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3万农民一年挣回400亿,项城人占领了中国三分之二的房顶 | 豫记

言苏伦 豫记 2020-09-15

“在我们中国,你只要提起建筑工程防水,没有人不知道项城的!”。这是大实话,全国只要是有房子的地方,都有项城防水的影子,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防水市场,被牢牢地控制在项城人手里。这个人口只有121万县级市,搞防水的就有33万人,每年带来的产值可以达到400亿元。你不会想到,最初因为贫穷离开家乡闯荡的项城人,靠一个乡镇粮管所的防潮技术,竟然催生出一个如此庞大的产业。

 


言苏伦 | 文

豫记微信号:hnyuji

 


你只要提起建筑工程防水

没有不知道项城的

 

项城在河南东南部的黄淮平原上,隶属于周口,1993年,项城县改为项城市(县级)。曾经提起项城,大家想到的就是莲花味精,但现在,这张名片被防水取代。

 

防水真的是一个很小的行业,除了建筑领域的人,大多都不知道,这个容易被忽略的小活计却在项城农民工手中翻成了大产业。

 

随便问个项城建筑工人,他们都会自豪地说:“在我们中国,你只要提起建筑工程防水,没有人不知道项城的!”。这是大实话,全国只要是有房子有人的地方,都有项城防水人的身影。


别以为项城是个小地方,像北京奥运场馆、北京西站、北京奥运地铁线、首都国际机场以及上海世博会场馆等大工程的防水项目都是项城人做的。实力特别雄厚的公司还把业务发展到俄罗斯、阿联酋等国家。


项城防水人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场馆“世博演艺中心”施工现场

 

项城防水队伍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从20世纪70年代的20个农民工起步,90年代就发展到20万人了。

 

2008年,项城被授予“中国建设工程防水之乡”称号,2011年被授予“中国建筑防水之都”称号。

 


今天,121万项城人中有33万从事防水行业,占据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市场,撑起了中国建筑防水的一片天。甚至还有一部分项城防水人走出了国门,去海外打洋工。

 

在项城六大经济板块中,防水是最牛的一块。每年产值可以达到400亿元,是全市年社会生产总值的近两倍。仅一个镇,农行、信用社一年的存款余额都有12亿,赶上一个县了。

 

把项城防水跟女娲补天相提并论,貌似并不夸张。

 

 

发明防水防潮技术,带领“十八罗汉闯天下”

  项城防水不能忘了这个人


防水最早是从项城贾岭镇走出来的。贾岭镇是项城的南大门,也是项城第一大镇。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贾岭镇黄培栋就研究出了防水防潮技术,开启了建筑防水防潮的先河,成为防水行业的奠基人。

 

1973年,黄培栋在贾岭镇粮管所工作。粮管所仓库地面潮湿,储存的粮食都发霉了,本来那个年代粮食都不够吃,现在还因为这个损失一部分,无疑是雪上加霜。

 

黄培栋曾参加青海的支边建设,练就了熬制沥青的本领。他想到了用沥青来防潮,于是就在一间20平方米的小屋子里做试验,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又进行了灌水和排水试验,发现沥青防水效果很好。

 


就这样防水防潮技术诞生了,贾岭镇粮管所成为全省第一个达到“四无”(无水分、无霉变、无鼠害、无虫蛀)粮仓标准的单位。

 

好事儿传千里,离贾玲200多里的确山粮食局邀请黄培栋去帮他们修粮仓,接着整个驻马店地区的粮食部门都来请黄培栋做防水防潮业务。

 

1975年,一场洪灾席卷中原大地,贾玲镇是重灾区,洪水过后,本就穷得揭不开锅的农民兄弟,这下子连锅都没了。

 

穷则思变,黄培栋带着他的18个徒弟,拉着板车,扛着破棉被,走上了外出打工的路。刚开始他们只是在工地干一些笨重的体力活儿,后来他们发现,建筑工程防水的活儿又脏又累,没人愿意干,于是就包揽了这项小业务。

 

从小项目到大项目,单子越来越多,黄培栋带着“十八罗汉”转战各地,生意越来越红火。家乡的人看着都“眼馋”,亲朋好友纷纷效法,加入到防水队伍里来。很快,“建筑防水打工热潮”就从贾岭镇扩散到整个项城以及驻马店平舆地区。

 

以黄培栋为代表的第一代项城防水人成了防水业界的传奇。贾岭镇也成为全国闻名的防水防潮之乡。

 


80年代末,项城防水大军走向全国。项城李寨镇的秦爱良曾经是一名乡村教师,为了养家糊口,跑到大城市去搞防水事业,干了20年,项城建委组建了河南省项城恒昌防腐防水有限公司,交给秦爱良管理。

 

短短几年,他就把分公司开到了全国各地,迅速占领了国内的防水市场。

 

接着,项城孙店镇的龚富强,把项城防水拉出了国门,走向世界。他17岁就到北京去打工,从防水工人开始,摸爬滚打多年,创办了自己的公司,他的防水业务不仅仅在北上广等大中城市,还拓展到了俄罗斯、赞比亚、刚果、乌克兰等国家。

 

 

500家防水企业抱团发展

项城防水产业链越拉越长

 

然而,项城防水一飞冲天之后,就开始乐极生悲了。除了项城人,平舆、山东山西等很多地方都涌进来,竞争激烈得无法形容。中国建筑防水之乡一时间冒出来好多个。

 


这貌似是行业发展的通病,本来很挣钱的行业,被挤得没钱了。项城人把防水整得跟朝阳一样,现在被挤得快落山了。

 

为了争市场,各地方、各公司、各队伍在价格上打得不可开交,没有一个可以管事儿的,整个行业是无序的混乱状态。施工企业大多数是散兵游击队,给其他地方的公司打工,也没有国家审批的施工资质。

 

行业潜规则盛行,项城出去打工的防水人经常干完活儿拿不到工资,时间长了,搞防水的也不干了,价格往上提,材料越用越次,就算要不到全款也能赚不少。

 

此外,项城防水是自发地从下往上发展的,以劳务输出为主,处于产业链上游。技术落后,活儿很辛苦。这种传统的生产模式效率不高,成本却不低。

 

以上种种让项城防水乱象丛生,鱼龙混杂。正规企业被散兵游击队整得很无奈,却不能同流合污,知名度虽然高,信誉却每况愈下。

 

2007年周口日报一篇题为《项城:20万防水大军亟待整编》的报道把项城防水的问题摆到了桌面上。然后,项城防水协会的筹建工作开始了,号召那些大企业的老板们组团发展,走集团化道路,把品牌做大做强。

 

2013年,项城防水协会成立,分布于全国的500多家项城防水企业总算有了组织,防水协会就像居委会大妈一样帮着企业排忧解难。

 


为了填补产业链空白,项城防水开始往产业链中下游延伸。很多企业把目光投向了建筑防水材料生产,如河南彩虹、河南金固等。河南彩虹还建立了化学建材研究所,研究新型建筑防水材料,河南金固则致力于新型沥青防水材料的研发。

 

很快,项城人的建筑防水材料生产企业发展到了全国各大城市,年产值过5000万的有32家,防水产业链越拉越长。同时,防水施工企业在技术上也加以改进,培养技术人才。对一线的工人来说,机械化施工技术可以让他们告别脏苦累的过去。

 

项城市政府还决定在产业聚集区设立2平方公里的建筑防水产业园,要把项城打造成全国重要的防水总部基地。

 

经过一系列的努力,项城防水又活了起来。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组建的专业防水施工企业有3600家,每年的工程合同额将近200亿,给国家缴税有4亿多。

 

防水不但解决了项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还富了一大批人,反哺家乡,捐钱修路盖房,让老家也跟着换新装。

 


项城防水人,最初都是因为贫穷才离开家乡的,大多数人的想法很简单,干几年活儿,攒点儿钱,回去盖个房子,娶个媳妇;或者就是让一家老小过得好一点儿。当老板开公司真的没想过。

 

可小心愿却长成参天大树,他们的奋斗很简单,就是不怕苦不怕累,不投机取巧,埋头苦干。

 

顶着烈日熬沥青,扛几十上百斤的油毡,每天在烟熏火燎中度过;一盒米饭可能是一天的口粮,一不小心就容易被沥青烧伤,留下疤痕。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个项城防水人平均每月能挣100多块钱。

 


如今,项城防水工人一天的工资大概300到400元,虽然也辛苦,但比过去强多了。他们不管走到哪里,身上始终带着项城防水人的特质:不怕苦不怕累,乐观踏实。

(图片来源于网络)


推荐阅读

在河南,谁有信阳人会吃鱼? 

中国唯一同时拥有飞机场、高铁站、火车站和高速口的小镇在信阳,为啥恁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