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明清时期河南人口增长十几倍,不要忘了红薯的救命之恩 | 豫记

王又又 豫记 2020-09-15

红薯,河南最亲民的粮食作物之一。不仅在粮食歉收的年代对河南人有救命之恩,单其美味也俘虏了一大批河南人的心。河南秋冬街头四小吃之一的烤红薯和红薯粥、红薯泥、红薯丸子、拔丝红薯等,都是在外河南人的乡愁。

 

河南作为全国红薯的主要产区,唐河红薯、开封红薯在全国逐渐打响了自己的品牌。如今,红薯不仅是河南的粮食作物,也作为一项经济作物,在丰富河南美食文化的同时,其深加工的特色产品粉皮、粉丝、精白淀粉也远销海外。但是,你别看红薯对河南这么重要,其实,红薯到河南还不到三百年时间。

 


王又又 | 文

豫记微信号:hnyuji

 

“唐河红薯”打响品牌

入选农产品地理标志名单

 

近日,国家农业部公布了88个农产品地理标志,我河南有14个地方产品入选,在这北风横扫一地黄叶的深秋时节,其中“唐河红薯”一项不由得勾起了我肚里的馋虫。

 

去年,我曾在网上购买过一次唐河红薯,味道简直惊艳。除了甜,口感细腻沙软,以至于后来我直接拿它当点心吃。当时我还特意查了查这是哪儿产的,因而印象深刻。

 

唐河是河南红薯的主要产区,位于我省与湖北交界处,全县57.85%的地方是丘陵,气候温和湿润,土壤含钾量高,特殊的环境与土壤造就了唐河红薯独特的口感。

 


过去老话说“红薯是耐旱草”,2013年秋天,唐河大面积干旱,在玉米几乎绝收的情况下,红薯亩产还到了4000斤—5000斤。再者,红薯很好养活,也不需要轮作倒茬,因而产量很稳定。如此,尽管唐河县农业资源很丰富,红薯仍一直是唐河的特色产业。

 

虽然唐河红薯的种植历史较久,但其实,“唐河红薯”的品牌却是在近几年才真正叫响。

 

2014年时,唐河县的红薯种植面积还仅15万亩,但到了2016年,红薯种植面积便达到50万亩,并拥有了20余家红薯专业合作社和16个原种繁育基地。

 

红薯丰收后,唐河县利用自己的交通优势,将新鲜红薯、红薯苗再运向其他地区,如今,唐河红薯已远销上海、武汉、广州等地,年产值逾6亿元。

 


2015年,唐河县被确定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有些具有见识与胆识的唐河人乘借电子商务的东风,改变了自己和全村人的命运。

 

一位被大家称为“红薯哥”的村民在2015年6月注册了第一家网店。在相关县部门的帮扶下,他的网店逐渐正规、扩大,第二年,其网店的日销售量最高可达4000公斤,卖空了整个村子的红薯,也使得村庄脱下了贫困村的帽子。

 

如今,“唐河红薯”的品牌算是真正叫响,但其实,河南著名的红薯产地不仅唐河。除了唐河县,开封、邓州也是河南红薯的主要产区,更确切点,河南十八地市几乎没有不产红薯的。因而,河南也是仅次于四川和山东的全国第三大红薯产区。

 




河南人的红薯情结

是美味,也是乡愁

 

从上个月开始,街边开着拖拉机卖红薯的商贩便多了起来,每天早晨,都有不同的太太婆婆们围绕着拖拉机挑挑拣拣。

 

“他们家的红薯好吃,我昨天已经买了一袋,回家蒸了蒸,可甜!”

“是嘛,我买一袋尝尝。”

 

出于好奇,我问老板,你们这红薯哪儿的?

开封嘞!

 

在河南,红薯可谓是最亲民、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位列“河南秋冬街头四小吃”。

 


俗话说,河南“十年九旱”,这么看来,红薯和河南简直是绝配。红薯是抗旱作物,耗水系数仅为小麦的1/3,水稻的1/5,且红薯病虫害少,适应性强,是一种十分高产的粮食作物。

 

过去经济困难时,人们一日三餐,靠红薯才能过活,“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但你别看红薯救了人的命,很多人对红薯的感情其实是极其复杂的。很多六七十年代出生的河南人,由于当初吃了太多红薯,以至于现在仍提起红薯就反酸水。对于他们而言,红薯既是救命恩人,也是一段痛苦的回忆。

 

如今,这些人虽然不怎么吃红薯了,但却把吃红薯的基因遗传了下来。我们这些八十年代后的人,没经历过饿肚子,只记住了红薯的美味。

 


这两日气温骤降,还有什么比得上一碗稠稠的红薯粥?如果有,想必也就是香甜软糯的烤红薯了。红薯的美味是自带的,不用什么复杂的烹饪手艺便能征服河南人的胃。当然,你要是有一副好手艺那就更有口福了,红薯丸子、拔丝红薯,还有开封名吃“炒红薯泥”,不知使多少甜食爱好者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如今,红薯不仅是河南的粮食作物,更是一种经济作物。人们吃红薯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蒸煮,而是以红薯为原材料进行深加工。

 

2010年,河南禹州、汝阳、社旗的鲜薯加工比例高达70%—80%;郑州市的“商都粉皮厂”仅在2005—2006年利润便达到150万元以上;我省的特色产品精白淀粉、冷冻真空粉丝也远销至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

 


还有粉条在河南美食中的应用,无疑也和河南美食相互促进发展,胡辣汤、大烩菜、焖子……都是在外河南人的乡愁啊。

 

但是,你别看红薯对河南这么重要,其实,红薯到河南还不到三百年时间。

 


红薯来到我省不足三百年

从明到清,人口翻了十几翻

 

红薯还有一个名字叫“番薯”,从其名字上我们也能看出一二,红薯并不是我国的原产物。

 

据《中国甘薯栽培学》一书记载,红薯原产于美洲的秘鲁、厄瓜多尔和墨西哥一带,在秘鲁的一座古墓中,人们就曾发现一块距今有八千多年历史的红薯块根。后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将新大陆的农作物红薯带回了西班牙,十六世纪初,红薯遍布欧洲。

 

那么,什么时候红薯来到河南的呢?

 


1593年,侨商陈振龙从菲律宾将红薯苗带到福州。当时菲律宾被西班牙占领,西班牙人认为红薯苗“珍其种,不与中国人”,并在陈振龙出入海关时,多加盘查。无奈之下,陈振龙将红薯苗与麻绳编在一起,当作船上的缰绳,如此逃过海关盘查,才将红薯苗带回福建。

 

红薯到福建后,被陈振龙积极地推广起来,可尽管如此,红薯到河南时,已经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了。

 

明清时期,随着贾鲁河的开通,朱仙镇水路运输四通八达,逐渐成为商业重镇。因而红薯先在朱仙镇扎根,随后开始向周围地区推行。

 

其实,细细算来,从陈振龙将红薯带到河南起,距今满打满算还不到三百年。可在这近三百年时间里,红薯却给河南带来巨大的改变。

 


红薯不仅将原先不适于小麦、水稻生长的山坡、丘陵变为了可以耕种的土地,同时还改良了原先贫瘠的土壤,使得这些土壤在后来也变作适合小麦水稻生长。过去大家农业生产多进行轮作,但红薯却能与小麦等其他农作物进行混种,如此不仅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还使粮食增产。

 

而这两者,则直接影响了我省的人口数量以及健康情况。

 

红薯在我国得到推广,最集中的时期便是在康熙、乾隆执政时期。据史料记载,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我国人口突破一亿五千万;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人口突破三亿大关。而在此之前,从西汉到明朝,五六千万的人口数量都是一关。网上甚至有人戏称,“康乾盛世”其实是“番薯盛世”。

 

河南也不例外,在明清时期,人口得到快速的增长。明朝初期,河南人口数量仅205.5万人,而到了清朝宣统年间,河南人数已约达到2689.5万人,足足增长了十几倍。

 


如今,我们吃红薯多是把红薯当作零食或加餐,有的人为了健康情况,摄取多种营养,将红薯这种粗粮纳入自己的常备食单。与过去用红薯救命的时期相比,今天人们吃红薯的确是随意也轻快了许多,但我想,今人之所以在粮食够吃的情况下依然抛不开红薯,势必也跟过去红薯的救命恩情有关。

(图片来源于网络)


推荐阅读

请不要低估了安阳人,口味之重全河南找不出第二个

史上最全河南烧饼大起底,专治各种嘴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