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云贵高原上的30万水族人保留着古中原人的风俗,使用甲骨文一样的文字,把河南睢县当故乡 | 豫记

2017-10-26 初白 豫记

在西南的云贵高原上,有一个民族叫水族。水族是个颇为奇特的民族,它们本民族的文字“水书”,和在殷商的甲骨文有些渊源,甚至,用它可以破解二里头出土的陶器上的神秘符号。而它的风俗习惯,反倒与周边的其他少数民族格格不入。贵州三都县,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生活在这里的水族人却把1500公里以外的河南睢县当做故土。那么问题来了,豫东的睢县咋和西南少数民族扯上关系了?



初白丨文

豫记微信号:hnyuji

 


生活在云贵高原上的水族人

对“睢”字有着迷之好感


10月14日,全国首届睢文化研讨会在睢县举办,睢县很重视这次研讨会,市、县领导,各路专家学者共聚一堂。让人吃惊的是,这次会议,还邀请了几位来自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的参会嘉宾,他们身着水族传统服饰,还向睢县赠送水族文字的书法作品。这本是一个睢县的文化县研讨会,为何会吸引1500公里以外的水族同胞参加?这二者之间有什么隐秘的联系吗?



贵州广西交界处的三都县,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与它相邻的荔波、独山、都匀等县市也生活着三四十万水族同胞。

 

水族人有些很诡异的习惯,总显得与云贵高原上的其他民族格格不入。

 

比方说,水族人家嫁女儿,装嫁妆的箱子里,必须有件羊毛大衣。据说,这是水族人富贵的象征。然而,在南方炎热的气候里,羊毛大衣显得很跳戏。

 

这还不算完,水族人过端午节要骑马,骑马的时候一定要有马鞍,实在找不到的话,也要拿一块色彩艳丽的被子面,折叠成方块,放在马背上当马鞍。这是典型的北方民族骑马习俗,与南方“不鞍而骑”的习俗截然不同。

 

据说,这是为了纪念水族先民在发祥地的征战遗风。


水族婚礼


此外,他们的历法“水历”,与汉民族的夏历基本一致,将一年分为12个月,有大月和小月的区别,大月30天,小月29天。稍有不同的是,水历以夏历八月为岁末,九月为岁首。

 

更神奇的是,他们对“睢”字有着迷之好感。他们自称为“睢人”,还把自己的水族文字叫做“泐睢”。

 

甚至在流传下来的歌谣里,他们也表达了对“睢”的热爱,歌谣很短,是这样唱的:

 

吃睢水,成睢人;饮睢河,成睢家。

 

这歌谣的意思非常明显:我们水族都是“睢人”,我们的故土在一个叫“睢”的地方,那里还有一条河叫“睢水”。

 

很巧的是,在离云贵高原1500多公里的中原大地,有个县城也因“睢水”而得名,那就是商丘睢县。



如果你有机会到睢县去,你会看到碧波荡漾的北湖,这个湖的面积位居全国四大名湖第三,在中原大地实属罕见。2004年,睢县成功注册为“中原水城”,成为中原大地上唯一的一座水城。

 

在睢县北湖广场上,有一座雄伟高大的铁人三项运动标志的塑像,塑像基座上“凤舞水城”四个金黄色行楷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而三都县,人们称它像凤凰羽毛一样美丽,以三都水族为题材而创作的歌曲《像凤凰羽毛一样美丽的地方》,唱响全国;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的水族教师陆永康为原型拍摄的电影——《水凤凰》,催人泪下。

 

而走在三都大街上,冠以“凤凰”的匾额、店铺、旅馆更是随处可见:凤凰宾馆、凤凰泉、凤凰公园……

 

两地都非常看重“睢”字,都把凤凰当成城市的标志,这是不是说明两地在文化上有某种渊源?



 

河南临汝窑八莲瓣陶瓷注碗里的神秘符号

竟是水族的文字?

 

其实,早在上世纪40年代初,人类学、民族学的一代宗师岑家梧先生就发现了端倪,1943年,岑家梧先生首开水族古文字系统研究之先河。

 

他通过对水书字体表意与甲骨文比较研究后指出,水书与殷商甲骨文有姻缘关系,它并不发源于贵州,是经过辗转迁徙才传入的。

 

而在同一时期从事水家古文字、信仰研究的张为纲也持有相似的论点:如今的水族人重视祭祀,推崇巫师,甚至是他们的文字,其实都是殷商文化的遗存。

 

张教授甚至非常笃定地得出了一个结论:

 

今之水家,盖即殷之遗民。

 

两位老先生的论断并没有掀起太大的波澜,毕竟40年代时局还不太平。真正让水族人重新审视自己民族起源,还是在2000年以后。



2003年年底,荔波县档案局收到贵州省档案局转来的一封信。

 

一位扬州的藏友获得了一只北宋早期河南临汝窑八莲瓣陶瓷注碗,碗内有10个神秘符号。藏友曾向多位专家求证,但始终无法破解,他希望贵州的专家看看,这些符号是否是水族的文字水书,并破解其中含义。

 

时任荔波县档案局局长的姚炳烈长年从事水书抢救、征集工作,他看到这些临摹的符号后,直觉这就是水书。他又邀请了3位当地的水书先生分别单独对符号进行辨认、破译,出来的结果完全一致。同时,从档案局现存的水书中,也找到了与这10个神秘符号一模一样的文字记载。

 

随后,藏友又向荔波县档案局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瓷碗里的10个神秘符号,与河南二里头出土的陶器上的24个神秘符号非常相似。经过研究对比,水书中确有与夏陶符号完全相同的记载。



现存水书原件,历史最长不过明朝初期,而这个结果则表明,水书形成的历史时间很可能是在3000多年前的夏朝,甚至更久远的年代。

 

事实摆在眼前,会写水书的水族人,两三千年前的确在中原生活过。不过,问题又来了,仅仅凭借水书和一个“睢”字,就判定水族先民发源于中原,那未免太武断了。

 

2004年9月,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细胞与分子进化开放实验室和贵州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共同完成的DNA研究显示,在遗传组成上,水族人群较其他南方民族群体与西北人群的序列更有相同性,表明水族是一个来自北方的古老民族群体。

 

 

早已融入百越的水族

已然没有忘记自己的故土在中原

 

我们再次回到水族人代代相传的歌谣上“吃睢水,成睢人”。

 

古睢水最早见于文献是《左传·僖十九年》,上古人们为河流取名,大致有两种办法,一是看河水的状态,二是以河流发源、流经地。

 

按《说文解字》的解释,“睢”本义是两眼向上看,明显与水流状态无关,而且古文献中也没有叫“睢”国、邑等地名。


 

其实,“睢”即豕韦之合音,睢水即是豕韦水,因该水流发源或流经豕韦族居地而得名。豕韦族迁居他方,春秋时期虽此地已无豕韦人,而河流名称却代代口耳相传,后人因为其读音和“睢”相近,因而误作“睢水”。

 

合音字起源很古老,学过古代汉语的人都知道,“盍”就是“何不”,“诸”就是“之乎”,今天的山东邹县的“邹”,即是古国“邾娄”的合音。

 

据史籍记载,豕韦族的酋长最初姓彭,是夏族的同盟部落,而商汤则在灭夏前先征服了豕韦族。

 

进入商朝后,豕韦因商人的压力北迁至今滑县东南数十里处的古韦城一带定居,并逐渐强盛起来。后来,盘庚迁殷,紧邻豕韦族居住地,二者产生矛盾和摩擦,豕韦人不得不再度向北迁徙到唐(今山西大同附近)一带居住,成为豕韦唐国。



西周初年,周成王为了给自己的弟弟叔虞找一块好的封地,强迫豕韦人让出唐国,西迁至杜国(今陕西西安市附近)。再后来,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豕韦杜国的国君不服从号令想要“单飞”。这惹恼了周宣王,他带着王师讨伐豕韦。

 

在战争中,周宣王中间受伤,周王室随即对豕韦国大肆报复,还neng死了国君。

 

国君被杀,豕韦国人不得不四散逃命,其中较大的一支向东南迁入山区。这是水族先民第一次举族迁徙,由中原的豕韦水流域一带向南迁徙,使水族先民从殷商的母体文化中分化出来,逐步融入百越族群之中。

 

水家先民第二次举族大迁徙,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秦王朝统一中国,发兵征服岭南之后。这次迁徙促使水家先民从百越母体中分离出来,逐步由南溯流向西北迁徙,进人龙江、都柳江上游地带生息,大致形成后世分布的格局。


   

尽管岁月星移斗转,历史沧桑巨变,大多自称为“睢”的部族群体南迁之后,依旧保留“睢”的自称。

 

这种意识和观念,正像侨居海外的华人,不论何时何地,都不会忘掉黄河、长江或中华的名称,一提起来依旧是那样亲。

(图片来源于网络)



推荐阅读

一条沙河孕育出胡辣汤江湖的双子星,逍遥镇和北舞渡谁更对河南人的胃

上海滩的码头几乎被沈丘人占领了,他们一停工,上海的物流链八成要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