片。隔天拿着捂在眼前观看上面的人影儿,成为向小伙伴们炫耀的资本。

 


还有就是怕“跑片儿”。有时一部电影被几家主人选中,一晚上要在四五个村子上映,一个地方放完一本,专门有人等着赶紧转送另外一个地方。那时没有汽车,摩托也很少见,大多靠自行车往来转送。一部本来不到两个钟头就能看完的电影,往往需要三四个钟头甚至更长时间。

 

小孩趁着“跑片儿”的空档,就地玩起捉迷藏。逢着电影在打麦场里放映,在等待来电或送“片儿”的漫长时间里,淘气的孩子会背着大人在生产队里堆好的麦秸垛上掏出大小不一、蜷缩着身子能蹲下一个人的“藏兵洞”来……

 

然而最难耐的,是寒冷冬夜里看电影遇着“跑片儿”。可就算人们冻得搓手跺脚、牙齿打颤,也舍不得离去。等久了,附近堆放的秸秆、柴草就遭了殃。大人小孩围着一个个火堆,一场电影下来,周边的柴火也给烧得差不多了。

 

也有不怕冷的孩子翘首蹲在村口,远远看见有黑影伴着咣当作响的自行车过来了,便大声给村里人报信儿……

 


夏夜里看电影也存在不少变数。有时天下小雨,便在放映机上遮一把黄布油伞,就算淋湿衣裳,大人小孩仍会坚持把电影看完。

 

当然有时老天爷太不凑趣,突然下阵儿陡雨。这时,无论大人还是小孩,丢下凳子便嘻嘻哈哈跑着找地方避雨去了。避雨大家也不闲着,一边议论电影里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一边诅咒这鬼天气,急切地盼望快点“住雨”。

 

当时看得最为顺利的电影是部队上放映的,不怕停电,也不怕“跑片儿”。

 


附近县城的驻军每年都到乡下驻训“拉练”,一个村驻一个连,期间总要放映几场电影。放映员技术好,两部机器交替着放映,中间几乎不停歇,而且放的大多是打仗片,最合我的口味。

 

特别是电影放映前,有人在前面打着拍子,官兵们以班或排为单位齐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我是一个兵》、《团结就是力量》等军歌。嘹亮的歌声此起彼伏,那壮观的场面至今我还记忆犹新。

 


那时爱看电影的我们

都是拥有英雄梦的少年

 

对孩子们而言,看电影的乐趣并不全在电影本身。

 

孩子都是像吃了“不安生肉”般天性爱动,往往电影还没放映一半儿,就一个个像屁股底下扎了蒺藜似的坐不安稳。说是嫌热,其实是夹在人群当中不能自由活动“憋”得难受。

 

于是不约而同把凳子丢给大人,挤挤扛扛就往外走。有时遇着电影演地正热闹,正想停下脚步再看一会儿,单薄瘦小的身影便被放映机的强光在银幕上放大成一片,招来周围人们的一阵呵斥。

 


出了场子便是孩子们的天下。他们在场子周围相互追逐打闹,学着电影里的镜头,或把指头比作手枪,一边瞄向身边的伙伴,一边嘴里发出“啾啾”的响声;或是抱起一根木棍当机关枪,“突突突”地扫射一大圈,仿佛自个儿成了顶天立地的英雄。

 

小时候在“电影院”看过的唯一一部电影是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

 

那是1983年春,我正上小学四年级。一天下午放学回到家,母亲对我说:“快些吃饭,今儿黑到郭庄看电影!”我听了高兴地跳起来。

 


郭庄村临近公社驻地,靠发展集体经济成为全县典型,在村里建起个露天影剧院,除了逢年过节唱大戏,间或放映几部城里人早已看厌但在乡下还是“新片”的电影。邻居的亲戚是郭庄的,手里得到几张“福利票”,许是邻居执意转让的缘故,母亲居然心血来潮,奢侈地花一块五毛钱买了一张。

 

郭庄影剧院离家五六里远,里面的座位都是用油漆写了号码的水泥墩。我当时瘦小,靠那张票被母亲带着进了电影院,坐在母亲腿上把一部电影看完。那晚放映的电影正是风靡一时的《少林寺》。

 


电影结束后人们争先恐后地往家赶,我因腿脚不便落在了人群后面。母亲怕累着我,背起我摸黑儿深一脚浅一脚地赶路。我仍沉浸在电影的情节里意犹未尽,趴在母亲背上学“觉远”的样子,手脚并用“嘿哈”“嘿哈”地比划,全不顾母亲负重的艰辛......

 

如今,城市里电影院豪华温馨,新片大片让人应接不暇。随着网络电视、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足不出户就能随心所欲地欣赏到中外任何一部电影。可是,我依然留恋小时候看露天电影时的那份企盼和快乐。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

张延伟,男,生于1972年1月,土生土长的禹州人,身上始终具有劳动者的本色,现供职于禹州市国土资源局,偶有所谓“作品”散见于各级报刊。


推荐阅读

河南人不一样的夏夜,来看看你玩过哪几种?

爬树、摘果、打滚、撒泼……那些年的青苹果乐园,你还记得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